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寫東北大學,難度比武大高很多

2016-12-14 03:10:45丁乙
博覽群書 2016年10期
關鍵詞:東北大學校史抗戰(zhàn)時期

丁乙

提起抗戰(zhàn)時期的大學教育,我們很容易想起那個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話——西南聯(lián)大。在許多小說家、文學史家的各種想象之下,西南聯(lián)大的形象被無限拔高,它在抗戰(zhàn)高校內遷史上的地位與意義也被無限夸大,以至于無形之中壓抑或是掩蓋了其他同樣傳奇、精彩也同樣值得大書特書的高校。對此,近些年轉向民國大學史研究的陳平原對此深有感觸:“抗日戰(zhàn)爭中,于顛沛流離中弦歌不輟的,不僅是西南聯(lián)大”,然而后人談論“大學精神”,或者抗戰(zhàn)中的學術文化建設,都會僅僅選擇西南聯(lián)大為例證。陳平原認為,“此例證雖很有說服力”,但他更想強調的是,“還有很多同樣可歌可泣的‘大學故事’”。值得慶幸的是,近些年來,有些史家已經開始重新發(fā)掘這些逐漸被人淡忘的高校,用文字的形式來還原這些學校在抗戰(zhàn)時期播遷流徙的風貌。在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出版的《戰(zhàn)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就是一部厚重的關于抗戰(zhàn)高校內遷的著作。在作者張在軍的筆下,一幅關于東北大學播遷流徙、輾轉多地的流亡畫面被精彩、立體地呈現了出來。對于這樣一部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史詩巨著,筆者無意也無法對其做一番全面、細致的品評,而僅就印象最深的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填補空白 樹立典范

作者張在軍其實是靠武漢大學校史研究起家的,在撰寫該書之前,他在近五年內已經先后推出了關于抗戰(zhàn)時期武大校史的五部曲:《苦難與輝煌:抗戰(zhàn)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2012年)、《西遷與東還:抗戰(zhàn)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2013年)、《堅守與薪傳:抗戰(zhàn)時期的武大教授》(2013年)、《才情與風范:抗戰(zhàn)時期的武大教授續(xù)編》(2013年)、《當樂山遇見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2015年)。

作者對于武大校史有如此豐厚的成果,一方面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寫作天賦與不斷挖掘史料的耐力,另一方面也與武漢大學的相關史料相對完整、齊全有關。而東北大學則不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寫東北大學的難度,比武漢大學高出若干倍。零星散落的史料,搜集不易;眾說紛紜的謎團,辨析不易;千頭萬緒的線索,梳理不易?!笨峙抡怯捎谶@種種因素,在近些年來高?!爸貙懘髮W史”的熱潮中,東北大學史的研究仍是“人跡罕至”,無人問津。

有關東北大學校史研究的闕如,有物質資料上的原因:它的檔案材料在戰(zhàn)爭年代焚毀、散失,也與我們對于東大內遷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不到位有關。目前學界對于東北大學在歷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沒有清晰的認識,對于東大14年輾轉多地、播遷流徙這樣一個艱難的過程在我國高等教育史、抗戰(zhàn)史上的意義同樣沒有得到充分的體認。該書作者在書前的引言中就曾點出:“東北大學的流亡史,是民國大學興衰的一個縮影”,“東北大學的命運,就是東三省的命運。東北大學的流亡史,其實就是一部國難史”。在此崇高立意之上,再在史料的挖掘上下一番功夫,何愁寫不出一部栩栩如生、體大思精的校史來?無疑,張在軍《戰(zhàn)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一書不僅填補了學界巨大的空白,而且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經典的“戰(zhàn)爭中的大學史”的書寫范式。

畫面立體 場景生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隨著“文學史”敘事的興起,許多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對于民國大學史的書寫也有過許多創(chuàng)見,如錢理群在探索“民國大學史”寫作的新范式時,曾有過一個基本的預設與企盼,即希望以“具體的歷史事實的描述為主,以‘設身處地’的原則,通過對大量原始資料的發(fā)掘,研究者自身要努力進入歷史情境之中,以獲得歷史感”,因此要特別重視歷史細節(jié)的運用,重視日常生活的再現,在史的敘述中追求報告文學式的現場感,但又要絕對避免虛構,做到材料都有歷史依據。該書可以說很好地做到了上述幾點。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于空間場景的切換,書寫得非常自然、到位,由此,東大師生播遷、流亡的畫面總是立體地呈現出來。內遷高校大都于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才陸續(xù)開始遷徙,然而東北大學是個例外,早在六年前“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沈陽淪陷后,它便被迫南下,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所流亡大學。從此東大師生背井離鄉(xiāng),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借住開封,南渡潼川,一路跋山涉水、顛沛流離,歷經艱險,終于在三臺站穩(wěn)腳跟。及至抗戰(zhàn)勝利之后,東大師生又開啟了一段漂泊復原之路,先是復原沈陽,于遼沈會戰(zhàn)打響之際再遷北平,前后一共經歷了八次規(guī)模較大的遷徙,走了18年的流亡路,“最后伴隨著中共建國而解體”。該書作者也帶領讀者重新踏上東大師生從東北到西南流離遷徙,復從西南回到東北的足跡,在學校、師生的遷徙中,在空間場域的轉換中,還原一幕幕歷史畫面。

隨著地域空間的不斷位移與變換,作者的視角不僅僅停留在學校顛沛流離的宏觀場景上,而且還關注到了許多細枝末節(jié)的微觀側面。這在書中第三章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寶光寺的軍訓生活”“辦學經費與衣食住行”“疾病與校醫(yī)”“天災與物價”“閑情與雅興”“雨后春筍般的壁報”“抗敵國劇社與實驗劇團”等諸多小節(jié),作者透過這些篇章,帶我們領略三臺東大師生的日常生活與文化情趣。原來,東大不僅有流亡、抗日、學潮,而且還有學術、情趣與追求。這樣的東大風貌才顯得更為真實、立體、豐富。這樣的敘事手法非常接近時下頗為流行、前沿的“新文化史學”,即不追求“大歷史”的抱負,而是注重“小歷史”的意義。就此而言,該書作者的確能夠匠心獨運、無師自通地達到與西方前沿史學接軌的高度。在他的筆下,東大流徙、命運沉浮這樣的宏大敘事與師生的衣食住行這樣的微觀圖景得到了有機的結合,細細品味,別有一番風韻。

史料殷實 論說有據

從《戰(zhàn)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一書中所征引的材料來看,該書確實做到了“言必有據”,達到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境界。筆者注意到,在書后所羅列的參考文獻當中,有一連串被命名為“大陸內部出版物的”資料,我想這應該就是作者在找材料方面做到了“竭澤而漁”的證據。平心而論,在東大校史檔案材料難以覓得的情況下,能充分將這些散布在各處的材料加以考訂、整合,并與上述學人傳記、日記、書信、回憶錄等相互參證,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學校流徙的史詩畫面,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作者對于相關史料之熟悉,幾乎做到了“信手拈來”。茲舉一例,1948年初,東北局勢急轉直下,國民黨在東北戰(zhàn)場的敗局已定,當局為了裹挾東北青年南下進關,打著“到北平后可以公費讀書”的幌子,將東大遷到北平。作者在此處恰到好處地征引了《東北大學校友通訊》中刊載的一個當事人的日記,將當時東大師生在北平的悲慘遭遇立體地呈現了出來:

1948年6月15日,今天寫了一封信回去,告訴媽,我已經平安地到北平了。雖然住的破廟,睡的走廊,吃的每頓兩個窩窩頭、幾顆鹵蘿卜,但是我沒有寫,只說一切都很好。每頓兩個窩窩頭,實在不夠,精神有點不好。出去也沒意思,沒錢什么也引不起興趣來。躺在走廊上成日看天,望著屋檐,想家。謠言很多。臨大籌辦還杳無消息。同學們要求保送北平市其他學校就讀,沒有確切的答復。同學們心情不安極了,成日聚在一起談論著這件事。談來談去也都得不出要領,最后總是自己安慰自己說:不要緊,政府一定會想辦法的。這是唯一的希望,也是最大的安定力量。

當然,這也并不是說該書毫無缺陷。就史料運用而言,盡管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竭澤而漁”,但仍有“稍顯不足”之處。就敘事手法而言,該書還是多了一些文學的色彩,少了一些史學上的嚴謹;就材料上而言,該書對于目前僅存的一些檔案材料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此外,對于民國的報刊材料,作者也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這些“缺陷”反映到內容文本上,便導致了一些章節(jié)的論述力度不夠,如尾章“中共建國前后”關于東北大學史如何被肢解,又與后來的東北師范大學有一層怎樣的淵源關系,以及它最后的命運如何,讀后確實讓人有種“語焉不詳”之感,相較于前面論述的充分,此處倒略顯得有些“虎頭蛇尾”。當然,這些“缺陷”其實都“無傷大雅”,而作者也曾一再表示,待“解甲歸田”以后,再慢慢“著史”“修訂”,筆者對此尤為期待。

人物臧否 客觀平允

提到東北大學,不能不提臧啟芳。如果說每所大學都有一個“大學之父”的話,那么配得上“東北大學之父”這一稱號的,非臧啟芳莫屬。臧啟芳(1894—1961),字哲先,遼寧蓋平人。1920年赴美留學,初入加州大學研究院,后轉伊利諾大學,習經濟學。1923年返國后,歷任中國大學、華北大學、東北大學教授,1928年任東北大學法學院院長,1930年曾一度出任天津市長。西安事變后,臧啟芳代理東大校長。1939年7月初,代理國立東北大學校長一年半的臧啟芳,終于“轉正”——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為校長。從上面一個簡單的人物履歷不難看出,與東大的前三任校長均系職業(yè)政治家或軍閥不同的是,身為第四任東大校長的臧啟芳無疑是一位學者出身、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大學校長,他經受過西方教育的洗禮,諳熟現代大學的管理理念,所以在他任職期間,他竭盡全力為東大師生營造一個自由、理想的學術環(huán)境。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東北大學之所以能在烽火遍地的情況下遷徙、流亡并得以最終生存下來,與臧啟芳的各種努力、斡旋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臧啟芳,就沒有三臺東北大學的發(fā)展與成長。以下再舉書中兩例加以說明。臧氏對于東大的發(fā)展,無不親力親為,尤其是面對遷校事宜,更是事必躬親。1937年11月太原會戰(zhàn)結束以后,日軍進逼潼關,西安岌岌可危,然而臧氏最初接到的命令,竟是“命東大向青海遷移”,這在他看來是“絕對做不到的事情”,因為此舉無異于讓東大就地解散。后來臧氏先斬后奏,“冒著受處分的風險違令遷川”,隨后又向教育部陳立夫、張道藩、顧毓琇等部長、次長據理力爭,多方斡旋,才最終得以力挽狂瀾,使東北大學絕處逢生,將校址選定在三臺。無疑,是臧啟芳“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挽救了東北大學”。有人曾指出臧氏背后的陳果夫陳立夫派系背景,這確是不爭事實,但從這次驚心動魄的交涉中不難看出,如果沒有這層背景,臧啟芳恐怕也不能說服陳立夫,從而也就不能挽救東大。進一步說,若是沒有陳立夫出掌教育部,臧啟芳或許也不是最佳的校長人選。在這里,我想強調的一點是,在近代中國大學史上,大學校長這一角色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政治家”或者“教育家”,在很多情況下它前者的身份標識可能會明顯一些,而無論校長是什么背景、貼上哪一派哪一系的標簽,只要能為學校的長足發(fā)展做出貢獻,我們就不應該否定他的歷史功績。

《戰(zhàn)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一書閱畢,掩卷而思,唏噓不已。通過作者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不斷地摸索、挖掘與勾稽,一所偏安一隅、四處流浪的大學,一條艱辛漫長、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流亡道路,一件件深藏在史料與長河中的史事,一個個被世人棄忘、已經模糊不清的人物,逐漸從地底浮出地表,由遠處拉到近端,再經由作者不斷勾稽、加工、排列、組合,這若干個要素構成了一幅清晰、立體、富有層次感的動態(tài)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靈動而明亮,卻也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蛟S,這就是我們重新結識臧啟芳、認識東北大學的開始。

猜你喜歡
東北大學校史抗戰(zhàn)時期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4
抗戰(zhàn)時期的“跑警報”
讀校史 , 走進遼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肅農業(yè)大學校史育人的實踐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0
抗戰(zhàn)時期的周恩來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東北大學成功實現“零污染”低成本制取金屬鈦粉
新疆鋼鐵(2015年3期)2015-11-08 01:59:35
抗戰(zhàn)時期間諜劇綜論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科技視界(2014年35期)2014-08-15 00:54:11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
南木林县| 乐昌市| 丹阳市| 通州区| 高雄县| 临夏市| 崇左市| 嘉义县| 舞钢市| 长治县| 枣庄市| 澄城县| 长阳| 青浦区| 常宁市| 盐亭县| 丹巴县| 双柏县| 桓台县| 来安县| 鄂尔多斯市| 沅陵县| 赣州市| 扎鲁特旗| 白水县| 山东省| 柳林县| 防城港市| 龙江县| 台南县| 仙游县| 兴宁市| 保德县| 平乐县| 本溪| 新绛县| 自贡市| 屯门区| 老河口市| 金乡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