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亞
“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各種活動為主要內(nèi)容,它體現(xiàn)師生的平等參與。在參與式活動過程中,往往融知識、經(jīng)驗、情感于一體。通過參與式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高,能夠呈現(xiàn)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聲音,從而促使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探討中達成知識與情感的分享。無獨有偶,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是離不開自身的作用以及自身和社會的相互作用的,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著學生的自主建構。
小學品德參與式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尊重學生學習需求,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引導學生從自己周邊的生活世界出發(fā),并且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去觀察和體驗,并感悟社會,從而獲得對世界的真實的、個性化的感受。在這個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jié)論。這種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空間。
一、品德參與式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的性質(zhì)、結(jié)構都是多元的,我們要關注個體的智能。參與式教學就是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參與者的多元智能,彼此信任與合作,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解決問題、達成教學目標。品德課引入?yún)⑴c式教學方法是基于多元智能的視角的,其操作過程也須調(diào)動參與者的多元智能,師生相互信任與合作,尋求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策略,有效突破教學目標,引領學生學做積極的生活者。
品德課參與式教學的過程中,立足于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的多元智能,教師就不能以單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每位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智能優(yōu)勢,教育就要揚其個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任務,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不同的,教師不能再是課堂的“獨唱主角”,而應該是課堂的“引導者”“陪伴者”,在引導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職能優(yōu)勢,促進其不同智能的進展,從而有效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這也是小學品德參與式課堂的特質(zhì)。
二、小學品德參與式課堂的特質(zhì)追求
1.課前“準參與”,讓課堂成為學生需求的接納所
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需要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深入地了解學生,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學情進行細致深入地分析,準確把握學生的各種需求,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成為可能,形成“準參與”,也能更好地實現(xiàn)品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比如:二年級下冊的品德課《做事不拖拉》,課前教師通過師生問卷、訪談等形式,關注“學生做事拖拉是不知道抓緊時間的重要性,還是因為做事的能力或者做事的程序有問題?”教師蹲下身子平視學生,看清“學生做事拖拉真正的困惑和問題在哪里,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然后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通過課堂學習以及強化對寶貴時間的認識,提高做事的能力,學會把一件事做得又快又好的方法,掌握做事的程序等,讓不同需求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辞鍖W生真正需要什么,從而為他們提供恰當?shù)膶W習資源,建構合適的課程內(nèi)容,有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形成“對話場”,讓課堂成為學生心靈的安全港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更多的是一種上下級關系,教師扮演的是居高臨下的權威,學生是被支配者,被動地屈從于教師的權威,喪失了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師和學生之間隔著“鴻溝”。這樣的師生關系所呈現(xiàn)的課堂生態(tài)必然是緊張的、霸道的,學生在課堂上膽戰(zhàn)心驚,小心翼翼,唯唯諾諾,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所以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很難實現(xiàn)。品德參與式課堂,所體現(xiàn)的是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這里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得到老師的尊重,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學生的伙伴和交往對象,師生之間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需求,接納學生的表現(xiàn)。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所呈現(xiàn)的課堂生態(tài)是和諧的、寬松的、安全的,學生在課堂上心靈不設防,敢說敢做,童言無忌,真情流露,學生真正地參與學習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主體性得到體現(xiàn)。
3.注重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情境場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強調(diào)教學的方式要是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要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并且思考現(xiàn)實中的問題,從而使得教學成為體驗生活、成長道德的有效途徑。參與式品德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情境場,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提煉生活場景,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直接參與活動中進行學習,在活動中親歷,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建構,獲得對自我、對社會、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課《不說話的朋友》,通過教學要使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公用設施,了解他們的作用,體驗公用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在課堂上,教師設計了“我為小區(qū)請朋友”這一活動情境,以本地的一個建設中的小區(qū)為樣本,讓學生分成小組活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小區(qū)配備請朋友(公用設施)”。在活動中,學生熱情高漲,他們有效調(diào)動已有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生活中如何使用公用設施的經(jīng)驗,和小組成員一道說一說、貼一貼、寫一寫、畫一畫,在動手又動腦的過程中體驗到公用設施給我們帶來的方便。通過活動達成共識:他們就是我們“不說話的朋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們。在此過程中,有效激發(fā)學生喜愛公用設施的情感。
正因為教師根據(jù)三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創(chuàng)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學習情境,所以課堂上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角,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教學也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4.鏈接生活,讓課堂成為學生德性的生長地
對于品社課程來說,其課程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其課程追求是“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這門課程的教學就是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要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參與式品德課堂就要凸顯這一品德學科本質(zhì),課堂上有學生德性的生長,讓品德課堂成為一個對話與交流,合作與交往,體驗與感悟,理解和意義建構的過程,通過學習學生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結(jié)構,知識、經(jīng)驗和認識不斷得到豐富與加深,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斷得到內(nèi)化。課堂上,看得見學習正在發(fā)生,聽得見學生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5.突出主體,把課堂建成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
品德課參與式教學,不僅僅是要求學生的身體參與,更強調(diào)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舍得“留白”,促使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自由討論與自主探究,在師生、生生等互動的思辨過程中,把學生的思維深深地“卷入”,從而不由自主地發(fā)揮其主體自覺性,不斷地明晰道德規(guī)范,最終達成價值認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品德學科是門心育課程,“參與”是課程的理念,也是課程的目標,更是課程實施的方法與途徑,同時也是一種教育狀態(tài),指向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這值得我們繼續(xù)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