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智
摘 要:初中物理是初中教育教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是學生學好高中物理和大學物理知識的基礎。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優(yōu)化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擺在初中物理教師面前的課題。以理解基本物理概念規(guī)律為基礎,以掌握運用物理概念規(guī)律為目的,運用學生主體式、啟發(fā)討論式、分組實驗式、情景設置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邏輯思維;培養(yǎng)方法
邏輯思維是一種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們在理性認識過程中,根據定義、判斷對認識的事物進行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只有運用邏輯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的本質,才能完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尤為重要,不僅能指導學生學好物理,還能為學習其他學科提供良好的思維習慣,為學生成為具有綜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物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自然學科,傳統(tǒng)的初中物理教學只是按照課本講解概念、規(guī)律,方式簡單枯燥,課堂呆板壓抑。近年來,初中物理教學重視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物理教師提出將物理與實驗結合,通過有趣的實驗現象,讓學生發(fā)現物理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采取了一系列優(yōu)化教學方案,從物理學的各個角度入手,探索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途徑。
一、培養(yǎng)初中學生物理邏輯思維能力的意義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齡段是10?20歲,這一階段人的大腦發(fā)育速度快,如果正確培養(yǎng)訓練,形成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效率,對個人綜合素質及適應社會能力的增強都大有益處。物理由邏輯推理知識組成的學科,在教學中的反復應用邏輯思維方式,可以增強初中學生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之一,積極探索優(yōu)化的教學途徑是當務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優(yōu)化策略
1.設立情景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興趣
學生需要養(yǎng)成主動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較強的動手能力,加強合作學習品質。在學習初中物理的過程中,學生首先對物理產生興趣,再通過興趣提高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初中學生處于愛玩、愛動的年齡階段,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所講內容,運用比喻或實驗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愉快情緒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講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時,將皮球從高處自然落下,皮球豎直下落,說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豎直下落說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師可以一邊演示一邊提問題,學生積極考慮問題,也可以自己動手試驗,這樣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2.重視物理實驗,將物理與生活緊密相連
培養(yǎng)具有嚴密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物理課程講解過程中,通過實驗探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物理知識理解和運用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現象,鍛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導體和絕緣體的問題,將鉛筆兩端削好,先將鉛筆芯和燈泡連入電路,鉛筆芯發(fā)光,說明鉛筆芯是導體;將外部木材與燈泡連入電路時,燈泡不亮,說明木材是絕緣體。還有液體遇熱蒸發(fā)、雞蛋在鹽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現象等生活現象,都需要用嚴密的物理邏輯思維來解釋,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
3.學生是物理課堂的真正主體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課前依據大綱準備教案,在課堂上根據所講內容設計問題,提供實驗材料,組織、幫助學生分組討論,邊實驗邊探究,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少講精講,學生把自己的疑問、想法說出來,師生共同質疑、共同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結語
在學習初中物理時,學生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實驗現象及生活常識才會主動思索、探究。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變被動聽課為積極思考,使學生在愉悅、主動的狀態(tài)下,懷著對知識的向往和興趣,探索學習的方法并獲得知識。所以,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是掌握物理學科知識的橋梁,是掌握物理學科知識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馬月.初中物理課堂中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5.
[2]彭春林.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途徑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6(1):268.
[3]楊宏艷.中學生科學概念形成和推理能力發(fā)展的初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