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詩炎+劉燕青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就像學習漢字一樣是最基礎的部分,閱讀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其長久以來積累的種種特點,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教學問題,比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閱讀思維受到課堂的限制,學生學習的目標和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不一致導致的目標不明確等。在此本文提出一些改善此種問題的策略,比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等等,以求改進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教學; 閱讀興趣;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中的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根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小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啟發(fā)點。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沒有知識底子,但是學習能力強。課堂是小學生這個階段獲取知識的最主要的途徑,因此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的部分,就是當前教學領域里考慮的重點。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種種不利于小學生發(fā)展和教學展開的現(xiàn)狀做簡要分析,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力求能夠改善目前教學當中存在的弊端,給小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
(一)濃厚的人文色彩
從教材來說,小學語文閱讀中存在著傳統(tǒng)的中國價值觀,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傳達給了學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禮義廉恥、忠孝信義就從小學開始根植在心中。從教師來說,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經(jīng)過層層選拔出來的,教師本身就帶有較為濃厚的人文思想,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對小學生的影響較為明顯。
(二)豐富的感情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大都選擇具有豐富細膩的情感的文章供小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所反映的情感也是需要小學生去學習體會的,教師也會按照文章作者的情感線索進行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就非常明顯。
(三)審美因素比重大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內(nèi)容大都包含明顯的人生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感情,包含了很多優(yōu)美的意境。這些意境和審美從小學生一開始學習就影響著他們整個的學習生涯。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欠缺發(fā)散性思維
在我國應試教學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生閱讀課后的思考問題的設置值得思考。往往教師提出了某一個思考問題,通過提示逐步將學生向教師心中或是教材要求的正確答案靠近,學生的思維逐漸達到教師的目的。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極大限制了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形成,學生從小就會覺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卻不知相同的閱讀后的思考由于個人人生體驗和感知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思維成果。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明白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并在考試中解決實際問題。這其中對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怎樣去思考一篇美文就提得少之又少,教師往往就事論事,以某一篇文章為中心,沒有開展更多的對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學模式單一
如今的小學生課堂上,主要存在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解,學生在另一個世界里聽,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不足,教師的講解教學只是為了解決課本問題,很難延伸到課本之外。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存在了很長時間了,教學模式和內(nèi)容單一,缺乏交流和溝通,也就談不上教學上的創(chuàng)新,給學生帶來真正的閱讀學習體驗。這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且歷史悠久,短時間內(nèi)很難得到改善。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在年紀還很小的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提高的主要途徑是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特點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進。比如在閱讀某一篇課文之前,通過一個小故事來開頭,這種小故事通過教師講述的形式,以聲音的方式傳達給學生,然后引出課文,學生的興趣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在學習某個課文之前布置下去讓學生提前閱讀的內(nèi)容,并在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做好筆記,為在課堂上學習打下基礎,長久下來學生就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提前預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向課外延伸,形成多向閱讀
課堂學習是小學生在學習閱讀中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往往在課下接觸的閱讀素材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更大的推進作用,教師要積極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閱讀興趣,向其推薦不同的篇章,以供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能夠接觸更多的閱讀作品,把閱讀當成生活的習慣,而不是應付學習的難事。在學習了相同類型的課文之后,在學生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體會了作者的情緒之后,教師應當向學生推薦該作者或是該種類型的其他短小的文章,讓學生們在課后進行簡要的閱讀,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復述該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比較與之前學習的異同點。這些方法可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不止學到課堂上的知識,對今后的語文及閱讀學習過程大有裨益。
(三)舉一反三,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獨立的思考,思考課堂之外的更多內(nèi)容。在課堂學習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或是學生之間進行意見交換,互動,在這種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閱讀之后的問題設置上,教師也不應該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不被課本拘束,每一種合理的解答都應該得到教師的鼓勵。這種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幫助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打下堅實的語文學習基礎。
四、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視這些不足,通過合理的手段進行改進,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秀珍,張倩.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和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4).
[2]李金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和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