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齊
?
參孫的秘密與儒家的倫理觀(二)
張思齊
(武漢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基督宗教和儒家學(xué)說均具有強烈的倫理色彩。圣經(jīng)《舊約》中的人物參孫,其性格帶有強烈的倫理色彩。參孫其人,事跡炳煌,富于戲劇性。經(jīng)過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參孫的一生具有悲劇性質(zhì),參孫的性格具有神學(xué)依據(jù),參孫的原型具有歷史依據(jù),參孫的隱喻具有倫理意義。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論述了孝這一觀念??鬃邮且粋€有神論者,其孝道觀乃是以其有神論為基礎(chǔ)的。曾參是孔子所樹立的孝的典型,他既有美德,亦有懿行,還有嘉言。曾參的所有嘉言均源自一個關(guān)鍵詞:孝。曾參具有使徒的品格,孔子和曾參的關(guān)系猶如夫子和使徒之間的關(guān)系。曾參之孝延伸到近代而在曾國藩的著述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表達?!缎⒔?jīng)》一書具有正典品格,此品格決定了其宗教性之存在。由孔子而曾參,由古代而近代,由近代走向當代,中華孝道之存在儼然具有其當前意義。這一切均可在參孫的悲劇和《孝經(jīng)》的命題中得到互證。中華孝道是能夠給人以終極關(guān)懷的系統(tǒng)學(xué)說,它有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fù)興,敦促人們共圓中國夢。
圣經(jīng)《舊約》;儒學(xué)正典;虔敬觀念;孝道觀念;比較研究
曾子關(guān)于孝的思想,部分地隱含于他的著作《大學(xué)》之中。《大學(xué)》為《禮記》中的一篇。古本《大學(xué)》未題撰人姓氏。到了宋代,由于民族危機嚴重,亟須整頓人心以便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維系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大學(xué)》的地位因而得到很大的提升。宋代儒者把《大學(xué)》與《中庸》《論語》和《孟子》并列,合稱為“四書”。從此,四書成為中國哲學(xué)、倫理和政治的基本綱領(lǐng)。此后,四書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尊崇,并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享有中國古代國家哲學(xué)的崇高地位。
《大學(xué)》的結(jié)構(gòu)極為巧妙,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經(jīng),計一章,共205字。第二部分為傳,計十章,共1 546字。兩部分加起來,共1 751字。經(jīng),這一部分有名稱,叫作《孔經(jīng)章》,又叫作《圣經(jīng)章》,而以《圣經(jīng)章》更為通行。傳,這一部分沒有總的名稱,其十章的名稱分別叫作康誥章、盤銘章、邦畿章、聽訟章、知本章、誠意章、修身章、齊家章、治國章和絜矩章。章,這是人們?yōu)榱朔奖惴Q說而添加上去的,其前的兩個字才是各章的本名,它們均取自每一章的起始句,多為其中的關(guān)鍵詞。朱熹著《大學(xué)章句》,明確地指明了《大學(xué)》的作者。朱熹說:“右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29](第4頁)這是朱熹以其博大精深的學(xué)問為基礎(chǔ)加以細密的調(diào)查研究之后而得出的結(jié)論。從此之后,人們就確信曾子為《大學(xué)》的作者。
《大學(xué)》的基本內(nèi)容表述在《圣經(jīng)章》中。至于傳十章,則是對基本內(nèi)容的具體闡發(fā)?!洞髮W(xué)·圣經(jīng)章》: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9](第3頁)
朱熹把《大學(xué)·圣經(jīng)章》的基本內(nèi)容歸結(jié)為三綱領(lǐng)和八條目,借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表述就是三個命題和八個范疇。三個命題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由于文脈明晰,這三個命題均省略了主語“人”和情態(tài)動詞“須”。八個范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稱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三綱領(lǐng)和八條目是儒家群經(jīng)的基本結(jié)構(gòu),借用書法的語匯來說,即其間架。于是我們看到,儒家學(xué)說的龐大體系,在這里得到了概括。
基督教的學(xué)說同樣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具有眾多的命題和范疇。要記住這些命題和范疇須窮盡一生的努力,不過領(lǐng)會其基本精神則相對容易,因為《使徒信經(jīng)》對它們作了簡潔的概括?!妒雇叫沤?jīng)》的內(nèi)容如下: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chuàng)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因著圣靈感孕,從童真女瑪利亞所生。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里復(fù)活。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里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圣靈。我信圣而公之教會。(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fù)活。我信永生。[12](第155頁)
《使徒信經(jīng)》一共十二句話。東方版本的《使徒信經(jīng)》中沒有括號中的語句。括號中的那兩句話為西方版本的《使徒信經(jīng)》所有。我國天主教會各教堂實際使用的是文言韻味較濃的版本,稱為《宗徒信要經(jīng)》:
我信全能者天主父,造成天地。我信其惟一子耶穌基斯督我等主。我信其因圣神降孕,生于瑪利亞之童身。我信其受難,于般爵比辣多居官時,被釘十字架,死而乃瘞。我信其降地獄。第三日自死者中復(fù)活。我信其升天,坐于全能者天主父之右。我信其日后,從彼而來,審判生死者。我信圣神。我信有圣而公教會。諸圣相通功。我信罪之赦。我信肉身之復(fù)活。我信常生。[30](第11頁)
英文《使徒信經(jīng)》稱為The Apostles’ Creed,其標準文本如下:
I believe in God the Father Almighty, Maker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in Jesus Christ his only Son our Lord, Who was conceived by the Holy Ghost, Born of the Virgin Mary, Suffered under Pontius Pilate, Was crucified, dead, and buried: He descended into hell; The third day he rose again from the dead; He ascended into heaven, And sitteth on the right hand of God the Father Almighty; From thence he shall come to judge the quick and the dead. I believe in the Holy Ghost; they holy Catholic Church; the Communion of Saints;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life everlasting.[31](p.76)
由于該文版采用較早時期的現(xiàn)代英語,所以在大小寫、標點符號以及個別單詞的拼寫方面,都與人們當前使用的英語略有區(qū)別?!妒雇叫沤?jīng)》是基督宗教古老的信經(jīng)之一,相傳為耶穌的十二使徒所作,故名。當夫子提出某種學(xué)說之后,對于自己堅信不疑的學(xué)說,采用言簡意賅的文字來加以表述,這樣的工作當然是由門徒來做的。同理,《大學(xué)·圣經(jīng)章》為曾子所做,此事斷無懷疑可言。進而,由曾子做《大學(xué)·圣經(jīng)章》一事,亦可逆推,曾子的地位儼然為孔子的門徒。門徒與使徒,在英文等西方語文中并無區(qū)別。在漢語語境中,門徒與使徒則有所區(qū)別。一般說來,門徒較多而使徒較少。如果某一門徒盡心盡力推行夫子的學(xué)說,那么該門徒也就是使徒了。那么曾子如何呢?曾子不僅記錄、整理和加工了夫子的教導(dǎo),并將其核心部分撰寫為《圣經(jīng)章》,而且還做“傳”十章。傳,中國古代撰述的一種體裁,即評論(commentaries),其中也包括注釋、闡釋和發(fā)揮。這顯然是在盡心盡力地推廣夫子的學(xué)說,故而曾子確實就是孔學(xué)之使徒?!洞髮W(xué)》本來為《禮記》中的一篇,而《禮記》論述孝的地方很多。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大學(xué)》在孝的觀念上,與《禮記》相互一致。至于《大學(xué)》中沒有單獨論述孝,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大學(xué)》一書只是從宏觀上把握孔子的學(xué)說而未就某一些問題具體展開罷了。由于曾子關(guān)于孝的學(xué)說屬于修身的大范疇,故而在重視修身的儒學(xué)正典《大學(xué)》中也蘊含著有關(guān)孝的思想。
曾子的后人,狹義地說,指曾姓這一龐大的家族。曾子的后人,廣義地說,還指曾姓家族及其支脈。由于儒家學(xué)說受到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因而儒家學(xué)說的主要代表顏、曾、孔、孟的后裔,歷代以來也一直受到保護。民間有個說法:顏曾孔孟,排行不亂。這里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在以上四個姓中,要查找某人的排行,確定某人的輩分是比較容易的。在曾子的后人中,在弘揚曾子有關(guān)“孝”的學(xué)說方面,曾國藩(1811-1872年)是成就相當突出的一位。曾國藩《寄紀瑞侄》:
字寄紀瑞侄左右。前接吾侄來信,字跡端秀,知近日大有長進。紀鴻奉母來此,詢及一切。知侄身體業(yè)已長成,孝友謹慎,至以為慰。吾家累世以來,孝悌勤儉。輔臣公以上,吾不及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竟日無片刻暇逸。竟希公少時,在陳氏宗祠讀書,正月上學(xué),輔臣公給錢一百,為零用之需。五月歸時,僅用去二文,尚余九十八文,還其父。其儉如此。星岡公當孫入翰林之后,猶親自種菜收糞。吾父竹亭公之勤儉,則爾等所及見也。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侄與諸昆弟切不可忘卻先世之艱難。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的。侄等處最順之境,當最富之年,明年又從最賢之師,但須立定志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做?愿吾侄早勉之也。廕生尚算正途功名,可以考御史。待侄十八九歲,即與紀澤同進京應(yīng)考。然侄此際專心讀書,宜以八股試帖為要,不可專恃廕生為基,總以鄉(xiāng)試會試能列榜前,益為門戶之光。紀官聞甚聰慧,侄亦以立志二字,兄弟互相勸勉,則日進無疆矣。(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32](第40頁)
這是一封書信,載李瀚章編輯、李鴻章校刊的《曾文正公全集》第四冊《家訓(xùn)》編。二李本《曾文正公全集》于1935年在上海由世界書局出版印行,精裝共四冊。第一冊含著作四種,即《文集》《詩集》《鳴原堂論文》和《孟子要略》。卷首有黎庶昌所編《年譜》,共161頁,這是帶有專著性質(zhì)的年譜。第二冊為《奏稿》。第三冊含著作六種,即《書牘》《批牘》《日記》。其中,《日記》細分為問學(xué)、省克、治道、軍謀、倫理、文藝、鑒賞、頤養(yǎng)、品藻和游覽十類?!蹲x書錄》《治兵語錄》和《雜著》。卷首還有《手札》若干通,共88頁,可以借觀曾國藩之書法。第四冊含著作三種,即《家訓(xùn)》《家書》和《嘉言錄》?!都窝凿洝份嬜栽鴩母鞣N著述,可謂其著作之簡編本,它以文為主,詩文兼收,內(nèi)分治身、治學(xué)、治家和治政四類。卷末尚有附錄兩種,即《大事記》和《榮哀錄》。它們相當于年譜簡編,方便查閱。近年來出版的曾國藩全集中,一般還包括《十八家十鈔》二十八卷和《經(jīng)史百家雜鈔》二十六卷。前者為曾國藩編選的古代詩歌選集。后者為曾國藩編輯的古文選集。就曾國藩本人的著述而論,世界書局版《曾文正公全集》的確是一部編輯??本慵训脑鴩?。以此之故,該書至今仍是我們研究曾國藩的重要材料。這封書信作于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即公歷1864年元月22日。信中涉及的人名如下:曾輔臣,為曾國藩之高祖;曾竟希,為曾國藩之曾祖;曾玉屏,號星岡,為曾國藩之祖父;曾麟書(1790-1857年),又名毓?jié)?、竹亭,為曾國藩之父親。在這封曾國藩寫給其侄兒曾紀瑞的信中,有以下幾點與孝有關(guān),因而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孝悌勤儉是曾國藩一系的曾氏家族的傳統(tǒng)。曾子講“孝”,主要是將“孝”與“忠”聯(lián)系起來,從而開創(chuàng)了“忠孝”的傳統(tǒng)。曾國藩講“孝”,提出來的完整概念是“孝悌勤儉”??梢哉f,曾國藩拓展了孝的范疇。孝和悌這兩個方面,在孔子那里已經(jīng)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構(gòu)成一個復(fù)合的觀念。對于孝悌這一觀念,曾國藩在哲理上沒有什么拓展,但是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nèi)容。勤儉,這是曾國藩加上去的,這就使得時代特征更為突出。
第二,“孝悌”這一概念本來包括了“孝友”的意思,然而曾國藩除了沿用“孝悌”之外,還在多處使用“孝友”這一概念。這對于他統(tǒng)帥治理湘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湘軍屬于近代軍隊的性質(zhì),以其戰(zhàn)斗力強、官兵同心、敢打硬仗而著稱。在舊軍隊里,“兄弟”一詞的使用頗為頻繁,這與曾國藩頻繁使用“孝友”一詞不能說沒有聯(lián)系。
第三,“勤儉”這一概念其實包含兩個方面。茲先說“勤”。勤,勤勞,這是一種寶貴的品質(zhì),它有利于資本的積累。英國人和德國人勤勞肯干,因此這兩國的經(jīng)濟狀況遠好于許多其他的歐洲國家。至于南歐的一些國家,其民風普遍較為懶散,故而其經(jīng)濟狀況長期不佳。國民素質(zhì)與宗教也是有聯(lián)系的。英國有清教徒勤勞苦干的傳統(tǒng),韋伯(Max Weber,1864-1920年)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論之甚詳。德國自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進行宗教改革以來,新教倫理成了思想的主流。在新教倫理中雖然沒有“孝”的專門論述,但是它強調(diào)個人的內(nèi)心自省,主張個人直接與上帝對話,因而虔敬的觀念得到了增強。如前所論,富于中國文化特色的“孝”是一個神哲學(xué)意味濃郁的概念,孝屬于虔敬這一大范疇。孝,其英文表現(xiàn)為filial piety,即“(作為)子女的虔敬”。
第四,再說“儉”。儉,這是一種美德,它要求人們節(jié)約,不浪費,不奢靡,不鋪張。這是“儉”對人們在生活實踐方面的要求?!皟€”還有深刻的精神含義,它要求人們自我約束,心地質(zhì)樸,心甘情愿地去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儉,其對立面為奢。崇尚“儉”的人從內(nèi)心里邊拒斥“奢”?,F(xiàn)在生活好了,而人們講排場,鋪張浪費的也多了。中國人餐桌上的浪費驚人,媒體對此多有報道。官員在用車用房上超標,老百姓反感。
第五,曾國藩其人,產(chǎn)生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故而其思想帶有時代的烙印,他還出狠手鎮(zhèn)壓過太平天國起義。盡管如此,曾國藩為官清廉,辦事干練,勇于接受新事物。曾國藩不是貪官,不是庸官,更不是昏官。從這封信可以看出,即使對于他的侄兒,曾國藩也叫他靠自己的努力去奔前程,而“不可專恃廕生為基”,即不靠先輩和老子的勢力得官,盡管在當時以廕得官還是一種制度??偲饋碚f,曾國藩提出來的“孝悌勤儉”對于我們今日建設(sh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曾子論述孝的著作是《孝經(jīng)》。在儒學(xué)正典十三經(jīng)中,《孝經(jīng)》是篇幅最小的經(jīng)典。古文本《孝經(jīng)》二十二章,已于梁代亡佚。今文本《孝經(jīng)》十八章,系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不過其正文僅1 799字?!缎⒔?jīng)》十八章名稱如下: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紀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廣要道章第十二、廣至德章第十三、廣揚名章第十四、諫諍章第十五、感應(yīng)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喪親章第十八?!缎⒔?jīng)》是孔子和曾參師徒之間的對話。這是一篇由孔子開講,曾參不斷提問而形成的對話,各部分之間固然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然而各章的名稱顯然是后人根據(jù)內(nèi)容而擬構(gòu)的。
現(xiàn)代基督教倫理學(xué)說系以圣經(jīng)為基本文獻而建立起來的思想體系,它融入了基督教神學(xué)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嶄新的時代風貌。以此之故,以基督宗教倫理學(xué)為參照系,對《孝經(jīng)》進行重新審視,乃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認識《孝經(jīng)》,發(fā)掘出其普遍的有益于人類精神文明的價值來。
《孝經(jīng)》將有關(guān)孝的學(xué)說系統(tǒng)化,并且還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即孝道。孝道有兩種含義。第一,孝道指奉養(yǎng)父母的行為準則?!秴问洗呵铩ば⑿小罚骸肮收撊吮叵纫运H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輕。今有人于此,行[孝敬]于親重,而不簡慢于輕疏,則是篤謹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盵33](第478頁)“孝道”一語,不見于《孝經(jīng)》本身,而《呂氏春秋》明確地使用“孝道”這一概念,這是對《孝經(jīng)》的發(fā)展。第二,孝道,指有關(guān)孝的學(xué)說體系?!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盵11](第1126頁)這里便是在思想體系這一層面上使用“道”一語。人的思想體系,畢竟是用語言來建構(gòu)的,因為人類的思維是用語言來進行的?!暗馈庇脕肀磉_思想體系,最突出的例證不外乎《約翰福音》的第一段。約1:1-5:“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借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盵2](第199頁)在這里,“道”的含義就是語詞、上帝的話、永恒的思想學(xué)說之體系。西方一切偉大的學(xué)說,包括人文社會科學(xué),乃至自然科學(xué),都是從這個“道”發(fā)源的。
《孝經(jīng)》移孝作忠,將忠孝作為一個新概念而改造了孝悌觀念。《孝經(jīng)·士章第五》:“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盵34](第14頁)這就是移孝作忠的邏輯理路。忠孝這一觀念很符合中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且在曾參之后,其內(nèi)涵日益豐富。這樣一來,《孝經(jīng)》就將“孝”政治化了?;浇桃蔡岢鲆粋€有忠心的人,弗1:1寫道:“奉神的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穌里有中心的人?!盵2](第174頁)盡管基督宗教也提倡做一個有忠心的人,但是其出發(fā)點與《孝經(jīng)》判然有別,基督宗教所講的忠心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chǔ)之上的。圣餐禮就是一個明證,它非常具體地表明,基督教的信徒,無論是senior members(尊長的成員),還是junior members(初幼的成員),還是教堂里的執(zhí)事(deacon),乃至神職人員(clergymen),統(tǒng)統(tǒng)一律平等。然而,在“忠孝”這一概念中,所提倡的“忠”是下對上的“忠”,上下級之間并不平等。這是值得注意的。
人們不僅可以以孝治家,而且更可以以孝治國,這就是孝治?!缎⒔?jīng)·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盵34](第23頁)實行孝治的目的是什么呢?實行孝治乃是為了得到民眾的歡心。這是《孝經(jīng)》對“親民”這一命題的具體展開。由此亦可以逆推,摩西十誡具有親民之意味。
上帝通過摩西默示的十條誡命,稱為摩西十誡,簡稱十誡(Decalogue,或Ten Commandments)。新教把摩西十誡稱為“上帝十誡”,其內(nèi)容與排列順序如下:一、除上帝外不可敬拜別的神;二、不可敬拜偶像;三、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四、當守安息日;五、當孝敬父母;六、不可殺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盜;九、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十、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和財物。對于以上十條,不同的教派在排列方式上不盡一致。天主教把摩西十誡稱為“天主十誡”,并將上述頭兩條歸并為一條,又把上述最后一條分解為兩條。《圣教經(jīng)課》早課經(jīng)天主十誡:“一、欽崇天主萬有之上。二、勿呼天主圣名以發(fā)虛誓。三、守主日。四、孝敬父母。五、勿殺人。六、勿行邪淫。七、勿偷盜。八、勿妄證。九、勿愿他人妻。十、勿貪他人財物?!盵30](第27頁)摩西十誡兩見于圣經(jīng)《舊約》,一為《出埃及記》20:1-17,一為《申命記》5:1-21。摩西十誡,既是律法的核心,又是神與人立約的基礎(chǔ)。人之所以必須遵守十誡所確立的那些原則,乃是因為這些原則是進入永生的前提。摩西十誡是神的誡命,它與人的遺囑有別。人的遺囑傳承的是財產(chǎn),而財產(chǎn)是身外之物。神的誡命傳承的是恩典,而恩典直指生命本身。恩典讓人有力量去遵行那些誡命。既然一個人有力量去做一件事情,那么那人就必定是有生命的了。也就是說,即使在肉體上死了,那個蒙受恩典的人,也還是存在于永生的靈性狀態(tài)之中。十誡可以分為兩組,前面四條誡命為一組,后面六條為另一組。《圣經(jīng)新釋》卷一:“前四誡包含了人對神的本分,后六誡則指人對鄰舍的義行?!盵10](第172頁)固然基督宗教獨一的神上帝是高高在上的(God on High),然而它又通過摩西默示十誡來具體地指導(dǎo)人們要做這、不做那。可以說,摩西十誡亦體現(xiàn)了基督宗教乃是親民的宗教這一基本的教義形態(tài)。
總的說來,《孝經(jīng)》帶有強烈的宗法社會的印跡,它將孝分為五等,即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以及庶人之孝。如此分等,其依據(jù)顯然是人的社會等級。這與基督宗教所主張的普遍的虔敬有明顯的區(qū)別。從歷史上看,基督宗教所主張的普遍的虔敬最終充當了近代以來平等意識的理論基礎(chǔ),而中國的宗法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經(jīng)歷了曲折的發(fā)展,始終是層級森嚴,遲至封建社會解體的時候才被廢除。這是《孝經(jīng)》與基督教倫理學(xué)說的區(qū)別之一。
今本《孝經(jīng)》十八章,在每章結(jié)尾處未引用詩句的僅有七章。它們是《天子章第二》《庶人章第六》《紀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廣要道章第十二》《廣揚名章第十四》《諫諍章第十五》和《喪親章第十八》。其余十一章,均以引用詩句而結(jié)束,而這些詩句大都帶有濃郁的圣詠意味。具體情況如下。
“勿念爾祖,聿修厥德”,此見《開宗明義章第一》。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篇第六章:“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盵16](第251頁)恒念祖先,事不忘本,述修其德,走向未來。試比較詩78:1-4:“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xùn)誨,/側(cè)耳聽我口中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后代聽。”[35](第1037頁)我們追思祖先,在于長久地續(xù)修其功德。我們檢討前人,在于避免他們的錯誤。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見《諸侯章第三》。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小旻》篇第六章:“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盵16](第196頁)諸侯雖然富貴,卻不可驕奢淫逸,而應(yīng)當心存敬畏,因為蒼天在上,萬事必察,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清代方玉潤《小旻》序題曰:“刺幽王惑邪謀也?!盵36](第403頁)試比較詩2:10-11:“現(xiàn)在,你們君王應(yīng)當省悟,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當存畏懼侍奉耶和華,又當存戰(zhàn)兢而快樂?!盵35](第949頁)有惡而必予懲戒,這就是上帝。與此同時,上帝又是親切慈愛的。因而,人們敬畏上帝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見《卿大夫章第四》。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烝民》篇第四章:“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盵16](第302頁)卿大夫,指大小各級官員。就公家而論,既為官員,就應(yīng)當發(fā)揮職能,勤勉工作。就自身而論,既為官員,就應(yīng)當做出表率,行孝終生。試比較代上30-32:“每日早晚,站立稱謝贊美耶和華,又在安息日、月朔并節(jié)期,按數(shù)照例,將燔祭常常獻給耶和華。又看守會幕和圣所,并守耶和華吩咐他們弟兄亞倫子孫的,辦耶和華殿的事?!盵35](第736頁)利未人須早晚站立以侍奉耶和華,侍奉的對象較諸詩經(jīng)《烝民》篇的“一人”,來得廣大得多,后者指皇帝。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此見《士章第五》。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小宛》篇第四章:“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盵16](第197頁)忝,動詞,辱沒。爾所生,爾所由生。關(guān)于這首詩的主題,清代方玉潤《小旻》序題曰:“賢者自箴也?!盵36](第404頁)這里講的是士的行孝準則。士應(yīng)當早起晚睡,方始不至于辱沒自己的父母。所謂士,其身份為scholar-official,即學(xué)者-官員。這是因為讀書人,不是現(xiàn)在的官員,就是未來的官員。即使是現(xiàn)職的官員,仍然需要不時地進修培訓(xùn)。官員遭受免職之后,打發(fā)光陰的最好辦法還是讀書。試比較箴14:31:“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貧乏的,乃是尊敬主?!盵35](第1151頁)較之父母生養(yǎng)兒女,創(chuàng)造人類的上帝是更大的“爾所生”。圣經(jīng)是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它有益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其各級組織所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頗值得干部們一讀。我想,讀到這里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干部會臉紅。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此見《三才章第七》。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篇第一章:“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16](第186頁)師尹,指大師尹氏。大師,指三公,即最高級別的官員。尹氏是尹吉甫的后代,尹吉甫為周宣王的大臣。高級干部啊,你們應(yīng)該協(xié)助領(lǐng)袖推行工作,你們應(yīng)該事事為人楷模,因為全體老百姓都看著你們哪!試比較約13:15:“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盵35](第293頁)這是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發(fā)人深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此見《孝治章第八》。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抑》篇第二章:“無競維人,四方其訓(xùn)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吁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愼威儀,維民之則?!盵16](第289頁)意思是說,領(lǐng)導(dǎo)者有德行,各地的民眾就會聽從他的號令。試比較彼后5-8:“正因為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jié)制;有了節(jié)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nèi)舫渥愕赜羞@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于閑懶不結(jié)果子。”[35](第690頁)這里講到了信心、德行、知識、節(jié)制、忍耐、虔敬、愛弟兄的心、愛眾人的心這八項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愛弟兄的心,類似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悌”;愛眾人的心,類似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兼愛”,更接近現(xiàn)代語匯中的“群眾觀點”一語。這一節(jié)經(jīng)文采用修辭學(xué)上的遞進手法,層次分明,簡潔有力,說服力很強。如此去做事情,豈有不成功的么?筆者曾在武漢大學(xué)講授“基督教文化史與文學(xué)”課程十五載。選修此課之學(xué)生來自全校各專業(yè),而理工科學(xué)生較多。鑒于理工科學(xué)生課業(yè)負擔較重,筆者曾經(jīng)給過他們一個建議:理工科學(xué)生當主要學(xué)習圣經(jīng)《新約》,庶幾有效地提高英文寫作水準。后來筆者去哈佛訪學(xué)。春節(jié)時,遠郊的波士頓學(xué)院(Boston College)有華人迎春聯(lián)誼會。與大多數(shù)美國大不同,波士頓學(xué)院是一所英國風格濃郁的大學(xué)。校門口的羅耀拉大教堂規(guī)模宏大,巍峨聳立。那一天,從下午起開始表演節(jié)目,然后是吃年夜飯。在年夜飯之后的返程中,依稀發(fā)現(xiàn)前面有五名女生。寒風中,她們在用英語交談。她們的語音語調(diào),怎么那么熟悉呢?正在納悶之際,見她們轉(zhuǎn)過頭來,齊聲招呼:張老師,我們選過您的課!何等溫馨!原來她們都已經(jīng)在波士頓攻讀博士學(xué)位了。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見《圣治章第九》。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曹風《鸤鳩》篇第三章:“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16](第136頁)李氏朝鮮學(xué)者李潩(1618-1763年,字星湖)解讀此章時說:“讀詩須尋究原委。夫人臨民雖欲存恤,其茍不察其忠藎,隨才而任行,將何以展布智能乎?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君表里如一,故其心可知;其臣終始不愆,故其事可志。如是然后膏澤下流頌聲作。圣人之訓(xùn),其遠也已矣。”[37](第228頁)鸤鳩,布谷鳥。古人認為布谷鳥養(yǎng)子均平,故而民眾希望君主能夠公平地對待他們。壞的君主,連鳥兒也不如。時至今日,社會進步了許多,但是人們?nèi)匀幌M玫貙崿F(xiàn)社會的公平。比如,教育資源等的享有,就應(yīng)當如此。試比較太6:27-29:“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yǎng)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shù)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35](第27頁)這一段話非常具有詩意,它告訴人們不必憂愁。人們所以不必憂愁,乃是因為一切受造物都有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權(quán)利。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此見《廣至德章第十三》。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泂酌》篇第一章:“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盵16](第280頁)這兩句詩并不位于《廣至德章第十三》之末尾,而只是接近該章之末尾,因為在引詩之后尚有一句議論: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在中國古代,往往稱呼為政一方的官員為父母官。君子,這是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帶有尊敬的意味。既為君子,就應(yīng)當采用使人快樂的而且容易理解的道理,來教化民眾。這樣的君子才是真君子,才配做民眾的父母官?!冻霭<坝洝返?8章討論了如何選立官長這一問題。出17-21:“摩西的岳父說:‘你這做得不好,你和這些百姓都必疲憊,因為這事太重,你獨自一人辦理不了?,F(xiàn)在你要聽我的話,我為你出個主意,愿神與你同在。你要替百姓到神面前,將案件奏告神;又要將律例和法度教訓(xùn)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做的事;并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shù)娜?,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35](第144頁)這里所列舉的一串官名,指大小各級官員。選拔官員的原則,在這里講得很清楚:要有才能。那么,什么才叫作有才能呢?這里講得也很清楚。第一,不貪,并且敢于反貪。好官員必須是“恨不義之財?shù)娜?。”第二,對老百姓誠實不欺,而且無非分之想。無妄,就是不為政績而好大喜功,安心于本職工作,而不是一天到晚想升官。第三,敬畏上帝。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官員必須有堅定不移的信仰。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見《感應(yīng)章第十六》。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篇第六章:“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释鯚A哉!”[16](第268頁)社會風氣好轉(zhuǎn)了,德教流行,百姓服義,人心向化。這樣的大好局面是能夠?qū)崿F(xiàn)的。試比較詩5:11-12:“凡投靠你的,愿他們喜樂,時常歡呼,/因為你庇護他們;/又愿那愛你名的人都靠你歡欣。/因為你必賜福與義人。/耶和華啊,你必用恩惠如同盾牌四面護衛(wèi)他?!盵35](第953頁)這幾個詩行,描繪了德教流行、人心向化的美好局面。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此見《事君章第十七》。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隰桑》篇第四章:“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16](第243頁)只要臣子心中熱愛君主,那么即使他地處僻遠也不以為遙遠。這樣的臣子總是把忠誠藏在心中,時時不忘自己的職司。其實,這樣的臣子,英明的君主也從來沒有忘記他。就盡孝而論,在父母彌留之際,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守候在他們身旁的。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心中思念著父母,也是盡了孝的。我們常常說“孝心”,有孝在心中,就是可寶貴的。一個人假裝悲傷而穿上孝衣,仍然是虛偽。一個人彌留之際不在場,仍然可以寄托孝心。試比較詩65:5-8:“拯救我們的神啊,你必以威嚴秉公義應(yīng)允我們。/你本是一切地極和海上遠處的人所倚靠的。/他既以大能束腰,/就用力量安定諸山,/使諸海的響聲和其中波浪的響聲,/并萬民的喧嘩,都平靜了。/住在地極的人,因你的神跡懼怕。/你使日出日落之地都歡呼?!盵35](第1020頁)這里贊頌了上帝的大能。上帝的大能來源于他的愛心。只要有了愛,距離算不了什么。只要有了愛,高山大海都不能阻隔。
以上研究表明,《孝經(jīng)》與作為西方正典源頭的《圣經(jīng)》有許多相互契合之處?!缎⒔?jīng)》與《圣經(jīng)》之契合處,為什么如此之多呢?原因在于《孝經(jīng)》和《圣經(jīng)》兩者在精神實質(zhì)上的一致性。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別的證據(jù)表明兩者之間的一致性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經(jīng)典的承傳史表明,《孝經(jīng)》早已具備了儒學(xué)正典的地位。具體說來,《孝經(jīng)》在漢代列入七經(jīng),即《孝經(jīng)》與《詩》《書》《禮》《易》《春秋》和《論語》并列。唐開元十七年(719年),唐玄宗召學(xué)者鑒定今、古文兩本,后于天寶二年(743年)重新為《孝經(jīng)》做注,頒行天下?!段脑酚⑷A》卷七三七唐玄宗《孝經(jīng)序》:
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己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于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是知孝者德之本歟!經(jīng)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嘗三復(fù)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于百姓,庶幾廣愛刑于四海。嗟夫!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況冺絕于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濫觴于漢,傳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魯史《春秋》,學(xué)開五傳?!秶L》《雅》《頌》,分為四詩,去圣愈遠,源流益別。近觀《孝經(jīng)》舊注,踳駁尤甚。至于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yè)擅專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jīng)為義;義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剪其繁蕪,而撮其樞要也?韋昭、王肅,先儒之領(lǐng)袖;虞翻、劉邵,抑又次焉。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jīng)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注錯經(jīng),理亦條貫。寫之琬琰,庶有補于將來。且夫子談經(jīng),志取垂訓(xùn)。雖五孝之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shù)句;一句之內(nèi),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煩,略之又義闕。今存于疏,用廣發(fā)揮。[38](第3836頁)
在這篇序文中,“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語出《孝經(jīng)·圣治章第九》?!拔粽呙魍踔孕⒅翁煜乱?,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語出《孝經(jīng)·孝治章第八》。這篇序文,有以下六點值得注意。
第一,“孝之可以教人也”。教,教化。孝這種美德,可以用來教化人民。關(guān)于孝的系統(tǒng)學(xué)說即孝道,可以用來教化人民。請注意,采用某種系統(tǒng)學(xué)說來教化人民,這一做法在功能上與宗教是一致的。
第二,“以順移忠之道”。以,因為。順,孝順。之,動詞,前往。因為孝順可以轉(zhuǎn)移到忠心上邊去,從而形成系統(tǒng)的學(xué)說,亦即忠君思想。這是移孝為忠的邏輯理路。以順移忠之道,這是一個較為粗略的表達,后來經(jīng)過提煉,成為一個簡潔的命題:移孝為忠。
第三,唐玄宗認為,《孝經(jīng)》與《春秋》和《詩經(jīng)》具有相同的地位。以此之故,他在這篇序文中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并給予高度評價。
第四,“會五經(jīng)之旨趣”。唐玄宗講明了為《孝經(jīng)》進行注疏時應(yīng)當遵循的原則:在注疏中須納入五經(jīng)的基本思想。五經(jīng),即《易》《尚書》《詩》《禮》和《春秋》。
第五,唐玄宗皇帝親自作序,這就進一步強調(diào)了《孝經(jīng)》的正典(canon)地位?!罢洹币徽Z源自希臘文,意為“規(guī)則”(rule)或“標準”(standard)。在正典的幾個含義中,有在基督教史上早就獲得的含義:正典就是被看作權(quán)威的那些宗教著作的書單。當這些書單首先出現(xiàn)的時候,它們具有幫助信徒區(qū)分良莠的作用:從浩繁的宗教著作中將精要部分區(qū)分出來。到了公元4世紀,人們將所有具備正典資格的文本匯集起來,單獨編為一本書,這就是圣經(jīng)。通過這一比較,我們可以明白,作為儒學(xué)正典《孝經(jīng)》具有宗教性質(zhì)。
第六,《文苑英華》的選編者,在同一卷中緊接著還選錄了唐玄宗的另一篇序文,即《老子道德經(jīng)序》:
勅。昔在元圣,強著玄言,權(quán)輿真宗,啟迪來裔。微文誠在,精義頗乖。撮其旨歸,雖蜀嚴而猶??;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數(shù)。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常感斯文,猥承有后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扣玄關(guān),隨意所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茲絕筆,是詢于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于卜商針疾,同于左氏渴于納善。朕所虛懷,茍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臣自圣,幸非此流,懸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誠可直書。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38](第3836頁)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老子為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老子為教祖。老子姓李名聃。唐代皇帝姓李,自稱系老子之后。《道德經(jīng)》五千文,為道教最根本的經(jīng)典。唐玄宗為《孝經(jīng)》作序,又為《道德經(jīng)》作序?!段脑酚⑷A》的選編者同時選錄唐玄宗的這兩篇序言,這反映了他們的思路:《孝經(jīng)》具有宗教典籍的性質(zhì)。
中華孝道是能夠給人以終極關(guān)懷的系統(tǒng)學(xué)說。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34](第3頁)這幾句話大家耳熟能詳。這一段經(jīng)文倫理性極強,它使我們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舊約·士師記》13-16章所記載的那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他就是參孫。參孫是力大無窮的勇士。參孫力量的來源,就是他的頭發(fā)。這是參孫的秘密,這是他連任何人都不愿意告訴的??墒遣恍业煤埽瑓O畢竟經(jīng)不住女人的誘惑。參孫在梭烈河谷喜歡上了一個女人,她的名字叫大利拉。當時,梭烈谷為敵對的非利士人所控制。非利士人為了戰(zhàn)勝以色列人,首先就得除去對方的英雄參孫。于是,非利士人就唆使大利拉去打探這個秘密。參孫本來知道保守秘密,也確曾三次拒絕說出秘密。不過,在大利拉的百般糾纏之下,參孫心中的防線到底還是垮了,于是他說出了這個秘密。大利拉趁參孫睡熟時,叫人剃掉了他的頭發(fā)。于是非利士人輕而易舉就將參孫捉住了。非利士人挖去了他的雙眼,又用銅鏈拘索,將他押進大牢。不過,非利士人完全沒有注意到,參孫的頭發(fā)被剃掉之后又逐漸長了起來。參孫的結(jié)局是壯烈犧牲,與敵人同歸于盡。參孫總起來說是一位民族英雄。一個人的超凡能力從哪里來?這只能來源于信仰。有信仰比沒有信仰好。沒有信仰的人,大都渾渾噩噩,往往糊里糊涂地度過一生。人們的信仰有多種,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古代以色列人的信仰對象究竟是什么呢?圣經(jīng)《士師記》告訴我們,他們信仰的對象是上帝。
在《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操留荀彧在許都,調(diào)遣兵將,自統(tǒng)大軍進發(fā)。行軍之次,見一路麥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麥。操使人遠近遍諭村人父老,及各處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卑傩章勚I,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而拜。官軍經(jīng)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并不敢踐踏。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操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主簿曰:“丞相豈可議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總統(tǒng)大軍,豈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蹦艘詣Ω钭约褐l(fā),擲于地曰:“割發(fā)權(quán)代首?!笔谷艘园l(fā)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fā)以代?!庇谑侨娿と唬瑹o不稟遵軍令。[39](第152頁)
這就是“割發(fā)權(quán)代首”的故事。曹操精于兵法,治軍嚴格,小說中所記,大體當可信。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中國古人嚴守的信條。頭發(fā),竟然是那么重要,這不是發(fā)人深省的嗎?頭發(fā)為什么那么重要呢?人們?yōu)槭裁床桓覛^發(fā)呢?唐玄宗注曰:“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盵34](第3頁)原來,父母原原本本地把頭發(fā)交給了你,你也應(yīng)該原原本本地交回去?有趣的是,交回哪里去呢?顯然不是把頭發(fā)交給父母去保管,而是把頭發(fā)交回它應(yīng)該去的地方。說到底,身體發(fā)膚是上帝的造物,子女是上帝的造物,父母也還是上帝的造物。既然頭發(fā)是造物,就應(yīng)該歸造物主。原來,頭發(fā)的神學(xué)內(nèi)涵竟然是這樣的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孝經(jīng)》多處言及祭祀神明?!缎⒔?jīng)》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神的孝之體系,試看以下記載。
《孝治章第八》:“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盵34](第26頁)鬼,在這里指靈魂。古人相信,人死之后靈魂依然存在,祖先在死后仍繼續(xù)過著一定的生活,因而他們死后其靈魂仍然需要活人給予照料。以此之故,祭祀是一種具有宗教性質(zhì)的活動。因此,父母在世的時候,應(yīng)當好好地贍養(yǎng)他們。父母去世之后,應(yīng)該按時祭祀他們的靈魂。祭祀,以某種儀式將酒水茶飲、葷素食品,禾稼果實、日常用品、仿制的錢幣等,作為祭物,奉獻給神祇或祖先的亡靈。祭祀,這是一個統(tǒng)稱。分別言之,向地祇奉獻稱為“祭”,向天神的奉獻稱為“祀”,向祖先奉獻稱為“獻”,因而也有“祭獻”一語。祖先之所以也成為祭祀的對象,乃是因為他們在去世之后逐漸變質(zhì)為神了。
《紀孝行章第十》:“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34](第38頁)這里對如何盡孝的五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規(guī)定。孝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對父母恭敬,進飲食的時候要和顏悅色讓父母高興,父母病了要放在心上,父母去世要致哀不得做嬉笑享樂之事,祭祀父母和祖先的時候一定要嚴肅。辦到這五個方面才算真正的孝子。為什么祭祀父母和祖先的時候要嚴肅呢?因為在祭祀的時候,活人所面對的是死者的靈魂。靈魂是什么呢?所有的宗教都認為,靈魂是居住在人的軀體之內(nèi)而主宰軀體的超自然體。大多數(shù)的宗教還認為,人死亡是靈魂離開軀體而往他處之結(jié)果。由此可知,靈魂是一個宗教性很強的觀念。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靈魂的本質(zhì)又是什么呢?漢代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卷中:“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曰魂,陰神曰魄?;曛c魄,互為宅舍。”[40](第825頁)道家對靈魂的研究比較細致,他們將靈魂區(qū)分為陽性的和陰性的兩個方面,分別稱為魂和魄,這兩個方面不能分開,永遠是一方居住在另一方之中。而魂和魄,就其本質(zhì)來看,都是神。
《感應(yīng)章第十六》:“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34](第51頁)這里從兩個方面論孝。第一,從感應(yīng)的角度論述行孝與行政的關(guān)系。有孝心能盡孝的人,對于包括天地在內(nèi)的大自然觀察得明白,因而他們處理行政事務(wù)的時候就處理得好。由于孝與悌是緊密相連的,因而悌德豐滿的人,行政能力也必然強。我們不是常說,領(lǐng)導(dǎo)工作主要就是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嗎?那么,為什么明察天地的人行政卓有成效呢?這是因為天神地祇在幫助他們。我們不是常說,若有神助嗎?試比較“神來之筆”“下筆如有神”“愿在天之靈保佑我們”等,這些語匯都反映了神對人的幫助。第二,從行孝有利于行政出發(fā)來論述為什么人要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知恩圖報,這是為人的本分。在古代中國宗廟有類似教堂的作用。在今日西方教堂部分地行使著宗廟的功能。在英國,教堂的門上往往寫著兩行字:此為上帝居所,務(wù)請保持虔敬。人們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時候,往往有一套繁復(fù)的程序,這些程序之所以極為繁復(fù),目的在營造宗教的神秘感。在神秘的氛圍中,人們自然而然變得嚴肅。
《孝經(jīng)》最后一章為喪葬。人死之后,靈魂去了哪里?這是每一個古人都會關(guān)心的問題?!秵视H章第十八》:“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教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盵34](第57頁)這里詳細講述了父母去世之后,子女應(yīng)有的禮儀表現(xiàn)。規(guī)定復(fù)雜,乃是為了寄托哀戚之情。之所以要修建宗廟,目的在于為祖先的靈魂安排一個住所。之所以要春秋按時祭祀,乃是為了思念祖先。祖先是必須祭祀的,他們是神,他們一直在關(guān)注著活人。祖先是必須思念的,他們是神,他們一直在關(guān)注著活人。在《孝經(jīng)》里,人們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人死之后其靈魂去神那里了。
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中國的宗教進程。在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之前,中國的宗教進程與世界各國是大體一致的。《孝經(jīng)》作為軸心時期產(chǎn)生的元典,清晰地反映了中國當時的宗教面貌?!缎⒔?jīng)》是儒學(xué)的正典,而儒學(xué)的正典具有豐富的神學(xué)內(nèi)涵。中國人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上,沒有種族的壓迫和宗教的迫害,故而在中國國內(nèi)儒學(xué)主要表現(xiàn)為思想體系,其宗教特征不明顯。在東南亞諸國,不少中國人雖然聚居,卻往往不占人口之多數(shù),因而在那里儒學(xué)的宗教特征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故而同一學(xué)說體系以儒教的方式存在?!妒澜缱诮谈庞[·印度尼西亞》:“由中國傳去的道教和儒教,至今在一部分印尼華人中仍有信奉者?!盵41](第801頁)在印度尼西亞,儒教又稱為孔教,它是與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并列的為國家承認的六大宗教。在印度尼西亞,儒教是制度性宗教,它有教會、經(jīng)書、教堂、團契、神職人員、教階制度、禮拜儀式、祭祀規(guī)程等。
在中國內(nèi)地,儒教的宗教特征不明顯,那么它是否起著宗教的作用呢?對于這個問題,倒是域外學(xué)者看得清楚一些。已有學(xué)者指出,宗教大致可以區(qū)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制度形態(tài)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一是分散形態(tài)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而且,這兩種形態(tài)的宗教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因為它們的功能相同。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和對于整個東亞歷史的通盤考察,羅茲·墨菲教授指出:“許多人會爭辯說儒學(xué)不是宗教,而只是一套倫理規(guī)則——一套道德哲學(xué)。的確,從表面上看,它避免了任何神學(xué)、來世,或超塵脫俗的事情。大多數(shù)中國、韓國、越南和日本的儒學(xué)者都明白地認為,用一點點佛教、道教或神道(傳統(tǒng)的日本有靈論或自然崇拜),來補充他們的宗教菜單,乃是合適的,因這些東西為儒學(xué)所缺。一個人把儒學(xué)叫作宗教或者哲學(xué),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數(shù)以百萬計的東亞人(約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來說,儒學(xué)是他們兩千多年來世代相傳的精神信條。儒學(xué)對人們的信念和行為之影響,較之世界幾大宗教,大概更有效果。就此而言,東亞人對這位圣人的教誨之信奉和遵行,較之任何別的信仰系統(tǒng),乃是更為徹底的??鬃拥慕虒?dǎo)包含了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許多常識(當然,遠不止這些),還反映和建構(gòu)了極具特色的價值觀、規(guī)范和社會-政治的模式。盡管儒學(xué)缺少一種可描述的儀軌或有組織的祭司制度,儒學(xué)也是有自己的廟宇的,那是其學(xué)說之紀念碑。對于這些東西,儒學(xué)信徒須轉(zhuǎn)而他求,不過這并不影響他們成為圣人教訓(xùn)的真正熱忱的信徒?!盵42](p.38)(筆者譯)這里講得甚為明白,即使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不以制度形態(tài)而存在的儒學(xué),其本質(zhì)也還是宗教。毋庸諱言,功能比名稱更能道出一種信仰的本質(zhì)。范仲淹《岳陽樓記》寫道:“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髙,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43](第24頁)范仲淹的這幾句話,對于關(guān)注祖國精神文明的每一個中國學(xué)人來說,都是一種鞭策。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21世紀迎來新的偉大的復(fù)興!
(注:本文參考文獻的標注方式尊重作者意愿,不予改動。)
(完)
[1] KIRSZNER L G, MANDELL S R. Literature, Reading, Reacting, Writing—Drama and Writing about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M].Stamford, CT, USA: Thomson Learning, 2004.
[2] 中國神學(xué)研究院.圣經(jīng)(新舊約全書)串珠·注釋本[M].上海: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5.
[3] 中華書局編輯部.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 趙翼,廿二史札記[M].王樹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梁工.圣經(jīng)指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8] MERILL F. UNGER R K. HARRISON. The New 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xford: Lion Hudson plc, 2005.
[9] 畢沅.續(xù)資治通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 得維遜,斯提比,克凡.圣經(jīng)新釋[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8.
[11] 程樹德.論語集釋[M].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12] 麥格拉斯.基督教概論[M].馬樹林,孫毅,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13] 白舍客.基督宗教倫理學(xué):第一卷[M].靜也,常宏,譯.雷立柏,校.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14] KANT I. Hans Joachim St?rig, Kleine Welt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Siebente Auflage[M].Stuttgart: W. Kohlhammer Verlag,1950.
[15] 梁漱溟.東方學(xué)術(shù)概觀[M].成都:巴蜀書社,1986.
[16]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0.
[17] 錢玄.禮記注譯[M].長沙:岳麓書社,2001.
[18] 蕭統(tǒng).昭明文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19]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0] 皇甫謐.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M].陸吉,點校.濟南:齊魯書社,2010.
[2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 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叢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3] 中華書局編輯部.諸子集成: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24] 韓嬰.韓詩外傳集釋[M].許維遹,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25]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部.二十五史:第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6] 董浩.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7] 朱彝尊.經(jīng)義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8] 吳承權(quán).綱鑒易知錄[M].施意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29]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0] 四川省天主教教務(wù)委員會.圣教經(jīng)課[M].成都:四川省新聞出版局,1991.
[31] Church of England. The Book of Common Player[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12.
[32]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第四冊[M].李瀚章,編.李鴻章,???上海:世界書局,1935.
[33] 徐子宏,金忠林.白話呂氏春秋[M].文釗,校注.長沙:岳麓書社,1993.
[34]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孝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5] 中國基督教兩會.圣經(jīng)[M].靈修版.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2007.
[36] 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李先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37] 李潩.詩經(jīng)疾書[M].白承錫,校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8] 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39] 羅貫中.三國演義[M].第三版.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
[40] 湯一介.道學(xué)精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41] 宗教研究中心.世界宗教概覽[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42] MURPHEY R. East Asia, A New History[M].fif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10.
[43] 四川大學(xué)中文系古典文學(xué)教研室.宋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0.
The Secret of Samson and Confucian Ethical Values(Ⅱ)
ZHANG Siqi
(College of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Both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share strong colors of ethics. In the disposition of Samson, a biblical character of the Old Testament (OT), there are strong colors of ethics accordingly. Samson has heroic deeds and dramatic hues.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ife story of Samson is possessed of a tragic nature. His characteristics are based on theological grounds; his prototyp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evidences. And in the metaphor of Samson there is ethical significance. Confucius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 of filial piety frequently in his masterpiece. Confucius is a man of theism in that his view of filial piety is based on theism closely. Zeng Shen is a fine example of filial piety set up by Confucius. He has virtues, good deeds and thoughtful opinions. All his thoughtful opinions are centered on a key word: filial piety. Zeng Shen is a man of apostolic qualities. Confucius to Zeng Shen is what Jesus is to his apostles. The filial piety of Zeng Shen may be said to be extended to the early modern times in that it is expressed further in the works by Zeng Guofan.has canonical qualities, which decide that it is a textual existence of religiousness. And the Chinese-featured filial piety is strongly possessed of current significance, which may be verified from Confucius to Zeng Shen from early modern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And all these may be tested reciprocally in the tragedy of Samson and such propositions as are put forth by. The Chinese-featured filial piety is a systematic doctrine which may give the ultimate concerns to all men, for it is helpful in rejuvenating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 Confucian Canon; Christian piety; filial piety; comparative study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駱樹鋒)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5.010
張思齊(1950-),男,重慶南川人,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文學(xué)博士。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一般項目“杜詩比較批評史和杜工部集英譯”的階段性成果之一(11BZW020)
B82-055
A
1673-2065(2017)05-0069-13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