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柏楠
論女神廟在牛河梁紅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孫柏楠
隨著近年來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牛河梁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重要價值備受關注,對該遺址核心組成部分的女神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文擬從女神廟出土實物、女神廟主要功能、女神廟的重要地位及影響三方面對其核心地位做以論述。
女神廟;牛河梁紅山文化;核心地位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一處沖溝里發(fā)現(xiàn)了一尊女性頭像,隨后發(fā)現(xiàn)了女神廟。迄今為止,它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在其中占有核心位置。本文擬就女神廟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的核心地位展開論述。
女神廟位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一地點第一建筑址,它位于整個牛河梁的頂部,海拔高度為671.3米,為牛河梁諸峰最高峰,與其北面的大型山臺及分布在周圍的多處窖穴錯落有致地分布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一地點。從地形上看,女神廟處于整個牛河梁較高也較為中心的位置,位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最北端,與十三地點的巨型金字塔式建筑、其西南相距十余公里的豬首山三點成一線,形成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軸心。從女神廟所處的牛河梁主梁頂遠眺豬首山,視野開闊,是觀察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最佳位置。各個積石冢均圍繞女神廟與山臺分布,位置大都相對較低。女神廟與山臺以東和東北為第九和第八地點,以西和西北分別為第六和第七地點,第二、三、四、五地點則位于女神廟以南和西南方向。再往西南方向,有第十、十一、十二和十三地點,這樣,在諸遺址點中,女神廟與山臺就處于中心的位置,整個牛河梁以女神廟和山臺為中心,以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為前沿,以山岡上眾多積石冢群為環(huán)衛(wèi),有主軸,有雙翼,相互呼應,構成氣勢磅礴的文明景觀。中國古代建筑傳統(tǒng)布局的淵源已可向前追溯到此。
到目前為止,女神廟共進行過三次試掘。試掘后發(fā)現(xiàn),女神廟為半地下建筑,結構極為復雜,是一組以南北軸對稱的多室建筑,木骨泥墻,有仿木結構和彩繪壁畫,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建筑技術的最高成就。
女神廟在地表20~50厘米下。廟為土木結構,沒有使用一塊石料,這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大特色。廟址總面積75平方米,分為北多室和南單室兩個部分。其中北多室的西室已被破壞。研究發(fā)現(xiàn),女神廟地下部分墻壁的筑法如下:先緊貼生土壙壁用直徑5~10厘米的原木為骨架,結扎禾草秸巴,再敷上厚度約3~4厘米的底泥,然后抹兩至三層細泥,室底平而堅實。室底和壁面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火燒,平面堅實。北室略呈長方形,直接開鑿于基巖風化殼上。壙壁微向內收,南端與主室相通。北角內填的紅燒土較純且松散,火候較高,呈深紅色。東側室緊接主室,其間有1.52米的過道,過道兩壁殘存向上向內弧曲的痕跡。室內為規(guī)整的橢圓形,壁面光平。墻壁地下部分豎直,從地面以上呈拱形升起。從南單室四邊成排分布的炭化木柱分析,地上墻壁的建法是:先立置直徑約5厘米的成排木柱,柱兩側貼成束的禾草,再涂草拌泥土,形成墻面。墻面有三種裝飾形式:一是作出多種規(guī)格的仿木條帶,寬4~8厘米不等;二是印一種密集的圓洞,這些圓洞密布如蜂窩狀,有一定規(guī)律和形狀,既能裝飾墻壁,又能起到加固墻壁的作用;三是在墻面做壁畫,女神廟中發(fā)現(xiàn)的壁畫都為赭紅間黃白色繪出的幾何形三角紋或勾連回字紋圖案。
人類從穴居野外、構木為巢,經(jīng)歷了漫長的年代。大約從距今一萬年起,人類才告別了山洞,到山區(qū)生活。距今8000年時,興隆洼文化、查海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遠古文化出現(xiàn)了方形、長方形或圓形半地穴式房址,這些房址基本以風化巖為房基,先挖出地下部分,在房基邊緣和當中關鍵部位立木柱、培土,到一定高度用橫木把立柱結構起來,向上收縮做成屋頂。到距今6500至5000年左右,房屋建筑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其代表性建筑就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廟。這種建筑形式是當時所能掌握的最先進的建筑形式,所體現(xiàn)的技術與藝術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布局組合復雜,主體建筑明確分出主室、側室、前室和后室,按中軸線左右對稱,這種復雜布局結構遠非史前時期一般居住址的房屋所能相比,已明顯開后世殿堂和宗廟布局的先河。不僅前后室之間有了主次之分,而且已具備左右側室,與《爾雅·釋宮》記載的“室有東西廂曰廟”的說法暗合。而其墻壁上的彩色壁畫圖案華美,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壁畫。綜上所述,從建筑布局結構分析,女神廟已具宗廟雛形。
女神廟的出土遺物主要有人體塑像殘件、動物形塑件、泥塑件、仿木建筑構件、彩繪墻壁面、泥料、特異形陶器、陶折板等。其中神像主要包括人物塑像和動物塑像殘件。
人體塑像殘件有人像頭部1件、鼻1件、耳4件、手2件、乳房2件、上臂2件、肩部1件。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這些人體殘件約分屬于6~7個個體,分別約相當于人體3倍、2倍和人體原大三種規(guī)格,它們都不同程度表現(xiàn)出女性特征。
女神廟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其中的人的頭部塑像,即為著名的女神頭像,出土于中室西側,頭頂以上有殘缺,額頂有箍狀裝飾,鬢角處有系帶,眼眶內嵌玉石,玉石背面做成釘狀嵌入眼窩中。寬額、高顴骨、顱骨很寬大,大嘴,大耳,神情安詳。從頭像的背面看,應是貼于廟的墻壁上,是一個浮雕的人像頭部。與以往發(fā)現(xiàn)的塑像相比,牛河梁女神像不僅塑像規(guī)模要大得多,而且塑像技術也要高超得多,更為突出的是,女神像在塑造技術和造型上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原始性,熟練地掌握了中國傳統(tǒng)泥塑人體藝術的基本工序和技法,尤其注重寫實,人體各部位比例講究協(xié)調,面部形象與神態(tài)追求逼真,在高度寫實基礎上加以神化,顯示了當時高超的雕塑水平。此外,在廟址西側的沖溝內采集到多塊人像殘件,這些采集品,其原位置應在西室,應是西室被破壞后遺棄于近旁沖溝內的。
動物形塑件有獸類和禽類兩種。獸類發(fā)現(xiàn)2例,一例出土于中室頂部,另一例出土于南單室中部,殘件有獸的吻部、耳部、爪、下頜部、獠牙等,這兩例獸類都具有熊的特征,造型厚重,尖齒利爪。禽類發(fā)現(xiàn)2例,殘件有趾尖銳利的雙爪、翅,這兩例禽類從雙爪看具有鷹的特征。造型高度寫實,栩栩如生。
女神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為以往長期缺少考古實物的上古時期宗教研究提供了一批極為珍貴的資料,它為人們展示了一個神與祖的世界,是上古時代的宗教圣地和藝術寶庫。這樣的神廟建筑在中國是第一次見到,在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正如蘇秉琦先生所言: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神像,她是紅山人的遠祖,也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女神廟共發(fā)現(xiàn)4種陶制祭祀器。一是鏤孔彩陶祭器,也稱塔形器,出土于主室,細泥紅陶,火候較高,致密堅實,器壁厚2厘米。外壁磨光涂朱彩,飾黑彩寬道連續(xù)幾何條紋,線條十分規(guī)整。此彩陶鏤孔祭祀器形制特異,規(guī)格特大,推測其腹徑達1米以上,堪稱彩陶王;二是豆形器蓋,出土于主室,細泥紅褐陶質,形似倒置的豆。上部為喇叭形,中空,高8.4厘米,直徑11.7厘米,下部為蓋體,形似一個折腹盒。蓋面裝飾壓印之字紋五周,鏤孔四組,鏤孔長條狀,每組5個,間距相等。此器質地細膩、火候高、質地硬、壁均勻,推測為熏爐一類器物的蓋;三是斂口盆,其形制具有紅山文化斂口盆的一般特征,有短圓唇,鼓肩,飾壓印條紋和之字紋,壁甚厚而體型特大。四是圜底缽形器,出土于南部單室,共4件,泥質紅陶,侈口圓腹圜底,內外壁磨光,口徑10.5厘米,高3.4厘米。
作為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廟宇,女神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史和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蘊含著豐富而復雜的功能。
人類社會的進化,經(jīng)歷過從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在漫長的群婚雜交的時期,女性象征著生育、大地和收獲,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首先表現(xiàn)為對女性的崇拜,最初盛行的也是對女性的崇拜,原始人早期的雕刻都以女性為主就是最好的實證。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著對女性的崇拜,歐洲、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都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女性塑像,這源于原始宗教目的和豐產(chǎn)巫術的需要。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有關女神的傳說和偶像比比皆是:中國歷史上有女媧造人的神話,法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出土了許許多多的原始女性偶像。這些偶像的共同特點是,對面部的刻畫比較簡約,主要強調肥大的軀干,突出表現(xiàn)的是具有女性特征的部位,體現(xiàn)了遠古人類對生存繁衍的巨大熱情。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的極端低下,人就是生產(chǎn)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體質的強弱決定氏族或部落的興衰,在原始社會,人們不了解人類生育繁衍的奧秘,最初以為是母體受到某種天地神靈現(xiàn)象的感應而生兒育女的,繼而產(chǎn)生了女姓的崇拜。
在中國,女性崇拜的歷史同樣漫長而久遠,在紅山文化發(fā)現(xiàn)之前一直缺少考古實證。直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較為集中地發(fā)現(xiàn)了女性塑像,中國史前文化到青銅文化之間的這段空缺才被填補。
20世紀70年代末,在朝陽市喀左縣發(fā)現(xiàn)了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20余件陶塑女性的臂部和腿部殘件,還有兩件小型孕婦陶塑立像。孕婦陶像頭部殘缺,腹部滾圓,臀部豐滿,大腿粗壯,呈倚坐式,女性特征明顯。兩件孕婦陶塑像被俞偉超先生稱為“全國考古界等了三十多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重要材料”,足見其重要。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后,在第五地點1號積石冢也發(fā)現(xiàn)了女性陶像,為女立像,殘高9.6厘米,細泥紅陶,頭部和右腿缺失。雙乳突起,雙臂收攏于胸前,主體部分未見著有服飾,但足蹬半高靴。
在女神廟發(fā)現(xiàn)的人物群像,大多具有女性特征,可以肯定,崇拜對象是女性。女神廟的女神群像規(guī)模宏大,并集中供奉于神廟內,這說明對女神的崇拜,在我國史前宗教意識領域同樣占主導地位。這些女神塑像應是與祖先崇拜有關的偶像。與喀左東山嘴小型裸體孕婦塑像相比,神像的塑造是以對超人的模仿為基礎的,這些女性屬于自然崇拜高級發(fā)展階段被人格化了的神祗,是被當時的人們供奉在神廟中受到尊崇的各種神靈。
在女神廟發(fā)現(xiàn)的眾神之中,個體最大的應為主神,為真人體三倍大,位于神廟的中心部位,是祭祀崇拜的主要對象,其他神像應該是圍繞主神而設的。這是人世間等級差別在崇拜對象上的反映。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各積石冢中心大墓與附屬墓之間的主從關系與群神像的等級關系是完全對應的。而在積石冢與女神廟發(fā)現(xiàn)的人像,也屬于兩個不同層次,祭祀的對象也是各有不同。說明每個基本單元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祭祀活動。女神廟則是更大范圍的群體舉行祭祀的公共場所,具有共祖性質。
女神廟的特殊之處還在于,當時人們在神廟里供奉的不僅有人神,還有動物神:熊和鷹。熊和鷹在當時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在人們認知有限的情況下熊和鷹是人們崇拜的對象。神廟里的神主既有人神,還有動物神,說明當時人們與動物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人與動物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動物不僅是人們食物的重要來源,也是人們保護和崇拜的對象,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女性崇拜和女神崇拜,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神不僅有大小,而且有主次,說明這里出現(xiàn)了更高層次的祭祖禮儀,這里是一處更大規(guī)模的遠古祭祀中心。
男祖崇拜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在父系氏族社會得到較充分的發(fā)展。牛河梁紅山文化時期,私有制的萌芽已經(jīng)出現(xiàn),等級觀念已經(jīng)形成。女神廟內規(guī)模不等的神像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主神,有占次要地位的神。遺址各地點的積石冢內也出現(xiàn)了等級差別,有起四層臺階的中心大墓,也有非常簡單的土壙墓,隨葬的玉器也有了差別,隨葬品最多的中心大墓中玉器最多的達21件,而有的墓葬則一件玉器也沒有。塔形器規(guī)格最大的出現(xiàn)在女神廟,相對小的則出現(xiàn)在積石冢中,這些都反映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等級差別。
1985年,根據(jù)在遼西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蘇秉琦先生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國”觀點,其中,古國是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穩(wěn)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這種實體主要指的就是牛河梁遺址和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依蘇秉琦先生這一觀點,紅山文化以牛河梁遺址為其最高層次的聚落中心,已進入古國階段。在這個階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除了用強權和暴力進行社會管理、解決社會矛盾外,以祭祀形式協(xié)商解決各種矛盾是當時社會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
《國語·楚語下》記載,上古人們的敬神情況大體經(jīng)過“民神不雜”、“民神雜糅”、“絕地天通”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恰好與紅山文化社會祭祀的情況相合。
“民神不雜”的階段,正值原始社會公有制階段,在相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極低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人們?yōu)榱松畋仨殞嵭胸敭a(chǎn)公有,食物公有,大家共同擁有、共同供奉神。敬神的事情主要由少數(shù)人來完成,所以出現(xiàn)了專門的男覡、女巫,而絕大多數(shù)人則分工明確,種地養(yǎng)殖,打漁狩獵。這個階段,人與神是分開的。
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和家庭的產(chǎn)生,社會的進步和個人意識的增強,家庭供神的條件漸趨具備。每個家庭都出現(xiàn)了各自需供奉的神,因此,出現(xiàn)了家家要“供神”的現(xiàn)象,于是在朝陽牛河梁、敖漢旗草帽山、興隆溝、喀左東山嘴等紅山文化遺址出現(xiàn)了在祭壇、房址等普遍供神的現(xiàn)象。這個階段為“民神雜揉”階段。這種現(xiàn)象正是社會“細分”、家庭產(chǎn)生、私有制出現(xiàn)的產(chǎn)物。家庭產(chǎn)生要求分散,分散敬神與家庭產(chǎn)生相關;國家產(chǎn)生要求集中,集中敬神是國家產(chǎn)生的要求。
社會發(fā)展到這個階段,主要矛盾圍繞祭祀產(chǎn)生,“絕地天通”、集中敬神的主客觀條件都已具備。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就是把分散的祭祀統(tǒng)一為集中祭祀的最好實證。
據(jù)《尚書·周書·呂刑》和《國語·楚天下》記載,顓頊大帝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原始宗教改革,將神權集中到少數(shù)人手中,改變了“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的局面,杜絕了神和民之間隨意的直接溝通,即“絕地天通”。為《資治通鑒》做注解的宋元時期的胡三省通過考證認為,顓頊生活的地方在今朝陽北票市一帶,此地距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百公里左右,此種考證或可作為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為祭祀中心的另一實證。據(jù)此可以推測,當時能夠進入女神廟祭祀的是極少數(shù)人,甚至是一個人(另外從女神廟的規(guī)模及供奉眾多人神和動物神后的空間也可以作出推斷,女神廟不會容納太多人一起進入)。這個人獨掌神權,甚至可能是集王權和神權于一身的人。顓頊進行宗教改革前,普通百姓也可在家中進行祭祀活動,人人可以為巫覡。然而隨著氏族制度走向解體、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產(chǎn)生,其首領為了加強對自己部落的控制和統(tǒng)治,通過以神權控制人們思維、信仰的手段,將當時人們最重視的祭祀權集中,將“通天地”變成特權,由首領或專人掌握,有組織地進行集體祭祀活動。由實力較強的部落進行召集,共同協(xié)商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政權和神權開始合二為一。這個過程成為中國禮制度的肇始。女神廟這個重要的宗教場所或許為中國禮制度肇始,進而為中華文明的誕生提供了場所和物證。
5000年前,紅山人在漫長的歲月里,漸漸形成了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和行為模式。各部落由分散到聚合,增加了部落之間的凝聚力,社會秩序也更加一體。在彼此融合的過程中,共同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祭壇、積石冢乃至神廟。壇、廟、冢三合一的布局,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和十三陵構建??梢哉f,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也是形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作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供奉祖先之地,女神廟或為中國古代宗廟制度的源頭。
根據(jù)在女神廟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神像殘件分析判斷,神像數(shù)量為6~7尊。也就是說,當時為人們所祭祀的祖先為六七位。這與中國古代宗廟禮制的基本傳統(tǒng)不謀而合。
史料記載,商、周之際,尤其是周王朝時期,是中國政治與文化變革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是新制度、新文化創(chuàng)立和興盛的時期。周禮被奉為后世禮儀制度的圭臬,其所形成的一套包括廟制在內的禮儀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制定禮儀制度的藍本。
有文字記載的商、周之后的傳統(tǒng)文獻中,對商周之際王室宗廟制度的記載,主要有如下觀點?!抖Y記·祭法》中說: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shù)。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榖梁傳·僖公十五年》中說: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這七廟包括始祖后稷廟、因有功德而世世不毀的文、武二祧廟以及在位天子高祖父以下四親廟組成。始祖廟與二祧廟世世不毀,其余隨世數(shù)的遞進,親盡后依次遷毀。
關于殷商宗廟制,唐代孔穎達《十三經(jīng)注疏》認為,自有虞氏至周代,實行七廟制度:漢氏以來,論七廟諸多矣。其文見于《記》、《傳》,《禮器》、《家語》、《荀卿書》、《榖梁傳》皆曰天子立七廟,以為天子常法,不辨其廟之名……此篇乃是《商書》,已云七世之廟,則天子立七廟,王者常禮,非獨周人始有七廟也。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商、周之際,王室宗廟實行七廟制(商也可能實行六廟制),里面供奉的祖先為7人,或者為6人,這與女神廟里供奉的神像數(shù)量基本相當。這不能說僅僅是一種巧合。此外,從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中也可推斷,女神廟里供奉的神像數(shù)量最多,應為當時等級最高的祭祀場所,是當是部落聯(lián)盟首領舉行宗教儀式的核心之地。
研究發(fā)現(xiàn),自秦以后,中國古代帝王宗廟基本延續(xù)七廟制建制。秦統(tǒng)一后,隨著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至秦二世時期也開始實行皇帝七廟制度。
史料記載,自西漢至曹魏,再到南朝、北魏、北齊、隋朝及至唐朝等歷朝,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基本沿襲商、周之際的七廟制或六廟制,廟中所供奉的基本為帝王的遠祖和開國之祖或近世之祖。今天我們限于史前沒有文字記載的遺憾和不足,但是從女神廟這座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神殿不難看出,在遠古時代,紅山人的遠祖或先祖或權力最大的王者被人們集中供奉,其形制與規(guī)?;蛞殉蔀橹芏Y制的借鑒與標準。
尊崇女性,是許多文明形態(tài)早期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無論在早期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區(qū),女性的社會、宗教地位一度相當顯赫。前文也已提及,但為女性正式立廟接受眾人祭祀,女神廟亦是肇始。
自有文獻記載以來,彰顯女性地位、為女性(主要是為其母親、妻子、女兒或其他地位尊貴者)立宗廟事例不絕于史書。
商代出身于貴族階層的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領域頗為活躍。秦漢時期還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以女性為戶主的家庭。兩漢時期,為女性立廟之事也見之于文獻中。王莽建立新朝后,曾為元帝皇后立廟。曹魏明帝為其生母文昭皇后立廟,為女兒平原懿公主立廟。此外,東晉、南朝歷代也多為神主無法列入太廟享受配祭的女性單獨立廟,且比照皇帝宗廟有關制度,確定這種類型的女性廟相關禮儀。比如宋文帝為其生母在京師立廟,宋明帝將孝武帝母親和自己的生母神主列于章后廟,同堂而異室。在曹魏、宋時期,甚至比照皇帝宗廟有關制度,制定為女性立宗廟制度,都于建國初將為開國皇帝當時已經(jīng)去世的配偶所修立的宗廟列入皇帝七廟系統(tǒng)中,使之與皇帝其他歷代祖先一并于太廟中排列昭穆次序,享受后人祭祀。這不僅是中國禮制史,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中相當罕見的現(xiàn)象。
梁朝時,仿照宋、齊制度,將蕭衍已故妻子神主放于五廟中,但蕭衍稱帝后,將所立后廟排除于皇帝宗廟外,僅立六廟。所以南朝除梁外的七廟制中,均包括為開國皇帝已經(jīng)去世的配偶所修建的宗廟。分析其原因,或許是力求符合天子七廟古禮,同時又不對兩晉以來親廟僅至六廟制進行根本性變易而采取的權宜舉措。
正如上文所說,為女性立廟始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女神廟中的諸多神像共處一室,成為后世宗廟同堂異室制度的雛形。
儒家典籍《考工記·匠人營國》對夏商周三代明堂、宗廟等宮殿建筑形制有如下記載:匠人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宗廟似已實行同堂異室制度。根據(jù)殷墟卜辭,商王室宗廟是由若干單獨的宗廟集中在一起,以宗廟群的形式存在的。至少在秦至西漢時期,為每個帝王單獨立有宗廟,在宗廟建筑形式上實行的是每王異廟的制度。同堂異室建筑形制出現(xiàn)在東漢光武帝時,定制于明帝、章帝時期。建武元年,光武帝在洛陽立一廟,祭祀西漢高、文、武三帝,次年又在該廟中合祭西漢高帝以下諸帝。同堂異室制度正式見之于史料中。
蜀漢仿東漢初同堂異室,為西漢五帝共立一廟例,為被謚為昭烈皇帝的劉備特立一廟。南朝時的宋明帝將孝武帝母親和自己的生母神主列于章后廟,同堂而異室。唐代中期的九廟制皆同殿而異室。
此外,牛河梁遺址還確立了廟、寢統(tǒng)一的格局。女神廟與積石冢一起奠定中國宗教史上廟寢統(tǒng)一的基礎。宗教必定與寢相連,廟、寢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只有具備寢的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宗廟??脊虐l(fā)現(xiàn),戰(zhàn)國中期以后,魏、楚等國已實行陵側起寢制度,經(jīng)秦始皇,為漢代承襲。西漢時期,還在皇帝陵墓附近立廟(寢),之所以在陵側設置宗廟,或許當時的人認為居住在陵墓中,立廟于墓側,便于死者靈魂參加祭祀典禮。
作為史前時代大型祭祀中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通過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獲得天地、祖先與神靈的庇佑,這是先民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些活動內容和這種文化形式與當時其他地區(qū)存在的宗教形式一起,交匯、碰撞,進而形成中國傳統(tǒng)祭祀制度。
據(jù)《禮記·祭統(tǒng)》記載,到商、周時期,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舉行的祭祀儀式主要包括兩個內容:四時祭和祭祀規(guī)格高于四時祭的禘、袷大祭。四時祭主要是在各個季節(jié)舉行,主要為祭祖。禘的本意是帝,在甲骨文中的帝祭原意是祭祀天神,原始意義則是對祖先來源的追溯,并和祭天聯(lián)系起來。目前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對女神廟祭祀內容的記載,但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證明,在當時的女神廟乃至整個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祭祀祖先與祭天等儀式是當時祭祀的主要內容。離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不遠的紅山文化東山嘴遺址的發(fā)現(xiàn)也是一個實證??脊虐l(fā)現(xiàn),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神情莊重的人物坐像,發(fā)現(xiàn)了圓形與方形的祭壇,發(fā)現(xiàn)了雙龍首形狀的玉璜,是紅山先民在遠離居住聚落的地方舉行祭天、祭地和崇祖等公共祭祀活動的另一處禮儀中心,遺址南部的圓形祭壇和北部的方形祭壇,是史前先民祀天圜丘和祭地方丘的珍貴實物遺存,是為后世夏商周三代之際,南郊圜丘祭天,北郊方丘祭地之禮的重要文化淵源。
秦漢時期,基本沿用這種四時祭制度,隨著西漢末年儒家學說在思想文化領域主導地位的確立,儒家典籍中記載的四時祭和禘、袷祭禮,逐漸成為皇室宗廟祭祀主要形式。
東漢初依據(jù)儒家經(jīng)典記載四時祭名,正式確立皇帝四時祭祀制度和禘、袷祭制度,對后世宗廟祭祖禮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總體上講,商周之后,歷朝歷代的祭祀制度基本沿襲周禮,但又有各自特點,祭祀的重點也各有不同。
商代后期,人們對作為死者的祖先有懼怕心理,夢到祖先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擔心他們作祟,發(fā)生的疾病被認為是祖先或其他死者作祟的結果,因而往往需要通過舉行祭祀,表達對生者的敬畏,使之愉悅。而在周代,祖先不再是使人感到畏懼,會降禍于后人的鬼魂,而是有豐功偉績可以效法的榜樣。
周代以來,近世祖先尤其受到后世的尊崇,隨著宗法制度的逐步完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服屬的界限已經(jīng)逐漸限制在六世,甚至是四世范圍內,對近世祖先崇拜禮遇更為隆重逐漸成為被不同地域、社會階層普遍認同的現(xiàn)象。四世與其他親屬相比,在血緣關系上更為接近,受后人祭祀的次數(shù)更加頻繁,禮遇更為隆重。早期秦文化中不乏祖先崇拜觀念,為祖先修建了宏偉的宗廟和陵寢,祭祀禮儀隆重,但與當時東方諸國強烈的祖先崇拜相比,秦朝時更注重上天的祭拜。秦統(tǒng)一后,隨著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秦人的祖先觀念得到根本性改變,將其成功歸于祖先的庇佑,這可能也是秦二世實行宗廟七廟制的重要原因。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中國,祭祀從來就是大事,祖先崇拜是世界上各種宗教的根源,但像古代中國那樣發(fā)展出極為發(fā)達的廟制和宗廟祭儀的地區(qū)卻不多,這是因為古代中國的祭祀文化傳統(tǒng)的久遠遺存。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那些史前時代的各種宗教文化因相互融合、碰撞,進而傳承下來。在傳承的過程中,歷朝統(tǒng)治者將這種宗教文化與自己的統(tǒng)治相結合,有意識地將祭祀這種傳統(tǒng)和信仰一步步轉變成了國家意志并成為統(tǒng)治秩序的一部分??梢哉f,不同時代不同朝代的宗廟制度和相應的祭儀,是由歷代統(tǒng)治者在原有宗教性的祭祀傳統(tǒng)基礎上,經(jīng)過逐代設計、改造而建立發(fā)展起來的。在這些祭祀傳統(tǒng)中,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發(fā)揮了起始示范的重要作用,在中華文明起源史上,在中華宗教文化起源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以壇、廟、冢等巨型禮儀建筑群為標志的發(fā)達的祭祀中心和通神及神權的獨占,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所反映的社會變革的主要內容,也應是紅山文化及其所在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的特征之一。由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fā)掘而新增加的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巨型禮儀建筑群及隨葬玉器群,為同時期中國諸史前文化所不見或罕見,卻多是世界各地史前文化的主要內容。祭祀祖先的神廟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肇始。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遺址,是這一文化共同體崇拜先祖的圣地?!?/p>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11.
[2]呂學明,朱達著.重現(xiàn)女神——牛河梁遺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
[3]雷廣臻著.紅山文化及其影響.沈陽出版社,2009.
[4]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12.
[5]蘇秉琦著.蘇秉琦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9.
[6]郭善兵著.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嚴 瑾
On the Core Position of Niuheliang Goddess Temple in Hongshan Culture
Sun Bainan
With the deepening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Niuheliang Hongshan culture in the origin s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concerned.The study of the Goddess Temple which is the core compon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iscuss its core statu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unearthed objects of Goddess Temple,the main function of Goddess Temple,the important status of the Goddess Temple and its influence.
Goddess Temple,Niuheliang Hongshan Culture,core status
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547(2017) 10-0049-08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專項立項“牛河梁紅山文化的社會構成及其變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孫柏楠,朝陽師范高等??茖W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