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民認同與法治教育:中國法治建設的邏輯和進路

2017-03-20 09:04王東
社會科學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良法法治建設法治教育

王東

〔摘要〕 法治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治理方式,其理想意涵在于認同人民的良法及基于人民認同基礎上的普遍服從。但在現(xiàn)實法治實踐中,二者并沒有建立起內在的對應關系。因此,增進人民對法律的認同成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邏輯和必然選擇,而法治教育則是實現(xiàn)這一邏輯選擇的基本進路。

〔關鍵詞〕 法治建設;人民認同;認同人民;良法;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F0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2-0069-05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為新時期對“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實現(xiàn)了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又一次頂層設計。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弊鳛楹蟀l(fā)法治化國家,立法先行是法治建設的必然選擇和正確路徑,而立法又必須要以人為本、反映人民意志,進而制定出認同人民的良法,為法治提供基礎前提;同時,良法還需得到人民的認同和擁護,才能被普遍服從與遵守。因此,法治建設的根本在于必須處理好“法”與“人”的關系,推進以“認同”為中介的“法”與“人”的良性互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治“中國夢”。就當前我國法治實踐而言,認同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立,而人民認同的法律及其法律文化則尚未完全實現(xiàn),因此,推進人民對法律的認同無疑是法治建設的關鍵和當務之急。鑒于此,本文從理想法治出發(fā),揭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邏輯,建構切實可行的邏輯進路。

一、法治的理想性意涵:認同人民和人民認同

法治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理方式,其概念最早由柏拉圖提出,而定義則最早被亞里士多德闡釋。他指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這一定義從內容的角度,揭示了法治的內涵,描繪了法治社會的美好狀態(tài),也因而得以為人們所普遍認可。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治本質上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tài),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法與人的關系。法與人的關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法與人的和諧關系,即法律與人民的相互認同,這是人類對法治理想的美好追求;另一種是法與人的非和諧關系,即法律只為某個個人或某個階級服務,成為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人民漠視法律甚至反對法律,這樣的“法治”實際上是人治、專制。不難看出,法治是法與人的和諧關系,即“良法—服從”本質上是法律與人民相互認同的結果。因此,理想的法治和真正的法治應該是法律與人民基于相互認同基礎之上的一種實踐或生活狀態(tài),即良法善治。

(一)認同人民:良法的本質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自亞里士多德提出“良法”概念以后,關于什么是良法的問題便引起了廣泛討論。其中,西方的自然法學派無疑是良法論的繼承與發(fā)展者。古羅馬時期的西塞羅認為,“真正的法律(良法)乃是與本性相合的正確理性;它是普遍適用的、不變的和永恒的?!薄?〕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自然法的源泉,自然法內含著正確理性,因而是正確的、正義的法律。在這里,人的正確理性成為良法的核心要素。近代古典自然法學者霍布斯從契約的角度闡述了良法的內涵,并進一步指出,“良法就是為人民的利益所需而清晰明確的法律?!薄?〕由此可知,良法的價值取向在于人民利益。洛克也認為,“法律除了人民的福利這一最終目的之外,不應再有其他目的”,“公眾利益是檢驗全部立法的準則和尺度”?!?〕在他看來,法律之所以為法律,本身旨在維護公眾利益。而這一點在霍布斯那里正是良法的內在要求,所以,洛克所說的法律實際上就指的是良法?,F(xiàn)代新自然法學者富勒則指出良法不僅在于其價值取向,而更在于其“內在道德”,即程序問題。他認為,“法律應當被視為一種幫助人們過滿意的共同生活的設施。如果這種設施要服務于旨在為之服務的受益人,他們就必須善于用它?!薄?〕這里的“它”指的是法律的“內在道德”,即法律的普遍性、公開性、明確性、非溯及力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等。由此可知,關于良法的內涵經歷了從體現(xiàn)人的理性到蘊含人本價值,再到該價值與基于法律程序的價值保障并重的轉變,而這其中無不隱含著對人民的認同。

我國古代盡管長期處于專制統(tǒng)治之下,但其法律思想也不乏含有良法的因子,受“人本”主義政治觀的影響,立法中也體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酷烈與溫情”?!?〕當然,這并不能掩蓋其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及其統(tǒng)治的法本質,法律認同的只能是地主階級,而非全體人民。到了現(xiàn)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開啟,人們對良法的認識也開始逐漸深入起來。浙江大學李龍教授認為,良法不僅應體現(xiàn)在其價值取向上,還應體現(xiàn)在規(guī)范結構和文化精神上:良法“應確立以正義為軸心、以秩序為外化、以平等為基礎、以利益為歸屬的價值體系”,“完善立法過程的民主化、立法表達的規(guī)范化、立法體系的科學化”,“應建立公民權利主導型的立法模式”?!?〕廣州大學李步云教授從對事物“真、善、美”的評判角度,指出良法在于“內容的合規(guī)律性”、“價值的合目的性”、“形式的合科學性”。〔9〕蘇州大學胡玉鴻教授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的分析,指出良法應是“真正的法律”,它具有“理性”、“自由”和“實質正義”的實體,“明確”而“普遍”的形式,和以自然法、習慣法與法律原則為內容的淵源。〔10〕雖然人們對于良法內涵及其標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價值取向;二是內容構成;三是形式結構。然而,無論哪一方面都把人民作為根本目的,都是認同人民的生動體現(xiàn)。

總之,法律作為人的存在,理應認同人民、服務于人民,中西方的良法論也都明確了這一點。但是,在實踐中,由于主觀與客觀方面的局限,違背社會公平正義、損害人民利益的“惡法”有意無意成為現(xiàn)實。一方面,從主觀來看,階級社會的法律總是體現(xiàn)為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tǒng)治,因而統(tǒng)治者制定的法律認同的只能是統(tǒng)治階級;另一方面,從客觀方面來看,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實踐中要構造出具有認同人民內在要求的法律形式和結構絕非易事。因此,制定認同人民的良法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

(二)人民認同:善治的核心

如果說亞里士多德法治觀中的良法是實現(xiàn)善治的前提,那么法律得到普遍的認同和服從則是善治的核心,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實現(xiàn)法治的根本標志。同時,法律得到普遍服從也是法律本身生存的需要。所謂法律服從是指“人們按照法律的要求做出行為。從外在表現(xiàn)來看,它指人們對于法律作為解決糾紛和維系社會秩序的主導型工具地位的認同;從內在要求來看,它指人們對法律運行的方式、過程和結果的接受?!薄?1〕這一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律服從的內涵。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服從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主動服從,二是被動服從。就主動服從而言,是主體基于對客體的認同而產生的自覺、自愿行為;就被動服從而言,則是主體為免受外部壓力而采取的策略行為。因此,人民對法律的服從也存在兩個層面,即主動服從法律和被動服從法律。主動服從法律是緣于對法律的認同與信仰,而被動服從法律則是基于法律的強制性要求。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2〕因而法律作為一種對全體成員普遍適用的規(guī)范,內在地要求人民普遍地服從。但是,如何才能實現(xiàn)人民對它的普遍服從呢?這需要作為主體的人民首先對法律產生認同。法律認同是“民眾通過實踐經驗和理性對社會中的法律制度是否符合社會生活事實、是否順應民眾的價值期待、是否滿足民眾的需要進行綜合的評判之后,對于符合上述條件的法律所持的一種普遍認可和接受、尊重和信任的肯定性評價,并在發(fā)生利益沖突時依然自愿選擇法律作為調控其行為的內在情感”?!?3〕這一論述從根本上標示了認同與法律的內在關系,即認同以法律承認人的主體地位、滿足人的需要為前提,法律則以人民認同為心理基礎而得以踐行。“法律行動之抉擇,最為根本的合理性基礎就是價值,這種價值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乃至于人們的心理結構之中。”〔14〕因而只有每個個體都認同法律制度及其價值才能使法律的普遍適用的內在要求轉化成現(xiàn)實的普遍服從。當然,在高壓強制下也能夠實現(xiàn)法律的普遍服從,但這種“服從”本質上講已經和專制、人治無異,是不能持久的。因此,法律的普遍服從關鍵還在于人民對法律的情感、法律的精神與價值,以及法律的行為等的文化認同,即人民對法律的信任、信念和信仰,這即是法律的人民認同,從而達致法律治理,實現(xiàn)善治。

二、增進人民認同: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邏輯

從上述可知,以認同人民為本質要求的“良法”和基于人民認同而得以普遍服從的“善治”構成了理想法治的基本內涵。然而,在實踐中,認同人民的良法與人民認同基礎上的普遍服從卻并沒有建構起必然的對應關系。中國當代的法治是在傳統(tǒng)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民國時期,雖制定了一批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法律,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深重的民族災難也只能使其“束之高閣”。新中國成立后,陸續(xù)頒布了一批法律,可是前進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與挫折,直至改革開放,法治才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期”。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以認同人民為根本的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良法體系,為善治提供了重要前提。

一是價值取向上以人民為本。法律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其基本功能在于確認人的主體地位、彰顯人的社會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最能體現(xiàn)法律以人民為本的價值取向。現(xiàn)行憲法規(guī)定了各項廣泛而全面的公民權利,明確了各級國家機關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權力機關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人民有權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和管理社會事務;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lián)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努力為人民服務。其他部門法作為子法,是對憲法規(guī)定的具體化。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齊全和完備的有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訴訟法、勞動法等九大部門法,這些法律的實施能夠有力地維護人民的尊嚴和權利。

二是內容構成上注重保障權利。確認權利和維護權利構成了我國法律的全部內容。對憲法確認的廣泛的公民權利,通過九大部門法的實施予以具體保障。具體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實體法層面。二是程序法層面。實體法明確了法律關系中誰享有權利、誰負有義務,比如民法、刑法和商法等,而程序法則通過一定的程序規(guī)則和步驟使得權利與責任在法律主體間合理分配,比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等??傊?,通過這些法律能夠使人民的權利得以保障。

三是形式結構上更加科學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對法律科學認識的深入,我國法律在形式與體系結構上呈現(xiàn)出更加科學化的特點。從法律形式來看,法律名稱更加明確、統(tǒng)一;法律結構更加協(xié)調、完整;法律邏輯更加嚴謹、順暢;法律語言更加簡明、準確。從法律的體系結構來看,一方面形成了以憲法為統(tǒng)領涵蓋民、刑、商、行、訴等九大部門法的完備的法律體系;另一方面權利本位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鮮明特色;同時,程序法的內容不斷充實、地位不斷提高;此外,我國法律的視野也日益國際化。

由此而言,當前我國的法治之法確實已經成為認同人民的良法,這為人們認同法律、服從法律奠定了基礎。然而,在實踐中,中國當代法治中人民對法律的認同依然較為缺乏,“社會民眾的基礎是傳統(tǒng)的,人們有很多價值觀念仍然深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傳統(tǒng)作為一種流動的文化始終都在發(fā)揮其固有的影響力。”〔15〕因而蘊含著自由、民主、平等、正義等外來文化因素的現(xiàn)代法律難以被人們認同和內化。因此,增進人民對法律的認同是當代法治建設的必然邏輯。而法律認同是法律情感、法律精神和法律行為的內在同構。

(一)法律情感認同

法律情感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法律體系、法律活動、法律事件和法律人物等方面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是對法律的肯定與否定、好惡之感等心理反應。法律情感作為一種對法律的感性認知,是法律生活的情感紐帶,也是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的動力來源和感情基礎。因此,人們對法律的認同首先表現(xiàn)為對法律的情感認同。從法律情感的產生而言,一方面人們對法律的情感認同根本緣于對法律所蘊含的德性和價值觀的認同,因為任何法律都是一定的道德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法律所倡導的道德、價值觀與人們自身的道德、價值觀一致時,人們才會肯定、喜愛和接受法律;另一方面人們對法律的情感認同關鍵在于有效的法律實踐,即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的實效性。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一部尚未有效實施的法律,即使賦有道德性和價值性,且內容豐富、結構嚴謹,也很難得到人們的情感認同。因為在實踐中法律怎樣作用于人們,是導致人們對法律情感認同的直接原因。比如,執(zhí)法過程中濫用權力、以權謀私、違規(guī)執(zhí)法和執(zhí)法不公,司法過程中的暗箱操作、審判不公正、效率低下等等,都會消解法律的權威,從而致使人們難以在情感層面認同法律。

(二)法律精神認同

所謂法律精神是指法律的內在品質及價值目標的總和。作為法律的靈魂,法律精神總是指示和引導著法律的制定與踐行。因而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核心在于法律精神的認同。首先,就法律內在的品質來說,法律的本質屬性在于法律的社會性與人民性,即法律是人類社會矛盾的產物,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它因人而生、因時而變,為人民服務。法律的本質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方面;二是形式方面。就法律本質的內容而言,法律明確了人之為人的尊嚴和權利,因而其本質內容“主要是自由、權利與權力這三元或三維構成的。它們是法的核心內容、基石范疇,是決定法的本質屬性的三元素、三角架構”?!?6〕就法律本質的形式而言,它是法律的本質內容的外在表現(xiàn),主要是指法律的規(guī)范性、權威性、義務性和程序性等。因此,認同法律就是承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以及保障權利所必要的權力,并在此基礎上承認法律之所以為法律的一般規(guī)定性。其次,從法律的價值目標來看,法律的存在旨在于滿足人對自由、平等、秩序、和諧、正義等人類價值的需要。所以,認同法律還意味著對法律價值的認同。也只有認同了法律之于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功能與價值,人們才能認同法律。

(三)法律行為認同

這里的“法律行為”是指符合法律的行為或者按照法律而為的行為。從法律與法律行為關系來看,法律行為是法律的動態(tài)表征,故而法律認同外在地表現(xiàn)為對法律行為的認同,或者說,只有對法律行為產生認同才標志著對法律的認同。改革開放后,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但是法律的行為方面依然存在著問題,比如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司法不公等極大地消解了法律的權威,嚴重影響著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因此,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關鍵在于要進一步強化法律行為,具體而言: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要立法有據、過程合法、結果有效;執(zhí)法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依法執(zhí)法、文明執(zhí)法、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機關在司法過程中要獨立司法、廉潔司法、公正司法。因為只有人們對立法行為、執(zhí)法行為、司法行為、守法行為等法律行為產生普遍的認同,法律精神才能扎根于心,進而才能形成對法律的真正認同。

三、法治教育:人民認同的基本進路

認同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表征的是主體對認知客體的體認與贊同,描述的是主體在心理、思想層面與客體的一致性。因此,人民認同法律就是作為主體的人在心理和思想上對法律的認可和接受。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認同法律是一個認知基礎上的思想問題。而思想的問題只能通過教育的方式加以解決。所以,法治教育是實現(xiàn)人民對法律認同的基本路徑。

(一)法治教育深化法律認知

法律認知即是主體對法律及其實踐等法律現(xiàn)象的感受和知覺。從主體的主觀程度來看,法律認知分為自發(fā)的認知和自覺的認知。自發(fā)的法律認知是一種對法律無意識的、感性的認知,而自覺的法律認知則是一種對法律合目的性的、理性的認知。然而,無論是自發(fā)的法律認知還是自覺的法律認知都有賴于法治的教育作用。一方面自發(fā)的法律認知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不準確的,因而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了解、知曉和熟悉法律的有關知識和實踐,從而形成全面、正確的法律認知;另一方面法律及其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是基于人的需要而建構的,具有合目的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因而只有通過一定程度的法治教育才能使人們對其形成自覺的認知。就法治教育而言,學校法治教育是人們認知法律的主要途徑,社會法治教育是形成法律價值認知的根本途徑。法律的價值不在于“刻在大理石上”,而在于具體的法律踐行中,因而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社區(qū)法律實踐等形式的社會法治教育成為人們感受、體認法律價值的最好途徑和方法。

(二)法治教育弘揚法律精神

法律精神是法律及其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法治教育旨在于通過有目的的法律文化傳播,以實現(xiàn)法律精神的弘揚,從而使人們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從文化傳播的維度來看,教育之于文化傳播主要表現(xiàn)在縱向和橫向兩個層面??v向的文化傳播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傳播,即前輩對后輩的文化傳播,傳播內容主要以傳統(tǒng)為主。橫向的文化傳播則是不同文化、不同成員間的跨文化傳播,是文化進化、發(fā)展和變遷的主要方式。我國長期處于傳統(tǒng)社會,因而在鄉(xiāng)土社會上構建法治,必然要求重塑法律文化。因此,法治教育之于法律精神的弘揚主要是橫向的法律文化傳播。在具體的法律文化傳播實踐中,法治教育應有針對性、注重實效性。一方面要求國家工作人員把憲法法律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法律制度的主動學習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律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傳播媒介在依法辦事的基礎上傳遞法律文化的正能量,從而培育社會成員的守法意識。此外,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7〕,通過對法律知識、理論和技能的系統(tǒng)性和專門化學習,使學生認同法律精神、形成正確的法律理念,從而樹立法律信仰。

(三)法治教育凝聚法律共識

從過程的角度來看,法治教育是教育主體以法律及其現(xiàn)象為核心內容而進行的交往活動。在交往過程中,施教者通過溝通與交流把法律及其隱藏于內的價值、精神傳遞給受教者,從而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形成法律理解的一致性,即法律共識。在具體的法治教育實踐中,特別是以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為基本形式的社會法治教育活動具有凝聚法律共識的重要價值。首先,在立法活動中,通過對社會需求的整合形成立法訴求,經過多元主體的民主協(xié)商而形成立法草案,最后由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批準,每一個階段都是凝聚法律共識的過程。其次,行政執(zhí)法是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活動,執(zhí)法人員依法執(zhí)法、公平執(zhí)法和文明執(zhí)法,不僅使社會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還展示了法律的權威,從而能夠使人們正確理解法律,并與法律保持一致。其三,司法是保障權利的具體體現(xiàn),在司法活動中,司法是否合法、合理和公正直接關系到人們是否認同法律。因此,通過廉潔、公正的司法法治教育活動也能夠凝聚人們的法律共識。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99.

〔2〕〔12〕〔17〕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10,49.

〔3〕〔古羅馬〕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M〕.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04.

〔4〕〔英〕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70.

〔5〕〔英〕洛克.論宗教寬容〔M〕.吳云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5.

〔6〕〔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鄭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57.

〔7〕武樹臣.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3.

〔8〕李龍.良法標準初探〔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

〔9〕李步云.什么是良法〔J〕.法學研究,2005(6).

〔10〕胡玉鴻.馬克思的良法觀及其時代意義〔J〕.浙江社會科學,2015(1).

〔11〕楊清望.論法律服從的產生機制及實現(xiàn)途徑〔J〕.政治與法律,2012(2).

〔13〕林坤.論法律認同〔J〕.湖北社會科學,2012,(12).

〔14〕〔15〕武建敏.法治類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4,67.

〔16〕郭道暉.論法的本質內容與本質形式〔J〕.法律科學,2006(3).

(責任編輯:何進平)

猜你喜歡
良法法治建設法治教育
論法治視域下的職業(yè)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
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
論高校法學院系與新農村在法治建設中的耦合互動
中學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以“五個常態(tài)化”為核心的供電所法治建設
法治思維視角下的藝術管理學科發(fā)展研究
淺談《行政強制法》視野下的黨校法治教育
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黨法治建設的新貢獻
關于大學生法律信仰教育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