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磊
摘 要: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要走下講臺,還要搬掉心中的“講臺”。新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應該發(fā)揮什么作用?他們與傳統(tǒng)課堂教師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在理清這些問題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叫做“新教師”的群體已經在那里了。
關鍵詞:教師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5-01
教師的新與舊不在年齡、學歷和職稱,而在于他們有怎樣的教育思想,是師中心還是學中心,是教服務于學還是學屈從于教。新教師,一定是敢于“讓學習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那個人,這樣的教師知道課堂不是自己的舞臺,是屬于學生的學習場。如果教師真的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首先就要把學習還給學生,切勿鳩占鵲巢。
教師作用的發(fā)揮應該“該大的時候大,該小的時候小”。什么時候該大?在教材方面,教師應該發(fā)揮“融入教材、整合教材”的作用;在學生方面,教師應該發(fā)揮“激勵學生、吸引學生”的作用;在教法方面,教師應該發(fā)揮“解放學生、指導學生”的作用。什么時候該???教師不要給自己背上“靈魂的工程師”、“無私的奉獻者”、“學生的救世主”的包袱,教師的作用沒有那么大。這樣的包袱,不但壓垮了學生,也壓垮了教師自己。
供給側改革理念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引領者、促進者和新課程的建構者。供給側改革中教師脫離了“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傳統(tǒng)思維的禁錮,由課程的執(zhí)行者轉變成課程的建構者,那么教師就要善于開發(f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尤其是課堂中生成性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甚至放大一些課堂生成問題,并轉化為教育資源,豐富課程內容,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新課改主張教育要以人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這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思想變革不只是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基礎上的某些細枝末節(jié)的修修補補,不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教學藝術和技術上的不斷精進,而是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從根本上,即學習是誰的權利,學習是誰的自由,是誰來學習,是誰要發(fā)展等問題上的重新認識和思考,是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包括教學方法的根本上的改革,顛覆性的改革。
列寧說過,學校的性質和方向不是行政部門決定的,而是教學人員決定的。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是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高質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師。如果教師沒有新的教學思想和觀念,素質教育和均衡發(fā)展就將是空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時代,最重要的不是教師怎么教,而是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權。我們需要解決教師的認識問題,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解放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把受教育者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否則教育改革還是不成功的。
我認為,新教師必須具有“三觀”,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
教育觀就是把學生當人,教育即人學。教學是一切的教都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以學定教、以學評教、以學促教。學生觀就是學生是教學的第一資源,教師是班級里最后一名學生。支撐三觀教育思想,我把它概括為“十六字真言”: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fā)展學生。這就是新教師的標準。
只有具備了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的教師,才能稱其為新教師。新教師是有道德的教師,有道德的教師才能進行有道德的教學。做有道德的教育,構建道德課堂,做道德教師,培養(yǎng)有道德的學生,是新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思想。
如果教師能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到學生中間,不再成為“擋”在學生和知識之間的那堵“墻”,讓學生能夠直接和知識“親密接觸”,那么他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傳”。沒有了“扶手”,學生就會在摸爬滾打中學會自己“走路”。當然這期間難免會有磕磕絆絆,難免會遇到“急流險灘”,但也正是在磕磕絆絆中,在與“急流險灘”的“搏擊”過程中,學生會學了,學會了,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嗎?所以我認為,如今教師的角色定位應該是“一傳”,要把“相信學生”的口號落實到行動中。教師“一傳”之后要和學生共學、共享、共進。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研究活動中去,與學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和他們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分享學習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交往互動中,在彼此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共同進步,使教學不再是一種苦差事,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樂園,師生共同成長的搖籃。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隨著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持續(xù)實現(xiàn),名師一定會重新洗牌?!懊麕煛辈皇恰懊=處煛钡暮喎Q。名校教師不一定會成為名師,名師不一定出自名校。我認為,名師首先應該是“明師”,即“明明白白的教師”。教師應該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誰是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六個轉變”,即“教師變學長、講堂變學堂、教室變學室、教材變學材、教案變學案、教學目標變學習目標”,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和設計教學。只有實現(xiàn)了“六個轉變”,達到了教學的最高境界的教師,才能稱其為名師。
真正的名師不是體現(xiàn)在其教得多好,而應該體現(xiàn)在教的學生有多好上。而學生的“好”不僅僅指學習成績,更應該包括學生的身心素質、個人修養(yǎng)、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一個不會學習的學生,即便是在所謂“名師”的“教”中取得好成績,但離開了“教”呢?他還得從怎樣學習做起。這樣的名師,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生命,從大的方面講,也扼殺了人才,扼殺了國家的前途。
[參考文獻]
[1]黃柏春.新課改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吉林教育》.
[2]周成平.供給側名師教學100條建議[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3]張先明.供給側背景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4]李紅;張柏良.論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