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教學中的文體意識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蔣垛中學 殷偉榮
詩與詞是不同的文體,對此王國維先生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焙唵蝸碚f,詩與詞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就內(nèi)容來說,“詩言志”,詩歌主要敘寫個人志向,多是宏大的主題,建功立業(yè),理想抱負等等,如杜甫的詩歌,憂國憂民,表達詩人對社稷與民生的關(guān)切;王維早期的邊塞詩,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等等。詞因為是起于宴席上娛樂助興的歌詞,則多是男女情愛,纏綿悱惻,所謂“詞言情”,如柳永的多數(shù)詞作,無一不是一己情愛的悲歡離合。從藝術(shù)境界來說,詩歌境界宏闊深遠,杜甫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深秋天地闊遠宏深的景象。而詞雖也講究境界,但和詩相比又有所不同,所謂“詩之境闊,詞之境長”。
在藝術(shù)形式方面,詞有定調(diào)定句,且篇幅有限,最長的鶯啼序不過250字,“形方面的好說,如詞常用長短句,有調(diào),聲韻變化多,寬嚴因地而異,詞語可以偏于俚俗等,都有案可查;詩就不然”,(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詩體中的律詩則講究對仗粘對,格律要求較嚴,絕句格律雖不及律詩嚴格,但也有一系列的要求。只有古體詩,句可長可短,字可多可少,韻可押可不押。詩與詞區(qū)別多多,那么,在教學中,我們?nèi)绾尉驮娕c詞的不同文體特征組織教學活動?我們的看法是,堅守文體固有特點,聚焦文體特質(zhì),闡釋文本精義。
蘇教版必修二選有李清照《聲聲慢》,這首詞是典型的詞體,之所以說是典型的詞體,是因為,這首詞無論是語言運用,內(nèi)容表達,都符合詞的特點。此詞抒發(fā)家國飄零,晚景凄涼之感。從詞體特征來看,此詞情感婉約,深沉的悲愁溢滿全篇。其次,遣詞造句深合詞體要求,如詞中最大的特色,疊詞的運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運用疊詞對于強化抒情的作用,但疊詞的運用也和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特點有關(guān)。第三,這首詞語言淺近易懂,不避俗語白話,但又能由俗趨雅,俗中有雅,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怎一個愁字了得”,都是詞體所具有的語言特點,而在詩里如此使用,便為打油詩,或非詩。清彭孫遹《金粟詞話》論道:“李易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皆用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詞意并工,閨情絕調(diào)?!边@些詞體固有的特點,要求教者要有意識地開展適當?shù)慕虒W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細細體味,感受文本的獨特魅力。
詩與詞固然是不同的文體類別,但在文學史上,在不同的作家手里,這兩種文體的界限時有交叉互通,互侵互犯,故而有晚唐詩如小詞、東坡詩“句讀不葺之詩”之類說法。這種文體互侵的現(xiàn)象,一方面賦予了不同文體別樣的魅力,使一種文體具備另一種文體的風味;另一方面,因為界線模糊,使得詩詞這兩種文體各自的審美特性無法彰顯,同時還會引起解讀的障礙。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太注意文體的界限,不就詩詞文體的不同區(qū)別而組織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便無法深入作品內(nèi)部。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都是詠史懷古類題材。這兩首詞中的詠史懷古的題材,是詩歌里常見的內(nèi)容,代有作者,左思《詠史》、阮籍、曹操、李白、杜牧、李商隱都有不少篇章,直到宋朝都是詩人筆下屢屢涉及的題材。蘇軾和辛棄疾不僵守文體藩籬,打破常規(guī),用詞的形式表現(xiàn)詠史懷古的內(nèi)容,將深沉的歷史感慨與人生喟嘆,注入詞體中,對于表情達意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在形式技巧上,兩首詞也突破詞慣常的表現(xiàn)方式。唐五代以及宋初的詞,直抒胸臆,用詞學專家葉嘉瑩的話說是“重感發(fā)”,即多由內(nèi)心沖口而出,不尋章摘句,掉書袋,顯學問,如李煜、馮延巳,他們的詞不假雕飾,直接感發(fā)。而在蘇軾和辛棄疾的詞中,運典隸事成家常便飯,尤其是辛棄疾,經(jīng)史子集,無不可以闌入詞中。這種用典使事的寫作手法,其實是詩歌中常用常見的一個技巧?!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分?,歷史典故主要有三國時周瑜的事跡,蘇軾運用此典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嘆。如果說這還不算什么,那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多達七個的典故,孫權(quán)、劉裕、廉頗等歷史名人的史實,便非常態(tài)了。詞的語言,訴諸歌者演唱,為了便于傳唱和理解,原本淺顯易懂,不能過于深奧難解,典故的加入,雖說可以增加作品內(nèi)涵,拓寬意境,但同時它也使得詞的內(nèi)容越發(fā)艱深,難以解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qū)υ~體中的這種寫作技巧的利弊與源流有清晰的認識。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風格悲壯豪邁,不是詞婉約纏綿之風的常調(diào)。如果追溯詞體格律與詞牌創(chuàng)制的本來風貌,這兩首詞原本的風格并非如此悲壯豪邁?!队烙鰳贰吩~牌起源,毛氏【填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diào)也。唐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墻之好。后為仆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diào),創(chuàng)自杜與否。念奴嬌詞牌的起源,據(jù)說由天寶年間歌伎念奴的名字而來,據(jù)元稹《連昌宮詞》自注:“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后,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边@兩種說法,雖然不是定論,但從中透露的信息是,事關(guān)風月,情感纏綿,絕非如今所見慷慨豪邁之調(diào)。這從側(cè)面表明,這兩個詞牌在傳播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嬗變。而詞的主打風格其實是以婉約為宗,這也是王國維所論:詞自晚唐以來,以清切婉約為宗。或如張中行先生所言:婉約是正,豪放是變。這兩首詞風格的不同凡調(diào),可謂詩體侵入詞體之一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就兩首詞的風格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深沉慷慨悲涼的情感,探究這種風格嬗變的背后內(nèi)蘊。
每一種文體都有其固定的文體特質(zhì),教師要做引路人,循著文體路標,引領(lǐng)學生進入文本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