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鑫
【摘要】 目的 研究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7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 各39例。常規(guī)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在西藥治療方案基礎之上, 予以加味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 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1.7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轉陰率為87.10%, 常規(guī)組治療后轉移率為50.00%, 研究組轉陰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結論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治療效果顯著, 同時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加味半夏瀉心湯;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5.072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胃炎疾病[1-3]。西醫(y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療效欠佳[4, 5]?;诖?, 臨床積極探討慢性萎縮性胃炎防治方案, 其意義重大[6]。此次實驗以本院7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了加味半夏瀉心湯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8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方式, 將此次收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 各39例。研究組患者中, 男24例, 女15例, 年齡27~66歲, 平均年齡(50.45±6.32)歲, 病程1~24年, 平均病程(7.6±5.5)年, 病情程度:重9例, 中度14例, 輕度16例。常規(guī)組患者中, 男22例, 女17例, 年齡26~69歲, 平均年齡(51.22±6.41)歲, 病程2~24年, 平均病程(7.5±5.6)年, 病情程度:重度11例, 中度15例, 輕度13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 甲硝唑:200 mg/片, 2片/次, 2次/d, 飯后30 min內口服, 持續(xù)用藥治療14 d。阿莫西林膠囊:250 mg/粒, 4粒/次, 2次/d, 飯后30 min內口服, 持續(xù)用藥治療14 d。泮托拉唑:20 mg/片, 2片/次, 2次/d, 飯后30 min內口服, 持續(xù)用藥治療14 d。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之上, 予以加味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 中藥方組:黨參20 g、蒲公英15 g、半夏15 g、白花蛇舌草15 g、煅烏賊骨15 g、枳實9 g、黃芩6 g、干姜6 g、甘草5 g、黃連5 g。隨證加減:若患者上腹部存在疼痛感, 則沖服4 g三七粉;若存在泛酸癥狀, 則加10 g白芨、30 g瓦楞子。若患者存在腹脹, 則加6 g砂仁(后下)、10 g佛手、10 g延胡索;若患者便溏, 則加30 g薏苡仁。1劑/d, 用溫水煎服, 400 ml/d, 分早晚服用。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 禁止刺激性較大且堅硬、辛辣、油膩以及生冷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幽門螺桿菌轉陰情況。治療效果分為痊愈、好轉、無效三個等級, 其中痊愈為:治療后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均完全消失, 胃鏡檢查發(fā)現胃黏膜組織一切恢復正常, 出血、水腫以及糜爛等狀況均完全消除;好轉:治療后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顯著改善, 胃鏡檢查發(fā)現胃黏膜潰瘍、充血等狀況均有所好轉;無效: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未發(fā)生任何變化, 更甚至有加重趨勢, 胃鏡檢查發(fā)現胃黏膜狀況并未有好轉。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 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1.7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轉陰率為87.10%, 常規(guī)組治療后轉移率為50.00%, 研究組轉陰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見表2。
3 討論
從中醫(yī)立場而言,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痞證、胃痛”范疇, 表現為納化無權、脾胃虛弱, 其病理為胃寒腸熱、脾胃失和、升降失調、夾雜虛實[7-12]。據相關實驗發(fā)現[13], 采用中醫(yī)療法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 可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本次實驗發(fā)現,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 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1.7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自于《傷寒論》中的半夏瀉心湯, 功能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 可起到健脾益氣、辛開苦降的作用[14]。方中的干姜與半夏, 可起到祛寒、溫中、除痞、消積的作用;枳實可消滯、破氣;黃芩、黃連以及蒲公英可解毒、清熱、苦降、止痛祛邪;甘草、黨參可益氣、健脾, 調理失和的脾胃;煅烏賊骨的作用在于抑制胃酸。三七粉化瘀活血, 可吸收炎癥, 改善微循環(huán), 配伍益氣藥材, 可修復組織, 再生細胞[15]。據有關報道稱[16], 黃芩、黃連可有效抑殺幽門螺桿菌, 黨參可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蒲公英、黃芩以及黃連等藥物, 可起到內抗毒素的功效, 進而對細胞膜、生物膜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促進患者機體免疫抵抗力提升, 避免機體重要臟器官遭受損傷。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 半夏瀉心湯可使患者胃動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對胃、腦內自主神經分泌進行合理調節(jié), 進而消除胃潰瘍, 保護胃黏膜, 使一氧化碳含量降低, 減低炎癥, 抗氧化傷害, 達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促進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提升[17]。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研究組治療后轉陰率為87.10%, 常規(guī)組治療后轉移率為50.00%, 研究組轉陰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療效顯著, 且可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季梅, 楊進.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yī)藥研究進展.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5, 31(4):176-179.
[2] 李濤. 中醫(y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4(12):91-92.
[3] 徐斌, 黃玉凱, 周進.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表現與病理診斷對照分析.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 12(9):1388-1390.
[4] 鄒水平, 連建共.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5例. 當代醫(yī)學, 2013(14):155-156.
[5] 王光銘. 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2.
[6] 楊晉翔, 安靜, 彭繼升, 等. 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 38(1):46-52.
[7] 應瑛.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 新中醫(yī), 2015(5):76-77.
[8] 李菊芳, 董筠. 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進展. 河南中醫(yī), 2014, 34(2):368-370.
[9] 謝偉昌, 黃彬, 李健, 等. 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進展.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4(4):130-132.
[10] 楊維維, 周曉虹. 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進展.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 2014(10):2166-2169.
[11] 楊印智, 王繼栓, 王曉琴, 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與中醫(yī)藥治療.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4, 23(24):2686-2687.
[12] 賀大強, 孫喜靈, 王斌勝, 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復雜證候群及其分布規(guī)律.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4(2):205-207.
[13] 朱曉杰. 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進展.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4, 33(2):122.
[14] 劉慶男.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32):6713.
[15] 戴文義.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8例臨床研究.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6, 16(78):123-124.
[16] 楊小紅, 陸錦, 駱詢, 等. 黃芩、黃連和大黃對幽門螺桿菌抑菌作用的研究進展. 中國藥房, 2015(14):2014-2016.
[17] 周喜芬. 半夏瀉心湯對糖尿病胃輕癱大鼠胃動力調控機制研究.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