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洪衛(wèi)+賴光春
【摘 要】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上、觀念上轉變,堅持以生為本,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以生為本;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語文活動的語文知識與技能、語文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語文活動的經驗。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而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必須以生為本。
一、以生為本,要善于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是指教師為了全面、深刻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及效果,將認識立場轉換到學生的位置上來進行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很顯然,換位思考有利老師的教,更有利于學生主動的學。
與學生換位思考,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上,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教材內容,課程改革為我們一線教師甚至學生創(chuàng)造了參與教材改革的時空,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應在深刻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眼光認識、改造、重組教材。從而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把語文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領悟到語文在生活中的“能量”,從而產生“我會學語文”、“我能學好語文”的積極情感。
二是學生實際,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鉆研教材,更要注明“備人”。要了解教學對象,明確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經驗,明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對象,安排教學步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狀況來檢驗自己教學設計的正確性、合理性。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能不斷的沖破自身認識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師一廂情愿的精心設計,學生卻啟而不發(fā),毫無反應地駕奴好每一堂課,全方位的把握整個教學教程。
二、以生為本,要敢于讓學生引領課堂
在我們的許多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總少了一段興致勃勃的探究經歷,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被教師的過分“主導”所限制。問題的根源在哪?我們認為:很大程度上跟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及教學理念有關。教師備課時精心鉆研教材,根據自己的理解,一環(huán)又一環(huán)的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在教師定位好的“邏輯”中掌握知識,可謂用心良苦。當然,光從課堂的即時效應來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可能還不錯,但從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課堂存在明顯不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確立自己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地位,而非牽引者或主角。要讓學生主動的學,必須學生主體地位,課堂上必須讓學生自己主動尋找自己的感覺,要由學生去唱主角。教師要敢于讓學生來引領課堂。
在教學中,首先應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記錄自己的預習收獲、創(chuàng)新發(fā)現和疑難問題。教師利用這些“先學資源”來指導備課和上課,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走出備課誤區(qū),真正做到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由于擁有幾十個不同水平的學生班集體中必然存在著時時變化的“先知”者,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先知”資源,讓班中的小老師們站起來、走上來、說起來、做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引領課堂教學,教師則在一旁適時點撥,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在多向交流學習的時候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卓有成效的引導,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應變能力。
三、以生為本,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作用
初中語文課程新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語文,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語文;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同時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每個學生都可以學語文,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語文,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語文;這是當前的改革趨勢。實踐證明,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語文,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以這樣的教學觀念指導課堂語文,就不能用統(tǒng)一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學生。一件事可以有一百種做法作為開拓學生思維的指向。如我在設計《石壕吏》一文的發(fā)散思維訓練時,我問學生,結尾處杜甫寫到如聞泣幽咽,是誰在哭呢?我讓學生討論,然后合理的回答。有的學生說是老頭子回來了看到老婦被抓走了而哭泣,有的同學說是兒媳婦的哭泣聲,有的同學說是小孫子的哭泣聲,這時就有同學進行反駁,說文中寫到“惟有乳下孫”,說明小孫子很小,如果哭很可能發(fā)出嬰兒大哭的聲音,不能是低聲斷斷續(xù)續(xù)的哭,所以不能是小孫子。這些回答無不體現著學生獨立思考、深入讀書的主動求知心理。教學中,經常有學生跟我唱“反調”,這是創(chuàng)造力的萌芽,我及時表揚他善動腦筋,鼓勵他們以后解決問題時,也要不滿足于一般,而是大膽地突破陳規(guī)、標新立異,另辟蹊徑,探索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簡捷妙法。開放解題思路,鼓勵個性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享有學習的自由,滿足個人的學習需求。
總之,我們要切實領會新課程標準德精神實質,努力營造以生為本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從學生會怎么樣學出發(fā),而不是僅僅考慮我該怎么樣去教,多一點換位思考。如此,我們的課堂便能更加豐富多彩,更能貼近學生實際,更符合學生的需要,這樣的教學才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這樣的課堂效率才是高效的,這樣的教學結果才是理想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中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陳秀娟.以生為本靈動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