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松,郭穎博,高 菁,王 敏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北京 100078)
非議“引火歸原”及用藥*
曹云松,郭穎博△,高 菁,王 敏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北京 100078)
目的:通過學習古籍,結(jié)合臨床,對“引火歸原”進行探析。方法:總結(jié)明代以后古籍以及近現(xiàn)代醫(yī)家觀點,對“引火歸原”進行分析,可分為陰虛陽亢、相火上越,陰寒里盛、逼陽外越兩種類型,臨床多以肉桂、附子、細辛等作為引火歸原的藥物。結(jié)果:“引火歸原”中肉桂等藥也并無引火歸原之功效。但在大對養(yǎng)陰壯水藥之中配合辛溫藥卻可以防止陰柔滋膩,而起到反佐的作用。
“引火歸原”這一詞語在臨床中頗為多見,醫(yī)家多用《易經(jīng)》之水火既濟解釋,用藥則多以肉桂、附子、細辛等為主??季看苏Z,最早見于張景岳論述肉桂作用,曰: “若下焦虛寒,法當引火歸原者,則此為要藥,不可誤執(zhí)。”“火”即為“命門之火”,或稱“相火”、“龍雷之火”。自此以后,后世醫(yī)家莫不遵循此語,且加以闡明發(fā)揮,用之臨床亦有效果,沿襲至今,但筆者則認為“引火歸原”之稱謂以及治療方法尚有商榷之處。
1.1 陰虛陽亢,龍雷之火上越 腎為先天之本,內(nèi)寄命門之火,為水火之根,如各種疾病導致真陰虧虛,則陰虛不能斂陽,水虧不涵火,龍雷之火奔越于上,臨床可出現(xiàn)五心煩熱、頭暈目眩、口舌糜爛、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空虛等癥狀。王冰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治療上以大補真水真陰為主,如歷代醫(yī)家常用的崔氏八味丸,張介賓的鎮(zhèn)陰煎,傅青主的引火湯等,于補陰藥中佐以溫熱之品,以期達到陰中求陽之效果;如張景岳所言: “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贝祟愋蛻撌呛笫泪t(yī)家討論和應用最為廣泛的類型。
1.2 陰寒里盛,逼陽外越 其中包括“戴陽”和“格陽”,前者指陰寒內(nèi)盛,迫陽于上;后者則為陰盛格陽于外。二者雖然分別病名,但實際同出一源,均為陰寒內(nèi)盛,《傷寒論》315條: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1]。此兩條是少陰病中陰寒極重,格陽于外,故虛陽上越而面色赤,逆于中而干嘔,虛陽擾心而煩,即所謂的真寒假熱證。
2.1 陰虛陽亢的思考和疑問
2.1.1 引火歸原之說法有誤:陰虛陽亢是指腎中真陰虧虛,陰虛不能制陽,導致相火上亢,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那么在治療上自張景岳之后,多遵循引火歸原之說,于滋陰壯水方藥中加用溫熱之藥,如肉桂、附子等,并且后代醫(yī)家之鎮(zhèn)陰煎、潛龍湯、引火湯等均為此意。但深究其因,其實并非如此,王冰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并沒有說加用溫熱藥以引火歸原,雖然腎為真水真火之宅,但陰虛而養(yǎng)陰,陽虛而壯陽,此法并無錯誤,陰虛陽亢之后,給予滋養(yǎng)壯水之藥物,亢陽自然慢慢熄滅,類似于燈中無油,添油而火自柔。而加入溫熱藥另有其因,但并非稱之為“引火歸原”,此說法欠妥,何來“引火”,又“引火”至何處?且考肉桂、附子等藥大溫大熱,溫命門下焦之火,驅(qū)周身之寒,何有引火歸原之說。
2.2 引火歸原之應用釋疑 自張景岳之后歷代醫(yī)家服膺此說,且用之于臨床有效,這是為何?筆者思之,如患者出現(xiàn)陰虛陽亢之證型,滋陰壯水同時加用溫熱之品確實有效,這是因為陰虛類似于鍋熱,猛然注入涼水易于激裂,而佐以溫熱之品不至于過于寒涼;我們可以認為養(yǎng)陰藥中加用肉桂、附子等溫熱之品,一方面防止藥物過于寒涼滋膩,起到反佐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有助于整個方中養(yǎng)陰藥的吸收運化;那么,后世醫(yī)家的所謂“引火歸原”之方藥,可以理解為:溫熱藥的加入可以有助于養(yǎng)陰藥升騰上潤,所以上焦之口瘡、咽痛、眩暈等陰虛癥狀會隨之減輕消失,這是陽藥加于陰藥之上的效果,但并非稱之為引火歸原。而且,溫熱藥的使用要小劑量,起到少火生氣的作用。
由此看來,“引火歸原”之名確有不妥之處,而肉桂、附子之品也沒有引火歸原的作用,作為大溫大熱之品,作用也是溫陽散寒、破陰回陽,于養(yǎng)陰藥中加入也是起到反佐和促進運化的作用,這才是中醫(yī)方劑的組方意義所在。
2.3 陰寒格陽中反佐的意義 陰寒格陽之火不歸原,不管是“戴陽”還是“格陽”,均為陰寒內(nèi)盛,至于《傷寒論》315條中的: “少陰病……,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17條中的:“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钡鹊?,從原文分析可以認為,加入的豬膽汁、人尿也是為了防止陰盛而格拒熱藥,起到反佐的作用,而并非引火歸原。正如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云: “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陽藥不被格拒[2]”。而我們熟知的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皆為陰寒內(nèi)盛之主方,用辛溫大熱之藥,破陰回陽驅(qū)寒,拯救于險勢之際。但是,辛熱藥中加入苦寒之品主要還是防止熱藥格拒,起到反佐的作用,并非引火歸原。
3.1 藥物并無引火歸原之功 關(guān)于引火歸原藥物的問題,自張景岳之后各代醫(yī)家最常提及的引火歸原藥物為肉桂、附子等,尤以肉桂居多,張元素《醫(yī)學啟源》云:“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3]。元·王好古《湯液本草》:“肉桂入足少陰腎,太陰經(jīng)血分,補命門之不足,益火消陰”[4]。由此可見,張景岳之前的醫(yī)家并不認為肉桂有引火歸原之功效。而明·張景岳《本草正》曰:“若下焦虛寒,法當引火歸原者,則此為要藥,不可誤執(zhí)”[5];明·倪朱謨《本草匯言》: “下行而補腎,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清·程鐘齡《醫(yī)學心悟》: “當用辛熱雜于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庇纱丝梢钥闯?,自明代張景岳為界限,之后的醫(yī)家認為肉桂有引火歸原的功用,而之前的醫(yī)家并無此觀點,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出現(xiàn)實意義中的“引火歸原”并非真實存在,用詞欠妥。
3.2 方劑的釋疑和糾正 我們熟知的交泰丸,醫(yī)家多認為肉桂也是有引火歸原之作用,實際方義也并非如此。交泰丸由黃連和肉桂組成,方名出自清·王士雄《四科簡效方》,但明·韓懋《韓氏醫(yī)通》中就有黃連與肉桂配伍的記載,后世醫(yī)家大多解釋方義為黃連清心火,肉錢引火歸原。但此說法與真實方義不符合,韓懋明確指出“黃連生用為君、佐官桂少許”[6],肉桂作為佐藥在方中應用,顯然韓氏是把其作為反佐藥應用,所以肉桂解釋為“引火歸原”于原方含義不符。后世醫(yī)家使用吳茱萸、肉桂等藥物調(diào)末敷于涌泉穴等,用來治療口瘡、頭痛、眩暈等疾病,也是起到辛熱之品蒸騰下焦陰液,使之上升潤澤,起到治療效果,但并非是用“引火歸原”來解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引火歸原”說法和認識欠妥,肉桂、附子等藥也并無引火歸原之功效,但在大對養(yǎng)陰壯水藥之中配合辛溫之品確實可取,組方意義和治法是存在的,這樣的組方一方面可以防止陰柔滋膩,促進藥物更好的吸收,并且養(yǎng)陰藥可以借助小劑量的辛熱之品周流全身,潤澤肌膚、毛竅、頭面等等,起效更快;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反佐的作用,使整個方藥不至于過于寒涼。這種組方的臨床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臨床要綜合起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能一概否定,筆者所論僅為一家之言,難免掛一漏萬,請各位指正。
[1] 張仲景.傷寒論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0-91.
[2]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171.
[3] 張元素.醫(yī)學啟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180.
[4] 王好古.湯液本草[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9:248.
[5] 張景岳.景岳全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6:1145,1176.
[6] 韓 懋.韓氏醫(yī)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28.
(收稿:2016-11-02)
致 作 者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要求,參考文獻書寫格式中方括號內(nèi)的代碼必須規(guī)范書寫,期刊題名代碼為[J];專著書名代碼為[M];會議論文集題名代碼為[A];論文集名代碼為[C];專著中析出的文獻題名代碼為[A];書名代碼為[M];學位論文題名代碼為[D];報告題名代碼為[R];專利文獻題名代碼為[P];國際、國家標準的標準代號.標準名稱代碼為[S];電子文獻題名[文獻類型/載體類型],例如[EB/OL]。還有其它如普通圖書:[M],會議錄:[C], 匯編:[G],報紙:[N] ,學位論文:[D],報告:[R] ,標準:[S],專利:[P] ,數(shù)據(jù)庫:[DB],計算機程序:[CP] ,電子公告:[EB]。
陜西醫(yī)學、陜西中醫(yī)雜志社
*北京中醫(yī)藥傳承“雙百工程”項目基金
@引火歸原 中藥 辛溫
R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3.048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