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毙〗M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中開展的最廣泛的形式,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小組人員的搭配,創(chuàng)建有效的小組合作機制,以激發(fā)小組合作的“戰(zhàn)斗力”,讓學生能夠集思廣益,在小組合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數學學習向更深刻的層次邁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改造原有觀念、接納新知識、構建新思想的主陣地。在這個陣地上,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杜絕“一言堂”,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挖掘數學本質,在不同角度的推進中認識到本質的數學規(guī)律。在小組合作的時候,要達成學生間的深度合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在小組內營造寬松的合作氛圍,讓每一個小組成員真正參與進來,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例如,在“假設的策略”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和小華共收集了108張郵票,在小明給小華18張郵票后兩個人的郵票一樣多,那么原來兩個人各有多少張郵票?面對這個問題,我請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我發(fā)現有些小組的學生交流得非常充分。有的學生從本節(jié)課學習的“假設的策略”出發(fā),假設小明沒有給小華郵票,那么,小明就應該比小華多36張郵票(多出的一半郵票給小華,兩人剩下的郵票正好相等)。因此,我們可以給小華也增加36張郵票,這樣兩個人的郵票總數就等于“108+36”,除以2之后得到小明的郵票。還有的學生是將小明的郵票減去36張,這樣兩個人的郵票數量也相同,所以可以用“(108-36)÷2”得到小華原有的郵票。在找到兩種不同的方法之后,小組長征求組員的意見,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想法。這時候有個學生發(fā)言:“我感覺這個方法容易錯,在畫圖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人原有的郵票相差多少張,很容易以為是18張。我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因為在小明將18張郵票拿給小華之后兩個人的郵票同樣多,所以,我們可以畫出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表示兩個人現有的郵票數,那么用108除以2得到每人54張,在這個基礎上只要減去18就得到小華的郵票,加上18就得到小明的郵票?!甭犃诉@種思路,大家與之前的兩種方法進行了對比,果然發(fā)現這樣來解決問題更便捷。于是負責記錄的學生將這個方法也記錄下來,為全班交流時的發(fā)言做準備。
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從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出發(fā),用假設的思路來將小明的郵票替換成小華的或者將小華的郵票替換成小明的,這是正常的想法。但是,在小組交流的時候,大家沒有滿足于這樣兩種方法,因為平時的交流都是給每一個學生發(fā)言機會的,所以在習慣性地思考后有學生提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思路。這樣的思考為學生接下來的交流拉開了序幕。我想小組合作就應該有這樣的效果,當每一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智慧時,學生看問題和想問題的角度就更加多元化,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認識。
學習小組是一個小的群體,這個學習群體里的每一員都很重要,所以在搭建學習小組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來做一個綜合的考量,做到“知人善任”。有時候為了課堂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重新編排學習小組,將一些比較善于動腦筋的學生集中起來,通過形式的變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相互啟迪,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例如,在教學“雞兔同籠”問題的時候我就做了一次嘗試。將一些善于動腦筋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小組中,看看學生能不能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渠道。首先,出示問題:將一些雞和兔子裝在同一個籠子中,數一數它們的頭一共有24個,數一數它們的腳共有58只,那么籠子中的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這個問題,看看哪一個小組找到的方法多,比一比交流的時候哪一組學生能夠讓更多的學生聽明白自己的方法。巡視的時候,我發(fā)現有幾個小組談論得特別激烈,所以在別的小組已經交流結束之后,我特意給這幾個小組多留了一點時間。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學生想到的方法還真是不少:有的小組想到了一一列舉的辦法,從兔子是1只,雞有23只開始,很快找到正確答案;有的小組想到了解方程,將兔子的數量設成未知數x,這樣雞的只數就是 24-x,然后列出“x×4+(24-x)×2=58”。當然解這個方程有點費力,學生在小組中經過交流達成共識,順利地得出答案;還有的小組做了極端的假設,假設一個兔子也沒有,那么24只雞的腳應該是48只,多出的10腳哪里來的呢,考慮到一只兔子比一只雞多兩只腳,所以只要將其中的5只雞變成兔子就可以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小組的學生這樣來推理:用58除以2可以讓雞和兔子都剩下一半的腳站立,此時雞的腳和頭的數量是一定的,多出來的5只腳都是兔子的,這樣立即可以算出兔子的只數是5。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之所以能從這么多不同的角度入手,想到多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編組方式的變化功不可沒。因為學生之間發(fā)展的不均衡性,所以在數學學習中可以讓一部分學生主動一些,讓他們在第一時間聚集起來去探尋更多的可能性,而其他學生依舊可以在自己的知識范疇內探索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并在交流的時候一同經歷別人的創(chuàng)新過程。這樣的學習做到了各盡其能、各取所需。
學生的主動探究需要一定的組織機制,更需要一定的外力刺激。比如在小組合作中我們可以用創(chuàng)新的評價機制來推動學生求新求變,推動學生推陳出新。當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fā)出來的時候,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自然會有所提升。
例如,在“梯形的面積”教學中,我直截了當地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中交流。事先約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多的學生可以被評為組內的“研究之星”,獲得代表小組展示匯報的機會;在交流中表現突出的小組可以評為“明星小組”,取得相應的積分,并獲得額外的獎勵。這樣的評價機制直接刺激了學生,他們不再滿足于用一種方法求出梯形的面積,而是做了更多的嘗試。集體交流的時候,學生找到了很多種不同的方案。有的是將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來計算面積,之后將兩部分的面積相加;有的是將梯形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分別求出面積之后再相加;有的學生將梯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三個部分,求出相應的面積后再相加;有的學生將梯形補上一部分,變成一個大的平行四邊形,然后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減去補上的面積;有的學生通過剪切和移動,將梯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來求面積;有的學生用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來計算面積。最后總結的時候,學生將這些方法歸類,發(fā)現大體可以分為“分、補、變”這樣幾條思路。其后,他們經過比較,找到了最簡單的方法。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小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智慧匯聚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們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要不斷嘗試,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為目標,優(yōu)化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