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文
摘 要:由于教育資源還未實現(xiàn)真正均衡發(fā)展,各地都存在不少所謂的“薄弱學?!?,這些學校的確存在或人員偏少、或師資配備欠合理、或硬件設施不到位等各種不利因素,總認為條件不如人,能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就足夠了,對待教研工作自然總是應付了事,不得已而為之了。分析其教研工作,至少存在三個誤區(qū),文章對其進行具體闡述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薄弱學校;教研工作;誤區(qū)及對策
誤區(qū)一:教研是專家、名師、名校的“專利”,與己無關
持此觀點的學校領導、教師認為,學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學,只要把教學搞好了,什么都好說,不要把心思花在聽講座、搞教研活動上;有的甚至認為教書又不是什么高科技,還要搞什么研究,即使研究,又能研出個什么名堂?況且自己校小人少,經(jīng)費、精力也有限,還是把教研工作留給專家、名師、名校去做吧,守住三尺講臺,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對策:理清教研與教學的辯證關系,自覺參與教學研究
(1)搞好教研是搞好教學的前提。第一,絕大部分教師是從師范院校畢業(yè)的,是系統(tǒng)地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專業(yè)課程的,非師范院校畢業(yè)生也是要考過上述課程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加入教師隊伍。這些課程的學習實際就是最大的教研,同時又是最起碼的教研,缺乏這一支撐,試問:你如何教學?第二,備課其實也是教研。在備課過程中,既備課標又備教材,既備教法也備學法,既備如何突出重點,也備如何突破難點。事實上,你不得不承認在教學之前,你早已先行一步做了大量的教研,只是你自身沒有意識到而已。否則,你的教學就會沒有方向,缺失方法,毫無成效。
(2)教學與教研相輔相成、互為依靠。我們都知道,教學與教研是相輔相成的,離開教學討論教研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饑;離開教研談教學,是盲人摸象、自以為是。不重視教研的教師充其量只能算個“教書匠”。到底先有教學還是先有教研,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執(zhí),難以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教學與教研是一個無限循環(huán)的過程,兩者相互轉換,互為依靠。教研是教學的前提基礎,教學是教研的終極目的;教研為教學服務,指導教學;教學檢驗教研效果,促進教研。
(3)現(xiàn)代教師應該是研究型的教師。一方面,教育質量和效益是動態(tài)的,教育事業(yè)的每一項進步或每一次質的飛躍,都是通過不懈努力的研究實現(xiàn)的。教育每引進一種新理念、新技術、新方式方法,都需要我們更新原有的知識,吸收并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發(fā)展要求,不斷豐富教育質量的內涵,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有效研究,吸收新教育信息、調整發(fā)展理念、強化發(fā)展能力、整合教育全員智力、發(fā)揮教育全員潛能,才能應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诖?,我們?yōu)閹熣叩慕炭颇芰︼@得尤為重要,它是教育和我們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另一方面,搞好教研是進一步優(yōu)化教師能力結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教師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能力主要體現(xiàn)為“六重六輕”:一是重“教”輕“導”的能力;二是重教材分析的能力,輕教材拓展、整合的能力;三是重操作、輕反思的能力;四是重控制能力,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五是重演繹教案的能力,輕依據(jù)學生的問題、動機和實際情況進行“動態(tài)設計”的能力和機智;六是重教師“表演”的能力,輕師生交往互動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的缺陷是適應不了新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
理清了教學與教研的辯證關系,可以肯定教研與教學就像孿生姐妹,不可分割。教研并不只是專家、名師、名校的專利,扎扎實實地開展教學研究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要走的必由之路,沒有捷徑,更沒有理由向教研說不。
誤區(qū)二:教研就是上幾堂教研課
基于認識不夠加之畏難情緒,但又礙于應付上級的檢查,部分“薄弱學?!币蚕笳餍缘亻_展一些教研活動??v觀其教研工作,單純得“可愛”,那就是每學期籠統(tǒng)地安排幾堂所謂教研課,上一上,評一評,熱鬧熱鬧,最后收集教案及評課記錄,即大功告成。
對策:擴大教研外延,豐富教研內涵
(1)豐富教研課類型。依據(jù)教師年齡、經(jīng)驗、素質差異,有針對性地安排形式多樣的教研課。如青年教師的“匯報課”、骨干教師的“示范課”、普通教師的“公開課”、外出觀摩學習教師帶回的“展示課”等。同時,及時進行“說課”“評課”,讓教者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揚長避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2)分層次安排教研課。大多數(shù)學校是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教研活動的,必須顧全大局,合理安排教研課,兼顧全校。以小學語文教研組為例,可安排低年級的“繪本”教研課、中年級的“起步作文”教研課、高年級的“自主閱讀”教研課,還可集中安排涵蓋各年級的“古詩教學”教研課。教研要有明確的目的,針對性、指導性強。
(3)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第一,積極開展微課制作、應用活動。微課在解決單一的、具體的知識點時具有淺顯易懂、形象直觀、教師勞動強度小等特點,且具有可多次循環(huán)使用的特點,若能按教材分冊系統(tǒng)地制作微課,將一勞永逸。第二,認真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故事)、教研論文。這既是對自我教學工作的一次頓悟,又是對自身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提煉與升華,這種思考與沉淀一定會幫助自己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果。第三,大膽開展課題研究。一定要克服“恐題癥”,不要把課題研究想象得那么可怕,那么“高大上”。事實上,再小的學校也是能夠開展課題研究的,甚至更容易出成果、得實效。開展課題研究一定要把握住兩點:從細微處入手,從學校實際出發(fā)。
誤區(qū)三:校本研修是本校的事,不需外人參與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訓,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發(fā)展的研修,開展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態(tài)環(huán)境,讓教師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體反思實踐中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而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學校曲解了校本研修的定位,一味地強調校本研修必須“以校為本”,只能在本校而且必須是本校教師參與,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校本研修了,懼怕外人參與,夜郎自大、閉門造車,結果自然是搞了多年的校本研修,卻毫無起色。
對策: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教研原則,把水盤活
(1)請進來,發(fā)揮專家、名師的引領作用。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除了具有淵博的學識,與一般教師最大的區(qū)別恐怕還是他們“走了萬里路”“閱了萬千人”“經(jīng)了無數(shù)事”。所以,他們能始終站在教學教研的最前沿。在校班研修中,若能有針對性地請專家、名師講座、點撥,傳經(jīng)送寶,勢必事半功倍,驚喜連連。
(2)走出去,開眼界,借臺唱戲。徹底打破校本研修只能在本校開展的禁錮,拉起隊伍,轉移陣地,深入名校、名師工作室搞校本研修,借別人的舞臺唱戲,就地取經(jīng)。只要做到虛懷若谷、不恥下問,何愁研修無果。
(3)借助“名師課堂”,從“模仿秀”起步。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觀看“名師課堂”,從模仿開始,不斷充電、儲備,直至完全放手,最后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風格、特色,實現(xiàn)從單純的教書匠到融教、研于一體的優(yōu)秀教師的蛻變,來一次華麗的轉身。
綜上所述,“薄弱學?!辈⒎遣荒芨憬萄校膊皇歉悴缓媒萄校钦J識不足、重視不夠、了解不透。只要充分認識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勇于克服畏難情緒,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同樣能走出教研工作的誤區(qū),以研促教,以教養(yǎng)研,提高工作質量,如此,“野百合也能擁有燦爛的春天”!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南湖新區(qū)郭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