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宏
摘 要:教學前反思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教學中反思關注學生情感,控制教學進程,優(yōu)化師生行為;教學后反思明了教學得失,注重過程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 教學反思 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
一、教學前反思: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把發(fā)展學生的素質放在首要位置,帶來的是教育教學的新氣息,同時將教育者的責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建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發(fā)現(xiàn)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更應富有創(chuàng)新性、探索性和指導性。[1]
1.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我們總感覺新教材內容不多,確有說不完的話題,如人教版《化學.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jié)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概念,沒有出現(xiàn)物質的量與微粒數(shù)、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xiàn)了相關的問題(計算),并且我認為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讓學生掌握它。[2]
2.研究學生,制定發(fā)展目標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而作為學習知識的主體有時卻實在讓我們頭疼,上課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學習用具,你得提醒他該坐正了,拿筆了,或者一問三不知…等等。學生的主動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學了有何用,沒興趣。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主動想做的事,就會越做越有興趣,就會越做越好。興趣是學習的原始動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明確自己的差距和前進的方向,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化成自主的探索學習。自主學習能使學生開闊視野,他能主動的找教師、找同學幫助,上網(wǎng)、查資料,他會尋找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3]
二、教學中反思:注重學生反饋,優(yōu)化師生行為
課堂教學中反思看起來有點為時過“早”,其實是我們調控教學過程的最佳時機。課前備課了、準備了,課前想好了你要問學生的問題,但學生是“一問三不知”。這說明你的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你就得該,就得變。我們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在思考問題,你是否把自己當成學生在處理問題。我在教學中實踐的“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引導——自我實踐——討論深化——歸納總結”的情境導學式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個問題的情景,讓學生沿著一級級情景的臺階去養(yǎng)成“問題意思”,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fā)解決問題的能力。
1.營造學習氛圍
魏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絕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留作業(yè)、批改作業(yè)、出題考試,全都商量著進行。這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主習慣,也是他在教育教學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師生都處于活動主體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真正的學習主人,教師演變成學習的檢查者。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學生主動發(fā)展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應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中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喚起學生參與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活課堂教學中民主平等的教學關系,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發(fā)展成合作教學關系,共同營造出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就會隨之增強。
2.優(yōu)化學習過程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從學會到會學,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思,進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賦予我們課堂教學全新的使命。據(jù)科學測算,現(xiàn)代學校只能獲取一生所需知識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激勵和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盡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chuàng)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fā)現(xiàn)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辟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嘗試著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chǎn)生激情的沖動,之后的情況是不言而喻的。
三、教學后反思:小結教學得失,關注過程效果
教學后寫“教學反思”及時記錄教學后的體會,或者及時修改教學過程設計,這是有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舉措。教學后反思是積累教學經(jīng)驗,修正教學策略的必由之路。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強調過程教學,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jīng)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體系,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fā)展和提升。
教學中要不要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要不要規(guī)范和傳統(tǒng)呢? 對于這個問題,應該反思究竟什么是基礎,應當打好怎樣的基礎。新課程要求用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它的界定在于它的基礎性與發(fā)展性,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礎,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要么只重結果忽視過程,要么只要過程忽視結果,應強調“雙基”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辨證關系。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離不開“雙基”的學習過程的,是在基礎的活動中才能獲得的。
新課程下師生是教學過程的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從而達到共識、共進.
參考文獻
[1]朱募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2]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3]化學.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