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玲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庇⒄Z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相結(jié)合的學科,全面強調(diào)了聽、說、讀、寫的能力,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是其真實性的主要表現(xiàn)。因此小學英語教學必須給學生提供運用英語口語進行對話的機會,使學生從中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英語 對話教學 課堂實踐 人文素養(yǎng)
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界提倡對話教學這樣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課堂對話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交際能力、會話技巧和綜合語用能力。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開展有效的對話教學,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看法。[1]
一、認清教材、文本,巧設對話
筆者所在縣域是使用閩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這套教材,該教材主要以情境為載體,在情境中滲透語言教學,選擇學生常見熟悉的內(nèi)容編輯腳本。教材借助常見的話題來呈現(xiàn)語言知識,內(nèi)容淺顯易懂,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該教材很適合對話教學。但筆者此前聽過一節(jié)六年級的課,教授的內(nèi)容是閩教版(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Olympic Games.剛上課,教師一下子列出十幾個單詞,主要是讓學生會讀單詞并翻譯成中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這些單詞的教學。接著,教師才通過提幾個問題來進入課文,并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v觀這節(jié)課,教師也有進行一些對話教學,學生似乎也掌握了單詞和課文,但事實上我覺得這樣的教學缺乏語境,學生學得無精打采,教師也教得十分吃力。對于該課,本人覺得可以通過展示奧運冠軍的圖片,然后提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通過這樣的問題語境,教師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奧運會情況。接著教師引入Mr. Huang在操場上跟同學們聊奧運會的場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突破難點,最后,讓學生圍繞“奧運會”跟同桌展開對話,學生也會覺得很有意思,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2]
二、處處設語境,引導對話
任何語言并非孤立存在的。人類學家馬林斯諾指出“如果沒有語言情境,詞就沒有意義,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語言也只有情境中才產(chǎn)生意義”英語對話也是同樣道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力創(chuàng)設接近真實的生活情景,模擬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便于學生開口,綜合運用語言。在我國,特別是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生除了上課的40分鐘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英語,而且有些教師觀念守舊,應付筆試,也是造成了課堂上的死氣沉沉,生硬講授語言交際知識的情況。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記得創(chuàng)設語境,引導學生對話。
1.借道具,設情境,編對話
在給三年級學生第二冊Can you 的句型課上,當我一拿出課前提前準備好的麥克風時,全班同學眼睛都亮了,個個似乎很想用用那個麥克風。當我把麥克風遞給一個學習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并提問他“Can you swim?”他傾斜著小腦袋,思考了一下,快樂地說:“Yes, I can”我非常清楚地記得他臉上的微笑。當我做了個手勢,示意他問下一個同學時,他就大膽地握住麥克風開始用”Can you ….?”來采訪同學。被采訪到的同學都咧開了嘴,非常快速又正確地回答了“Yes, I can”或者“No, I cant”。這樣一個小小麥克風比教師單調(diào)地讓學生做替換練習,效果要好上很多。通過麥克風創(chuàng)設的對話情境學,學生仿佛有被采訪的感覺,大大激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做到了活學活用。
2.借PPT,設情境,編對話
在教學閩教版六年級上冊Unit4 Buying New Clothes,我在上課伊始,拋出“Its summer now. My sons shirts are too short. I am going to buy a new one..Can you help me ?通過這樣的語境,引導學生思考要購物的準備。接著,教師引入來到商店挑衣服的情境,并巧遇Sallys mom,Sally和Ben也來買衣服的場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突破難點,最后讓學生根據(jù)學習的句型來幫忙選合適的襯衫。整個課堂師生就“買衣服”展開激烈的討論。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有了交際的意愿和目的。整個課堂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三、注意分層
就筆者所教的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jīng)學了三年多英語,但是在智力方面、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學生的對話能力往往千差萬別。同樣模仿一個對話,大部分女生速度往往快于男生,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回答一個問題要容易。教師在教學對話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xiàn)分層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以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比如在叫六年級下冊Unit6 What do you want to be?該單元主要描述將來的職業(yè),為了操練該句型,筆者先在PPT上呈現(xiàn)一張醫(yī)生的圖片。教師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請全班回答,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回答“I will be a doctor”.再來在PPT上呈現(xiàn)問句,要求學生會就對方未來職業(yè)提問,說出“What do you want to be?”由易到難,最后則回到同桌對話,因為有前兩個階段的鋪墊,學生都會提問也會回答。
四、制造信息差,落實真對話
人們之所以要進行必要的對話交流,是因為言語的雙方存在可探究和相互了解的內(nèi)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差”。信息差是人們進行對話的前提和出發(fā)點。只有存在信息差,對話才是真實有意義的?,F(xiàn)在在一些小學英語課堂,有些老師為了創(chuàng)造對話,不自覺會陷入沒有信息差的“假交際”中。像句型替換練習,因為其簡單、高效,特別受到一些教師的鐘愛。但是這種機械、重復的練習,除了能讓學生記住句型,會讀句子,學生根本不會使用語言。這樣就背離了我們新課程的總目標。筆者聽一位老師在教學外研社第三冊(三年級起點)Module 5 Unit1“Do you want some rice/……?”這個句型時,教師就拋出“猜猜老師現(xiàn)在想要什么實物?”學生帶著好奇心,輕輕松松使用了所學句子,正是由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存在信息差,是整個交際活動就變得真實、有效和有意義。
總而言之,只有教師認清教材,透析文本,時時想著創(chuàng)設利于學生的對話語境,并且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懂得制造信息差,那么英語課堂的對話教學就會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何軼君.PBL模式對小學英語自我效能的影響[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1:110-111.
[2]王東芳.如何讓“動”成為小學英語課堂的主旋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