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峰
摘 要:本文以繪本《1只小豬和100只狼》為切入口,結(ji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通過“文本分析,故事解讀,提問設計,回應方式”四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滿足小班幼兒在繪本教學中的不同需求。
關鍵詞:小班幼兒 繪本教學 不同需求
在自由、自主的時代背景下,大家都在深入貫徹“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等《指南》精神。那么這些理念如何落實在小班繪本教學中呢?本文以《1只小豬和100只狼》為切入口,從文本分析、理解方式、提問設計、有效回應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思考。
一、文本分析
繪本教學有別于一般教學活動的關鍵在于其本身承載的信息量較大,如何取舍就成了中心議題。我們應結(jié)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盡量選擇一些內(nèi)容豐富、健康,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時代感,圖畫清晰、突出繪本主題和對象、背景簡單明了的內(nèi)容開展教學。以繪本《1只小豬和100只狼》為例,淺析如下。
1.分析故事,理解故事寓意。1)貪心:在擁有了1只小豬時不知足,想要擁有得更多。2)聰穎:小豬能正確判斷出逃跑的好機會,在不出賣朋友的情況下順利脫逃。3)戲劇性:從追逐、被包圍到最后安然入睡,顛覆性的結(jié)局具有戲劇性表現(xiàn)。
2.分析畫面,尋求直觀教學。1)形象特征:角色形象較為粗獷。2)數(shù)量對比:畫面中角色的數(shù)量對比是顯而易見的。3)互逆方向:在追逐情節(jié)的畫面,方向性的逆轉(zhuǎn)具有很強烈的動態(tài)效應。
二、故事解讀
雖然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導,但具體形象思維也在萌芽。而且,年齡越小的幼兒在表達方式上更需要給予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如幼兒們對狼的理解:A.五指分開、僵硬彎曲成爪狀(動作表現(xiàn):尖尖的爪子);B.大張嘴巴(表情表現(xiàn):兇狠);C.灰太狼(語言表述);D.“唔——”(模擬狼叫聲)。通過這些經(jīng)驗反饋,可以看出因為對事物的了解渠道及關注點不同,從而使他們的理解也會各有不同。
1.觀察畫面,理解圖意。1)認識角色形象。視覺感知可直接有效獲取繪本中的角色形象。如故事語言“圓滾滾、胖乎乎”等形容小豬的詞匯,只靠聽覺是無法形象感知的。所以,用眼睛觀察就成了很有效的一種認知途徑,也是繪本教學中最淺表的教育手段。2)了解故事情節(jié)。繪本是以故事情節(jié)貫穿于每一幅連環(huán)畫。所以,通過畫面觀察可以粗略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結(jié)尾。
2.情景體驗,感知心理。小班幼兒對角色的心理活動很難明白,怎樣才能幫助幼兒理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融入角色、感受情境、體驗心理。例如怎樣才能感受到狼抓了豬最后卻吃不到的心理落差感?角色扮演以狼的角色從始至終感受故事的過程,即體會到狼對豬的渴望又感受到狼最終的無知。
3.語言渲染,引發(fā)想象。當“噠噠噠噠噠噠噠站?。 边@樣的象聲詞出現(xiàn)時,很好地引發(fā)了幼兒對追逐畫面的想象,這些象聲詞也給了幼兒對動態(tài)速度及緊張氛圍的想象。
4.音樂烘托,營造情境。在狼與豬追逐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有適宜的背景音樂進行烘托,幼兒聽到后,會不由自主地擺動起身體意欲奔跑。證明音樂對情緒的渲染是很重要的,可以引發(fā)幼兒一系列的肢體共鳴。
三、提問設計
1.“開門見山”式的指向性提問。每次集體教學活動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幼兒獲得最大的效益?如《1只小豬與100只狼》的封面,可以直接了當?shù)靥釂枺骸澳銈冇X得這兩只狼的表情怎么樣?可能在想什么事?”這樣簡單明了地告訴了幼兒這個故事里有狼,而且直接的提問,還能引導幼兒關注到觀察的重點,感受狼貪婪的表情以及故事即將發(fā)生的事情。
2.富有針對性的層次性提問。幼兒的成長有著不同的節(jié)奏:或快、或慢、或是停頓。所以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我們的提問應針對幼兒不同的需求富有層次性。如面對狼與豬追逐的圖畫:可以向思維能力較弱的幼兒提問:“狼和小豬發(fā)生了什么事?”向思維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提問:“你覺得狼抓住了小豬嗎?為什么?”而針對想象力很豐富的幼兒則可以提問:“狼在追的時候可能會對小豬說什么,小豬又是怎么說的呢?”層次性地提問促進不同水平的孩子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3.開啟“想象之門”的發(fā)散性提問。 發(fā)散性提問主要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發(fā)散幼兒的思維。比如100只狼吃1只小豬不夠分,怎么辦?幼兒作各種與經(jīng)驗相掛鉤的回應。如“去菜場里買”、“去它(小豬)家再抓幾只”、“到草地上再抓”、“去動物園抓”……幼兒的回答五花八門、天馬行空,而這正好有利于提高幼兒思維的流暢性。
四、回應方式
1.不同形式的肯定與鼓勵。當幼兒愿意回答問題時,無論他們說得如何一定要給予肯定。因為這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意愿。我們可以用語言來肯定:“你說得很有道理”、“這是你的想法,挺有意思”……也可以用肢體動作來肯定、鼓勵:在幼兒扮狼時,作為狼同伴的教師,可以學習幼兒的動作,表示你對他的認可;或者是老狼追到小豬后相互的擁抱也是彼此的一種肯定。
2.不同方式的及時追問。1)引發(fā)自我反思的追問。當幼兒回答偏離了“導航線”,教師可以嘗試邏輯性追問的方式給予回應。當幼兒覺得1只豬不夠分時,幼兒地回答中有:“到動物園去抓小豬”。幼兒經(jīng)驗表示,他在動物園看見過豬,這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回答。但從社會秩序上講,還是要引導正確的判斷。這時可以嘗試追問:“動物園里的動物,要是都被抓了,以后不就沒得看了?”以反問幫助幼兒實行自我反思,進一步思考。2)引發(fā)深入探索的追問。我們常常會說幼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何會如此?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教師的提問過于淺表。有時少了一個“為什么”的追問就會造成大不同的結(jié)果。
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經(jīng)常觀察分析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充分挖掘文本內(nèi)涵,精心設計提問,開展多樣化的指導,讓我們的教學變得更有效,讓不同孩子的需求得以滿足,從而促進其個性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