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
一、代詞的指代不明
A.松下公司這個新產(chǎn)品14毫米的厚度給人的視覺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產(chǎn)品那樣,有一種比實際厚度稍薄的錯覺。
B.有人認為科學家終日埋頭科研,不問家事,有點兒不近人情,然而事實卻是對這種偏見的最好說明。
C.美國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強勢美元,但這到底只是嘴上說說還是要采取果斷措施,經(jīng)濟學家對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代詞,指示代詞“那”“這”,人稱代詞“你”“我”“他”等,都容易造成指代不明,指代不明屬于“表意不明”中的歧義。像“那是一節(jié)讓我難以忘懷的課,課上老師表揚了自己”中的“自己”是指老師還是指“我”,不明。A中的“那樣”,B中的“這種”,C中“此”都指代不明。
二、介詞結構開頭的多主語殘缺
A.“錦”是一種絲織品,在古代,由于珍貴的原材料、繁瑣的生產(chǎn)工藝,使得織品數(shù)量有限,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時尚奢侈品。
B.或許連作者都沒想到,由于這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運與石頭的命運牽連在一起,為后人留下了諸多難解之謎。
C.由于技術水平太低,這些產(chǎn)品質(zhì)量不是比沿海地區(qū)的同類產(chǎn)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介詞結構開頭,后面又用“使”一類動詞的,多會出現(xiàn)主語殘缺。如A句中“在古代,由于……”都是狀語,“使得”前沒主語,B句“由于……石上”,都是這類問題,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介詞結構后有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不能看作主語殘缺。如C句,“質(zhì)量”可以做主語,C的問題是語序問題,“不是”應該移到“質(zhì)量”前——使用關聯(lián)詞的句子,前后主語不同的,關聯(lián)詞應該用在主語前。
三、否定詞較多的句子往往存在邏輯問題
A.科學發(fā)展到了今天,誰也不能否認地球不是圍繞太陽轉這個簡單的事實。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惱怒,二忌睡前不可飽食,三忌臥處不可當風。
C.科學的發(fā)展逼得反科學的人不得不戴上偽科學的的面具來反對科學。
這三個句子都有否定詞較多以致表達不準的問題。B中“忌”就是“不可”的意思,“偽”也有不被認可的意思。
四、“能否”“是否”“能不能”“好壞”“優(yōu)劣”多會搭配不當
A.學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進功能的校園文化,學習者能否真正適應并融入它,這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起著重要作用。
B.文藝作品語言的好壞,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華麗的詞,用了某一行業(yè)的術語,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地方。
C.我們能不能培養(yǎng)出‘四有新人,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也是教育戰(zhàn)線的根本任務。
這三個句子,前面都有相反方面的“否”“壞”“不能”,而后面卻只有一個方面——“有效”“是地方”“根本任務”,前后不協(xié)調(diào),不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