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花
摘 要:語文教育如海一般廣博,語文教育如天一般深邃,語文教育如虹一般絢爛,語文教育如路一般悠長,語文教育如日一般熾熱。筆者是執(zhí)著于提升語文教育水平的行進者,思考者,努力者,也是痛苦者。但內(nèi)心始終對語文教學發(fā)展是深愛、執(zhí)著的。
關鍵詞: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7B-0039-02
走上講臺,從事教學,悠悠數(shù)十載,困惑迷茫,突感失落;豁然頓悟,柳暗花明,個中滋味,了然于心。默默提醒自己困惑迷茫是對自己教學的否定,也是提升自己的動力;自信滿滿的時候是對自己教學進步的肯定,也是內(nèi)心深處的欣然。在高中語文的教學路上感動于學生現(xiàn)實和未來的成長,欣慰于學生多年后的牢記與惦念。自己會像希臘神話故事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樣不倦不怠,不棄不餒,自己會和學生一路采擷、一路聆聽、彼此感動、用夕陽涂抹小路,將荊棘化為杜鵑。
回想?yún)⑴c教學之初,想法實在簡單膚淺,實際效果與教學目標南轅北轍。自以為只要在課堂中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就好,學生樂于上語文課就好,于是下大力氣收集與高中語文課文有關的典故、故事,幾乎所有課堂時間都是我在“津津”講,學生在“專注”的聽,從課堂的反饋和學生的眼神中“信任”“喜歡”,以為這就是語文課堂的活力和要領,我看到了所在。漸漸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此種想法、教法實在傳統(tǒng)低效,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這其中可以細化解讀為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各種文體的閱讀理解和辨析上,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和選擇中。自己的教學出發(fā)點低,目標不明確,直接導致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升不明顯。所以明確教學目標,構(gòu)建高效課堂,改變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參與、質(zhì)疑,切實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勢在必行。
一、創(chuàng)建課堂情境,拉近文本距離
高中語文課本中大量的古詩時代久遠,學生在接受和領會時總是會有偏差謬誤,在賞析古代詩歌的時候總是心生畏懼,無所適從,在做這類古詩閱讀欣賞時也是不得要領。那么在教學中就必須通過教學課本中的古詩,來幫助學生撥開迷霧,由畏懼到喜歡,由不知所云到感同身受。我讓學生先找到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情感上的相同之處,這就是一條貫穿始終的感情線索,然后盡可能地創(chuàng)建情境,創(chuàng)建情境的原則是必須尊重詩歌本身,也就是立足詩歌,立足文本,當然可以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想象,然后各司其“職”,再各盡其“情”,學生的參與體現(xiàn)在:一是先分析詩歌,解讀詩歌,也就完成了對詩歌的初步鑒賞;二是再創(chuàng)造詩歌,首先完成了先“思”,然后通過聯(lián)想深掘詩歌中的隱性信息,也就完成了對詩歌的二次鑒賞;三是創(chuàng)造具體的情境,比如創(chuàng)建各種各樣的人物關系,盡可能利用有限條件再現(xiàn)情境,學生非常喜歡甚至期待這個時刻,也就完成了詩歌時空的轉(zhuǎn)化,詩歌內(nèi)在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內(nèi)化為自己的真實體驗。在講解《詩經(jīng)·氓》時,我們就創(chuàng)建讓學生演繹兩個人物由相識、相知、熱戀、結(jié)婚、婚變、決裂的整個過程,全程彼此的對話都是用詩歌的原文,模仿詩歌展現(xiàn)的表情語氣。學生既達到了背誦的基本教學目標,最后在分析詩歌人物形象的環(huán)節(jié)上,學生也能自覺地立足文本解讀人物,從樂聽到了樂學、樂思,學生的課堂主導發(fā)揮有效。
二、洗濯學生內(nèi)心,提高作文質(zhì)量
生活中總有人令我們仰望,精神之偉大、理想之堅定、情感之執(zhí)著、奉獻之慷慨。他們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不同側(cè)面洗濯著我們?nèi)諠u麻木蒙塵的心靈,我們需要把他們從人群中分離出來,把他們引入課堂讓學生去感知、感動、仰望、警醒。教學中在對人物的甄選上我采取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盡可能涉獵不同領域的人物,比如學術界、商界、體育界、影視界、政界、古今中外,不一而足。然后將人物的事例以訪談的模式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現(xiàn),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全面再現(xiàn),然后仿照“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模式,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要用二百到三百字再現(xiàn)。此種做法可以視作是作文的片段練習,既然是素材積累,最主要的是對人物進行自我提升,也就是所謂的“博觀”,也是寫作中的“活水”,那么考場臨試的時候就可以輕松做到“約取”,所寫文章也才有可能呈現(xiàn)出汪洋恣肆、縱橫捭闔之態(tài)。而且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自己最崇拜的人物,牢記于心,不是簡單的內(nèi)化停留在歆羨的層次上,而在共鳴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也起到了最大和深遠的影響。此種教法既達到了知識積累運用的作用,同時啟迪了智慧,開闊了視野,改變了思想。讓學生意識差距,砥礪意志、改變一生,所以受益是終身和不可估量的。當然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找到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法。
三、 讓學生思想沐浴陽光,還課堂姹紫嫣紅
師與生根本區(qū)別是聞道先后之別,術業(yè)專攻之異,加之知識有無限廣度深度的特點,所以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成為知識的獨裁和專斷者,師可以是引領,而不能強制;師可以是點撥,而不是強加;師生應該是以課堂為依托,辨明切磋,互相質(zhì)疑。真理越辯越明,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但是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思維展開是建構(gòu)在對信息的占有,文本的理解之上的,否則不會產(chǎn)生有價值的質(zhì)疑,只能是流于形式的哄鬧。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師地片面認為既然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大膽決然地將課堂全部交給學生,教師徹底從講臺上走下來,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自己成了一言不發(fā)的“聽客”和“看客”,這樣的課只是形式上的“素質(zhì)”教育,學生由于個體的差異,思維的深度、知識的結(jié)構(gòu)、人生閱歷等眾多復雜因素總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出現(xiàn)卡殼、錯誤、偏差,這時候需要教師適時出現(xiàn),及時引導,給予啟發(fā)式的科學式的發(fā)展式的幫助引導?!靶抡n程”之下,對教師的要求不是越來越低,而是越來越高。教師如不高屋建瓴,就很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沒有教師的深刻,深入,很難指引學生向縱深發(fā)展,所以作為新課改下的教師應該有緊迫感,不斷地砥礪學習。
四、 引導學生多途徑去感知生活,讓語文學習生活化endprint
語文說到底就是運用語言文字去準確優(yōu)美地傳達情感,情感最終源于生活,或者說源于形象。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詩詞鑒賞的時候總是有畏難的情緒。那么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生活”中活生生的物象,也就是古代詩歌中揭開詩歌迷霧的“意象”,在講解詩歌的時候盡量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這些意象的東西,可以是實物、圖片、標本、影像等,學生首先有了具體可感,才會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學會了觀察、聆聽,找到“象”與“情”的橋梁,在進入下個階段的抽象思考時,學生就可以輕松做出正確的理解。在講解《包身工》的時候,不局限在解讀此篇文章,而是把它作為新思考的起點,看看現(xiàn)代新型的社會中是否還有水深火熱的“包身工”,他們的生活、工作和精神的狀態(tài)如何,讓學生運用夏衍的報告文學的文體寫一篇文章,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也是熱情高漲,學生在課文的具體指導下快樂地學習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大量引入時事,讓學生去解讀分析,形式靈活,有時是寫新聞評論,有時是練“任務驅(qū)動型”的作文,有時是設計辯論題目,有時候讓學生以新聞評論者的身份即興發(fā)言,學生們的思辨、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在各種模式中不知不覺得到了提升。在講《奧斯威辛沒有新聞》的時候,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二部關于二戰(zhàn)的影片分別是《美麗人生》和《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讓學生先觀影,然后在兩部影片中任選一部,要求寫一篇電影評論,然后小組互相閱讀,再由組內(nèi)選出最佳作品,然后組與組再評選,最后推出最佳影評的文章。其實評選的過程就是賞析和學習的過程。在影評鑒賞最后一個重要的提升環(huán)節(jié),就是在網(wǎng)上找到一、兩篇最佳的影評之作和學生的最佳影評之作進行比較賞析。讓學生說出各自的優(yōu)劣,在權(quán)衡和比較中成長和發(fā)現(xiàn)。生活與語文的連通無時不在,形式多樣,需要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只有如此語文教學才會靈動鮮活,才會生機盎然,才會有源源的活水,才會被學生深愛。
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空間可能,在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中我們要做一個引路者,參與者,成為他們成長前行道路上的朋友,我鼓勵自己要有夸父棄仗化桃林的執(zhí)著和勇氣,和學生一路溫暖前行。當學生回想往事時,更多的是勇氣、贊揚、肯定。
參考文獻:
[1]諸葛彪.自主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國明.語文教學:不能被學案捆住手腳[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3).endprint
內(nèi)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