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欠文
摘 要: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生命,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技能和教育機智的集中展現(xiàn),提問是否有效關乎課堂是否高效。但在提問中存在預設問題的目的性不強、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問題的難易程度失當、理答隨意性較大等情況,影響課堂提問的效率。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可以從注重啟發(fā)性、講求公平性、遵循靈活性三個方面著手,構建高效的提問,走向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教育;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9/22-0006-04
提問作為溝通和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其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已認識到提問的重要性,普遍主張“學須有疑”,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產(chǎn)生疑問。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也是典型的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不斷發(fā)問的形式啟迪學生智慧。法國教育家盧梭對提問也做出了解釋:“你提出他能理解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們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訴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盵1]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一項內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提問是否有效、高效是教師教學技能的一種展示,同時也是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但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低效甚至無效提問在課堂提問中依然普遍存在,本研究基于真實課堂的現(xiàn)狀,把焦點聚集在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提問上,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策略。
一、對有效提問的內涵界定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堂完全沒有提問的課,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2]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苯處煹奶釂柺欠裼行ВP乎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何種提問才是“有效”的提問?對此,學界也有著不同的界定。
有的注重啟發(fā)學生思維,認為“有效課堂提問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在提問過程中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如何探究、如何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與交流。它致力于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實現(xiàn)教學的倫理特征。”[3]有的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認為“有效課堂提問,廣義上是指教師在精心預設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生成適切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和對話,全面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反思與實踐的過程?!盵2]
二、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提問來掌握學生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同時引起學生一定程度上有益的課堂緊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有助于學生精力的集中,而且在這一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得到鍛煉,課堂氣氛得以活躍。同時更重要的,它把課堂的焦點由教師引導到學生身上,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問作為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xiàn)實課堂中,由于教師的提問意識以及受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為了提問而提問、“滿堂問”等等的無效提問、低效提問依然占有不小的比例。
(一)預設目的性不強
有效的課堂提問預設,要求教師應根據(jù)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預設問題,以鞏固學生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關乎提問是否高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盵4]課堂上的提問要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要求問題預設要精心設計,課堂中低效甚至無效的提問,很大一部分正是預設問題時目的性的缺失。缺乏目的性、科學性的設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沒有從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fā),與教學目標的銜接不緊密,往往提問的隨意性較大,并且提出的問題有無關緊要之感,在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上顯得無力;其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缺乏足夠了解,錯過在學生疑問較多處、易錯點處等設問關鍵點上設問,錯失設問良機,導致提問效果事倍功半。
(二)問題難易度失當
“月滿則虧,水盈則溢”,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講求適度原則,提問的設計亦同此理。一方面,如果問題設計限于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問,則問題多是重復性、記憶性等較為簡單的內容,學生翻書查閱就能得出答案,或者不需經(jīng)過太多思考就能回答,這樣的問題不能較好刺激學生思維。另一方面,是問題設計的過深、過難,對學生的理解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要求過高,即使班里的“尖子生”經(jīng)過啟發(fā)也難以回答,“待優(yōu)生”更是望塵莫及,造成提問冷場的尷尬氣氛,這樣的問題設計也是毫無意義的。例如一位教師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導課環(huán)節(jié),提問學生“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懸。”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學生冷場,教師嘗試降低問題難度,轉問這兩句詩是贊美誰的,學生依然無人應答。教師一臉無奈,說這是贊美魯迅先生的詩句,請大家記在筆記本上。[5]從案例可以看出,教師預設問題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超出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造成提問尷尬冷場,達不到有效導課的效果。如果想引出魯迅,完全可以用學生更為熟識的其他詩句來替代。
(三)理答隨意性較大
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所回答問題給出的評價和反饋,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同時也是一種評價行為。提問是表明學生被關注的形式之一,學生在被提問之后,對自己的答案和表現(xiàn)會有一個期待心理,教師要試著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澄清、修正或者擴充,教師的評價和反饋會對學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低效的理答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理答形式單調機械,教師的回應過于簡單,未做針對性評價,對學生回答的對錯無明確回應,代之以模糊單調的“嗯……”“很好”,或學生直接被“請坐”,導致學生處于迷茫狀態(tài),對自己回答的正確與否無法真正清楚把握。我們來看這樣一個課例:endprint
在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上,計算20×10+10,老師問同學們這道算式有幾種解答方法,請同學們計算。學生1回答:20×10+10=200+10=210,老師評價:“你做的不錯!很對!”生2:20×10+10=10×(20+1)=10×21=210,老師評價:“ 你很聰明!方法精煉!”生3:2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0+100+10=210,老師評價:“你真是太棒了!你的解法有創(chuàng)新!”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單調機械,并未說明學生的創(chuàng)新點在哪里,為什么棒,為什么聰明。只有更加細致化,才能使學生不對泛化的評價麻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
第二種是問題答案以教師的提前設定為中心,所有與教師預設答案不符的回答都被判定為錯誤,教師顯示出權威性和冷漠性。顯然,這種理答會打壓學生思維的活躍性,無法進行生成性教學。
第三種是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卡殼”現(xiàn)象時,教師未給予足夠的耐心等候學生理清思路,學生沒有機會再進行深入思考回答,這無疑顯示出教師的獨斷性,無法進行生成性教學,打壓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三、有效性提問的實施策略
(一)啟發(fā)性:發(fā)展學生思維與啟迪智慧的應有追求
在課堂提問中,如果教師為了課堂表面的“熱鬧互動”而提問,問題的答案唯一,或者學生不經(jīng)思考就可回答,則這樣的問題不能稱為有效提問。問題的設計應該以發(fā)展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為出發(fā)點。例如在老師講授《膽小鬼》的課例中,當詢問偷錢事件對父母有什么影響時,一個學生回答:“父母從此開始給我們零花錢了?!睂τ谶@個回答,很多教師的評價可能僅限于“很好”,但這位老師是繼續(xù)追問:“他說出了一個層面的原因,給零花錢只是一個顯性的影響。還有沒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影響呢?”有了這樣的引導,另一個學生思考一番后回答:“父母不僅給我們零花錢,而且也注意保護我們的自尊心了?!贝藭r老師歸納到:“他從父母給零花錢,看到父母這樣做的隱形的作用——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能這樣由表及里地思考,真好!”在此案例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針對性的理答,脫離浮華籠統(tǒng),不單純評判對錯,回歸具體評價,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梳理和歸納,層層引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探究欲,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公平性:保障教學公平合理配置課堂資源的內在要求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發(fā)展上從未停止探索的一個問題,提倡教育公平,從微觀層面來說,也體現(xiàn)在提問機會的公平上,教師進行提問時要具有公平意識,合理分配提問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于某種特殊情感或偏好,在教學提問中有所偏倚,“尖子生”和“學優(yōu)生”容易壟斷課堂。例如在對一節(jié)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觀察上,40分鐘的時間里,教師一共提問48次,全班30位學生,其中一位坐在第一排的男生整節(jié)課被提問5次,提問機會遠遠大于班上其他同學。這樣的提問固然高效,但有失公平,教師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應具有公平意識。
公平不等于每個學生的提問機會平等一致,根據(jù)不同的提問類型,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保證公平。提問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為了教”的提問和“為了學”的提問,“為了教”的提問大多設置在導入新課的環(huán)節(jié),此時教師的提問可針對班里的“尖子生”“學優(yōu)生”,以便順利地導入新課,提高導入的效率。而在知識講解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提問則要注意全面性,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這種“為了學“的提問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種類:一種是復習舊知識的提問,這類問題可以提問中等程度的學生;另外一種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提問,可以多給程度較差的學生機會,這樣教師才能更好的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此時如果提問程度較高的學生,則不具有代表性。
(三)靈活性:處理問題預設與現(xiàn)場生成的應有之義
如果說“提問是教學的生命”,那么,設計有效的問題則相當于扼住了有效提問的咽喉,問題設計是否科學有效,關系到提問的有效性及課堂效率。課堂是預設與現(xiàn)場生成相結合的動態(tài)過程,其中,預設包括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抓住關鍵處設問,緊緊圍繞教學任務和目標預設問題,盡力確保每一個問題都是必需的、有效的,并且問題的表述要簡潔、清晰,避免模棱兩可。利用問題來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與啟發(fā)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二,問題的設計注重層次性,要有一定的坡度。根據(jù)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問題設計時,可以利用階梯式提問,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問題設計層層遞進,有合理的問題結構,適當提出一些延伸性的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問題,一方面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思維的樂趣,成就動機得以刺激和滿足。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和認識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明白何種程度的問題能更好啟發(fā)學生思維。第三,問題數(shù)量講求少而精,要避免重復性的無效提問。課堂提問重在促進學生思維,如果過于注重檢測知識點的掌握,勢必會占用過多時間,提問達到目的之后要及時轉向下一個問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效的提問上是不可取的,“滿堂問”看似營造了熱鬧活躍的課堂氣氛,但學生真正習得了多少知識和技能,思維能否真正得到良好啟發(fā)等等,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
提問雖然要有預設,但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無法完全按照預設的流程進行。面對課堂情境的變化和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依據(jù)問題情境靈活進行生成性教學,在追求有效提問、高效課堂的發(fā)展過程中,教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也將發(fā)展卓越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例如:在錢夢龍執(zhí)教《死海不死》時,提問一位學生文章是什么文體,學生回答“知識小品”,錢老師進一步追問什么是知識小品,學生回答說不知道,錢老師并沒有放棄,繼續(xù)追問知識小品的特點,該生依舊是不知道,并說是瞎蒙的,課堂陷入僵局。于是錢老師調整追問的角度,降低問題的難度,給該生提供比較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小品的特點,該生終于在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說出答案。在案例中,針對學生一直說不知道,并說是瞎蒙的這一生成性的狀況,錢老師及時調整提問方式,靈活設問,終于啟發(fā)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學生在這一提問過程中,思維也得到鍛煉。
如何進行有效提問的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以上三種策略,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出發(fā),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策略才有助于構建有效的提問。另外,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無定法”,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需要不斷地探索,靈活處理教學的預設與現(xiàn)場生成,做到因材施教,生成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教學策略,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智慧,這樣才能更有助于在課堂提問中做到游刃有余,使提問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345.
[2]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65,66.
[3]洪松舟.有效課堂提問評價標準的應用研究——兼談語文教學如何有效提問[J].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與教學,2011,(1):33~34.
[4]魏宏聚,楊潤勇.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研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14.
[5]韓素靜.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9.endprint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