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由于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化社會,所以這就必然會引起整個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組與再造。我們必須通過信息技術的導入來構建教育的新生態(tài),從而再造我們的教育與社會形態(tài)的新平衡。這不論是從學生的培養(yǎng)、教師的培養(yǎng)、教學的模式、學習的模式、考試的評價還是考試的方式等方面來說都面臨著巨大的任務和挑戰(zhàn)。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教育生態(tài) 新教育觀
“互聯網+”最初是一種信息技術手段,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與各行各業(yè)的結合絕對不是簡單的機械組合,而是對各行各業(yè)的重組與再造,所以有關專家一直呼吁:“”互聯網+”不僅僅是物理變化,而是化學變化?!痹凇盎ヂ摼W+”的時代,一所學校、一個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tǒng)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結果。[1] 在“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我們教師應該重新審視當今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樹立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新教育觀。
一、“互聯網+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最早被人們當作是一種技術手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簡單的理解為PPT的運用。從實踐層面上看,隨著“互聯網+”與各行各業(yè)的不斷融合,例如:支付寶、微信、淘寶、京東、滴滴出行和摩拜單車等的出現,人們發(fā)現它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盎ヂ摼W+”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法運算,而是與各行各業(yè)的深入融合甚至是對一些傳統(tǒng)行業(yè)顛覆性的改造和重組。從理論層面上看,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意味著“互聯網+”開始被提高到了國家戰(zhàn)略層面??偠灾盎ヂ摼W+”的發(fā)展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已經成為一種政策制度甚至是一種理念。
教育實踐就像“一列‘自帶軌道的火車,不斷地按照自己的方向而非編制好的列車運行圖駛向下一個站點”。[2]“互聯網+教育”給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帶來了變革,從而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新的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孕育而生,例如:慕課、微課、移動手機、Ipad課堂和直播等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不斷涌現。
“互聯網+教育”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它并且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學生在這樣的理念下學習更具有主動性,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更具有多樣性?;ヂ摼W和傳統(tǒng)教學的線上和線下配合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
尤其是慕課和直播,慕課匯聚了國內外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學生可以自主的選擇世界名校的課程來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可以跨越時空和地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課程。直播教學是“互聯網+教育”的再次創(chuàng)新,教師和學生利用可移動的手機、Ipad或電腦與教師進行及時地面對面地互動和交流,教師通過視頻的方式講解知識、學生通過字幕的形式提出問題和意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傳統(tǒng)的學校學習與在線學習相比,“直播+教育”的學習形式更具開放性、靈活性、選擇性和交互性,其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實現了在線教學的即時互動,降低了學習交流的成本,能有效實現網絡時代學習中關聯主義與新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相互融合。[3]
二、“互聯網+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與啟迪
信息社會需要培養(yǎng)的人才不僅僅需要有基礎知識,而且更需要有核心的價值觀。21世紀要求能力先于知識,這就是現在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學生不僅僅需要生存的能力,更需要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中所提及的信息素養(yǎng)。目前所有的教育支撐體系是不能支撐起這樣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現在的教育支撐體系仍然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和以考試為中心,這種工業(yè)時代的教育生態(tài)是無法支撐起當今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那么就必須對其進行改造重組,建立起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評價為中心的新的教育支撐體系。
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個改變,這個改變的本質就是重組與再造,所以信息化的本質和關鍵在于化,而化的本質就是改變教育的結構,這也是信息化的目的。化不是簡單的信息技術的應用,這只是淺層次和片面的理解,它的核心是重組與再造,包括組織的重組、流程的再造、文化的再造,實際核心是利益的再造。從一個社會過渡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個教育形態(tài)過渡到另一個教育形態(tài)的時候,那么自然就會有利益的沖突,而利益的改造需要很長的過程。那么這個改變的過程有兩個階段,一個是量化的階段,一個是質變的階段。量化的階段可能是簡單的應用,信息技術與工業(yè)社會的傳統(tǒng)教育體系進行相互配合疊加,這是站在應用次數和范圍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第二階段才是化,真正的信息化是質的改變,是化學變化的過程。第二個階段能促進整個教育形態(tài)、教育體制和管理模式的變化,這些才是關鍵。當然,教育信息化正在改變著教育生態(tài)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更有不變,所以應當把握好變與不變。教育信息化可以改變考試的方式、學習的模式和考試的評價方式等,但是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沒變,依然是立德樹人。教育的功能不變,依然是教書育人。教師不變,但是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在新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弱化了。
三、“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育生態(tài)的變革
教育生態(tài)是由很多元素構成的,而這些元素組成了一個系統(tǒng)。目前的任務是對這個系統(tǒng)進行改變,僅僅改變一個元素是行不通的,必須要進行系統(tǒng)的轉化和系統(tǒng)的變革。這就包括我們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和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評價、教師能力、教學管理等。這里主要了解以下幾個維度的變革:
1.教學環(huán)境的重構,
互聯網在原來物理空間的基礎上給人類再造了一個新的空間,即虛擬空間。也就是在學習空間和教學空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空間,從而構成了由三個空間組成的新的教學環(huán)境。構造的新空間使得在工業(yè)社會無法解決的一些教育問題,如:教育的均衡問題、教育的創(chuàng)新問題、教育的質量問題和終身教育問題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以解決的方法。例如:通過慕課、微課、網絡課程和直播等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就可以解決以上問題。endprint
工業(yè)社會教育的規(guī)?;蛡€性化始終是一個矛盾。但是,由于這兩個空間的存在: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使我們實現了規(guī)?;械膫€性化教育。所以,以后面臨著三維空間的新教學環(huán)境,包括:物理空間、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其中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被認為是虛擬空間。除了這些空間以外更重要的是數據,因為教育需要啟迪每一個孩子的智慧,所以我們就需要實現規(guī)?;械膫€性化。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感知每一個孩子的狀態(tài)和行為,這就需要建立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聯系。新的教學活動場景要建立互聯網來收集數據:在資源空間中通過在教學過程不同階段的各種評價來收集數據;在社交空間中通過分析同學的喜好和興趣來收集數據,然后根據這些數據才能感知每位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的進行因材施教、才能實現規(guī)?;械膫€性化,這就是教育大數據。從而實現了每位學生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每位教師有自己的教學空間,這是“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對傳統(tǒng)教育進行的改造,最終目標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境。
2.教學資源的重構
資源是教育的核心,所以傳統(tǒng)資源和新型互聯網資源的結合就形成了新的教學資源形態(tài),比如說:“慕課、微課、網絡課程、直播和電子書等?!焙芏鄬W校已經開始實施教學資源的網上共享計劃,有些中小學和大學已經把核心課程放在網上進行了資源共享,并且有的課堂已經運用了線上線下的新型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但是這種教學資源的重構需要一定政策和機制的保障,例如人們經常提到的慕課就是依靠機制聯系起來的一種教學資源共享模式,它需要政府的投入,還需要有學校、有企業(yè)、有投資商和基金來構成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如果有政策和機制作為保障,那么教學資源的重構會更好的持續(xù)下去。
3.教與學的重構
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必然會導致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變也必然會引起教學方法的改變。所以這個時候更有利于在信息環(huán)境下來積極看待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如:研討式教學、在線學習、離線學習和混合式學習等,這樣就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些所有的形式就是要構建從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中心的學習形態(tài)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形態(tài),這是最終的目的,所以要在線上和線下相互配合的學習方法的平臺下來支持合作的學習、個性化的學習、智能化的管理以及過程的評價。還有一種學習方式就是進行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流程再造以及混合式學習,如:翻轉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4.教學評價的重構和教師角色的轉化
在新的智能教育環(huán)境下,改變了以結果評價為唯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模式,逐漸地使得過程評價成為可能。在“互聯網+教育”理念下,人們可以開展依靠大數據對線上課程進行過程評價。從數據上來看,我們可以通過技術觀察到每一個堂課和每一個課程學生的學習表現,所有的這些都為過程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可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從教師的長期專業(yè)發(fā)展角度看,每一位教師的能力是需要提高的,而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因為每一位教師都有慣性,他們適應了工業(yè)化社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現在突然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那么教師就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適應這個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重要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導學者和課程的開發(fā)者,教師本身也是研究者和創(chuàng)新者。對于教師來說,最大的科研就是教學和教育。
5.教育管理的重構
好學校僅僅只有教和學是不夠的,還要有一流的管理作為保障體系。所以當今的教育管理面對的問題是怎樣構造信息化時代所需要的教育,這就是我們智力體系和智力能力的現代化。傳統(tǒng)工業(yè)體系下的管理是以層級化、垂直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后,你就會發(fā)現現在每天遇到的問題已經不是以垂直的方式呈現的而更多的是以橫向的方式呈現的,而且都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方式出現。那么構造新的教育管理體系迫在眉捷,而這樣的教育管理體系的特點是:以服務為導向的管理體系;教育管理要直接面對學生和教師;以服務為流程進行再造,讓數據去說話和服務。
未來的教育就是空間深度融合的教育,就是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新教育。通過“互聯網+教育”可以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全納教育、公平教育、高質量教育和終身教育等問題,實現人的全面的、個性的和自由的發(fā)展,這是教育的目的。所以通過信息化來再造新生態(tài),我們就是要構建更加開放的教育、更加以人為本的教育、更加均衡的教育,只有信息技術可以撐起這片藍天。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它的目的就是要構建他律的教、個性化的學、智能化的服務、精細化的管和量化的教育科研,從而來構建新的教育生態(tài)。
參考文獻
[1]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N].中國教育報,2015-5-4.
[2]石中英.論教育實踐的邏輯[J].教育研究,2006(1).
[3]王竹立.關聯主義與新建構主義:從連通到創(chuàng)新[J].遠程教育雜志,2011(5):34-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