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媛
摘 要:初中教育常常走入重智輕德的誤區(qū),部分教師受家長、社會對教育評價的左右,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驅使下急功近利,將學科素養(yǎng)、學科成效提升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淡化甚至丟棄了學科的德育效能。筆者認為,彰顯語文課的德育效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從形象入手,激活學生的道德感悟;從情理入手,激活學生的道德認知;從文體特征入手,激活學生的道德認同。
關鍵詞:初中語文 群育 德育效能
一、從形象入手,激活學生的道德感悟
教學的過程是施教者通過選定課本的特定事物或人物經(jīng)歷,引導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升華為理性的思考,并逐步形成學生對事物、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以及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與方式,這是學生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道德感悟,需要施教者緊扣課文,誘導學生產(chǎn)生感悟。初中語文課本就像一個活生生的小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山川蟲魚,更有眾多在其中翩然而舞的性情各異的人物,他們通過一件件小事,展示喜怒哀樂,由之顯現(xiàn)獨特的道德情懷,潛隱或彰顯作者的思想。例如孫犁的《蘆花蕩》,作者塑造了一個滿腔熱情、愛憎分明、智勇雙全的抗日英雄形象,作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中國老人尚且如此,那活躍在蘆花蕩的青壯年呢?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是不可戰(zhàn)勝的!楊絳的《老王》,作者截取了幾個生活片段,突出描寫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生計窘迫,然而在凄涼艱難中,依然重情講義,堅守淳樸的道德底線,老王日子的“苦”與性格的“善”形成鮮明的反差,讓讀者反思:人們應該怎樣關心不幸者,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人格平等、社會公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完整而鮮明的作品形象,深掘人物性格形成的發(fā)展軌跡,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點”的感知去生成對社會人生“面”的感悟,形成正確而理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從情理入手,激活學生的道德認知
舞蹈的成敗在于舞者情感投入的深淺,舞者情感投入越深,自然會通過神態(tài)和肢體宣泄而出,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語文課的優(yōu)劣也在于教師自身情感的投入與對學生情感的把握。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應善于發(fā)掘,快速引導學生漸入佳境,伴文而歌,隨文而舞,順文而思,讓學生在濃郁的情景中學習課文、賞析美文。單純的說教勢必使學生昏昏然,味同嚼蠟,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學生,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從而使德育更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如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難點在于初中生“少年不知愁滋味”,教師要恰當設置情境,將學生迅速帶入離愁別緒的氛圍中,把握作者將人生四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的“鄉(xiāng)愁”,通過四個具體可感的對應物像(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現(xiàn)親人分離之苦、游子思鄉(xiāng)之悲的精巧構思。個人的鄉(xiāng)愁上升為家國的鄉(xiāng)愁,教師在導“愁”中,更重要的是要將學生導入到理性觀念的確定:民族和諧、國家統(tǒng)一是人民幸福的首要前提,是華夏兒女的迫切愿望。又如教學酈道元的《三峽》,可讓學生思考:三峽的景可圈可點處太多,何處落筆?怎樣描述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同?作者巧妙地選取最具特色的兩處:山與水,“山”突出其氣勢磅礴的雄奇,“水”顯現(xiàn)其季節(jié)各具特色的靈動。險拔的峰,洶涌的流,清碧的水,飛懸的瀑,哀轉的鳴,悲涼的歌,構建了一幅奔放、清幽與凄婉的三峽美景圖。作者時處的社會、恰逢的機遇、適時的心境,交織在一起,通過景顯示出來。這便是景物意蘊,教師可適時點撥。山水的生機在哪里?自然的生氣在哪里?在社會的政通人和!由此可見:語文課中的德育不能僅停留在感情的激發(fā),還必須深入事物的本質,使學生在感性的認知中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認知。這就需要教師把情和理結合起來,不僅動之以情,更要曉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眾,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又加深其道德認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信念和高遠的理想。
三、從文體特征入手,激活學生的道德認同
道德認同是生活與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們對社會所形成的道德觀念和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從理性和情感上予以認可并內化的過程。現(xiàn)今,由于價值觀的多元、利益矛盾的逐步尖銳,以及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需求的差異,導致社會道德的分歧越來越大。道德認同成為當今社會最突出的倫理問題,并深刻地影響到人的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社會道德基礎的確立和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換言之,社會經(jīng)濟前行了,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卻未能同步。構建良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和諧社會秩序,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作為語文教師,更應在其中充當難以替代的排頭兵,把實現(xiàn)社會、師生的道德認同當作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充分發(fā)掘課文中作者所傳導的健康的道德理念、道德價值和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從理性上予以認同,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語文課文中所選取的文章,都是編者經(jīng)過長期摸索驗證,從古今中外浩瀚的文選中選取的符合當今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和倫理價值的精髓。語文教師要善于從不同問題顯示的差異性中,引導學生摸清規(guī)律,有的放矢。
歷代的文人墨客,無一例外通過文章傳遞自己的思想,宣泄自身的情感,有時是顯性的,有時是隱匿的,反映在不同的文體中,各具特色而又富有規(guī)律。教師要教會學生從特性中摸清規(guī)律,探尋其方法和途徑。這是構建道德認同的關鍵點。
以詩歌為例。詩人用詩化的語言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表露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態(tài)度,顯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傾向?!对姟ご笮颉分姓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庇纱丝梢姡姼枋窃娙饲楦械恼鎸嵲佻F(xiàn)。而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不同之處在于,詩人所要表達的觀點和展示的情感,通常不是顯性的,需要讀者反復誦讀,仔細揣摩,找準其中的關鍵點。
1.注釋。詩歌中的注釋,為便于讀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作品,通常會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詩人所處的境遇和詩人寫詩時的心境等。這些都與詩歌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感情相聯(lián)系。例如:杜甫的著名敘事詩《石壕吏》,詩人明寫老婦,暗諷差吏,明頌老婦為國勇?lián)嚯y,表明作者支持朝廷平定叛亂,希望山河一統(tǒng)的情懷;暗鞭撻差吏征兵時的兇橫殘暴,流露出詩人對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的切膚之痛,而這些信息都能從注釋中或多或少找到印證。
2.關鍵性語言。詩歌的主旨常常直白或間接地顯露在關鍵性語言中。有時出現(xiàn)在詩的標題,例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余光中《鄉(xiāng)愁》,詩歌寫什么,看標題便知;有時出現(xiàn)在詩的終結句,例如杜甫的《望岳》,終結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鮮明地顯露出詩人年輕時的遠大抱負和勇登人生頂峰的豪情。也有時會出現(xiàn)在詩歌行間的關鍵性詞句(又稱詩眼)中,例如杜甫的《春望》,作者要表達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憂戚,在詩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時”“恨別”這兩個詞語中充分彰顯。
需要注意的是,構建道德認同,并非要求學生對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全盤吸納,由于受時代、社會,特別是作者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作品中精華與糟粕共存,激進與陳腐共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辨別,正確取舍,幫助學生形成符合當今潮流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德育,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學生。
參考文獻:
[1]覃道炳.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德育效能[J].懷化學院學報, 991,(5):86-87.
[2]李金剛.自主建構:學科德育的必由之路——也談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中小學德育, 2005(12):23-24.
(作者單位:江西省石城縣巖嶺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