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釵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同時也是一種漢語文化教學。本文從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yǎng)模式入手,以訪談法對各個高校的漢教碩進行調(diào)研,分析調(diào)研中出現(xiàn)的矛盾,以此討論對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227-01
一、調(diào)研成果
本次調(diào)研,主要通過訪談法,針對北京及地方的15所高校,訪談了50余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收集在校漢教碩對課程設置與培養(yǎng)模式的意見和建議,對這些一手材料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總結他們對本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看法。
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被試認為文化類課程在所有課程中的占比不足,希望增加文化、文學類課程。然而事實上,通過對這15所高校的課程設置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文化和才藝課程占據(jù)了所有開課課程的24%,僅次于語言本體(25%)和語言習得(25%)類課程,是整個課程模塊中的一大部分;有10所高校開設了中華文化與傳播課程,7所高校開設了中華文化才藝課程,在數(shù)量上也遠超教育類和心理類課程,應該屬于優(yōu)勢類課程。
二、結果分析
當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yǎng)模式中文化類課程的形式相對單一,主要分為知識類與技能類兩種課程,知識類包括中華文化與傳播、國別與地域文化等課程,技能類以中華文化才藝為代表,學習書法、國畫、太極等文化技能。被試提出:“我們要完成文化教學只需要學習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就足夠了嗎”,有教學實踐的被試也認為,當前的文化課程并沒有給他們的教學提供直接的方法指導與能力提升。
吳仁甫、徐子亮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對外漢語教學首先是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只是語言教學的一種背景,而不是主體?!崩钊?011)同樣將文化教學的地位擺在第二位,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堅持漢語教學的優(yōu)先策略和主體地位。此后,越來越多的教學者和研究者也把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如此界定——即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根本性質(zhì)不同,語言教學在兩者中居首位。
這一觀點確認了對外漢語教學應包含文化因素的教學,也強調(diào)了漢語的語言“基礎教育”性質(zhì),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將兩者割裂,在肯定“應該有”文化教學的同時,并沒有提出文化教學應該“如何有”。
因此,長久以來,文化教學的實踐都很薄弱。體現(xiàn)在給留學生的課程設置上,就是以語言技能課為主干核心,文化內(nèi)容作為零星的點綴掩沒在語言訓練當中;或者是將語言和文化“一分為二”,語言內(nèi)容優(yōu)先安排,文化內(nèi)容作為附屬課程單列,呈現(xiàn)出階段化、專題化特點。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老師的文化課程設置也就傾向于通識化、知識化,在實踐中,這種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一分為二的方式不能滿足教學交際需求,也就產(chǎn)生了調(diào)查中出現(xiàn)的矛盾。
因此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語言和文化教學的引導者,一方面要根據(jù)語言教學目的,幫助學習者掌握目的語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要把語言作為文化的傳播工具,成為文化的介入者。這一過程不能通過簡單的語言操練和文化專題課分頭實現(xiàn),而必須在二者的融合中推進。
三、教學啟示
那么文化如何與語言教學融合?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探討,首先是文化學角度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李紅印在《學科屬性再認識與漢語國際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一文中提出——“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具有這樣幾個突出的特質(zhì)和屬性,概括起來就是:人本性、經(jīng)驗性、傳習性、分享性和敘事性”,并進一步論述“敘事性的本質(zhì)是故事性、文學性,乃至修辭性”,這一看法超脫原有的學術爭論的局限,從文化學的角度指出了其在教學表達和教學范式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在實踐中重視文化的實用性,把文化課與教學方法、教學趣味相結合,促進教學者潛移默化的進步。 “文化導入”、“文化揭示”、“文化融入”、“文化語言有機化合”將成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關鍵。
另一方面,要在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內(nèi)容。從這個角度來看,僅教師自身具有相關的文化知識和素養(yǎng),并不能保證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得到實現(xiàn)。教師的文化知識停留于靜態(tài)層面,還需在此基礎上使文化動態(tài)地進入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文化意識,甚至形成積極的文化行為,創(chuàng)新文化的理念。因此,教師還需要將文化的知識、理念運用到語言教學中去的能力,這樣才能影響教學的內(nèi)涵和品質(zhì)。
文化語言學的興起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在課程設置中,使學生了解語言與人性、語言與認知、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歷史、語言與藝術、語言與思維方式諸方面的關系,有利于學生拓寬語言的文化視野,了解語言的文化功能,領悟漢語的文化精神,學會從語言現(xiàn)象解讀社會、歷史與文化。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張慧芳,陳海燕.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nèi)容和語言文化因素[J].社會科學家,200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