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進+許蓮青
摘 要: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也是傳統(tǒng)道德的載體。在小學德育中開展國學經典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國學經典。它在小學這一特殊環(huán)境需要新的、更準確的定義。其次要將國學經典與小學德育有效融合,充分體現國學經典在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再次要跳出傳統(tǒng)國學教育和傳統(tǒng)德育的窠臼,充分考慮接受者的特殊性,立足兒童本身,從生命價值的高度構建國學經典在小學德育中的新框架。
關鍵詞: 國學經典 小學德育 價值功能 實現路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精神根系所在,它以一定的經典為載體,對于形成民族德行、高尚人格具有指導作用。國學經典堪稱文化的理論結晶,為繼承民族德行的必要途徑。文化傳承自是應當從小抓起。然而,小學生生理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客體相對做出調整。具體而言,國學經典浩如煙海,我們怎樣選擇范本、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都有待探討。從概念界定看,針對“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國學經典”值得并且必須擁有更恰當的定義;從實施過程看,我們要厘清國學經典在小學德育這一特殊環(huán)境應該具有的基本特性,為施教提供理論指導;從價值功能看,從培養(yǎng)個體人格到激發(fā)“兼濟天下”的社會理想,從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到中華民族信仰的構建,國學教育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價值取向看,我們更應當將國學看作喚醒民族意識的手段、培養(yǎng)獨立人格的途徑,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灌輸給小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在方法和尺度上做出抉擇。
一、小學德育語境下國學經典的內涵與特征
“國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眹鴮W指國家設立的學校機構,實際上在我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內,國學都是指教育機構,如《唐會要》中提到“貞觀五年之后,太宗數幸國學、太學,遂增筑學舍一千二百間”。從現代國學的概念提出之緣由看,在西學東漸的文化轉型期,面對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許多學者轉而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救亡圖存的文化依據。許之衡在《讀〈國粹學報〉感言》中說:“夫國學即國魂所存,保全國學,誠為最重要之事。”順應這種思潮,“國學”的概念闡釋也出現分野。著名古文字學家顧實認為我國學術主要分為:小學類、經學類、史學類、諸子類、佛典類、詩文類,“此六類者,統(tǒng)名曰國學”[1]。在他看來,國學主要指包括佛典在內的我國的傳統(tǒng)學術。范皕誨在《青年國學的需要》中提出:“國學是什么?便是東方全部文化的代表?!盵2]這與季羨林提出的“大國學觀”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也有學者并不認同“國學”這一概念,如錢穆在《國學概論》中提出“學術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3]。從現代國學概念的發(fā)展歷程看,現代“國學”最早是以“國粹”的面目出現的,然而“國粹兩個字,似乎有點夸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選擇精粹部分拋棄其他部分的意思”[4],因此改名為“國故”,可是“國故”只能代表研究的對象,而不能“代表研究這種對象的學問”,因此,后人又將其更正為“國故學”,然后逐漸演變?yōu)椤皣鴮W”一詞。因此,嚴格說來“國學”并無統(tǒng)一的定義,但無可辯駁的是“國學”的主干和核心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
“經典”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詞語。朱振武認為:“常念為經,常數為典,是為經典?!辈⒉皇撬兄鞫伎梢苑Q為經典,經典應該是具有永恒性、典范性、超越性和權威性的著作。劉勰定義為:“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盵5]在他看來,經典就是指永恒絕對的道理、不易更改的偉大的教導。因此,經典首先就應該能夠經得住時空的洗禮,是經過歷史的考驗、經過無數先輩的篩選的東西,“經典具有豐富、深厚的文化意蘊,是超越時空的文化存在,是歷史的積淀和結晶,是一種精美的文化構成”[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我們挑選那些經典著作,也是浩如煙海。要對“國學經典”這一概念做出契合“小學德育”之語境的具體界定,我們必須考慮受眾的特殊性。對于小學生來說,國學經典教育更像一顆文化的種子,它是對學生進行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之啟蒙。國學經典教育是讓學生的心靈與先賢智慧碰撞的過程,是一個觸摸智慧、啟迪人生、培養(yǎng)人格的過程。鑒于此,我們必須對國學經典進行認真梳理和篩選,在國學經典教育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注意文本的典范性,任何應用于兒童教育的材料,其思想都應當是正面的、積極的,能夠為學生提供榜樣示范。其次篩選的文本要具有適應性,充分考慮到客體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挑選適應小學生認知水平并且能夠引起其閱讀興趣的作品。最后,要保證整個教育過程教學內容的可控性。不可否認,國學所蘊含的思想在我們民族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我們提倡國學教育的原因之一。但從國學本身的發(fā)展來看,國學曾經經歷過漫長的蕭條期,我們國家的國學教育既是斷層的,又未形成系統(tǒng)的模式和完整的學科制度,在具體執(zhí)行當中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因此,當我們把國學經典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部分面向學生實施的時候,其內在尺度必須保證在可控范圍之內。除此之外,對國學經典的解讀也要保持合適的尺度,國學經典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要杜絕那些隨意地、不加考證的闡釋,采用一種歷史的、現代的、辯證的觀點解讀國學,既不能因循守舊,又不能全面顛覆,要通俗而非媚俗,要理解而非曲解,要平等地、歷史地對待國學,積極地尋求與傳統(tǒng)的對話,為傳統(tǒng)思想注入現代活力[7]。
因此,在小學德育這一特定的語境中,國學經典應該是指那些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適合對小學生進行道德啟蒙的典范性、永恒性和引導性的經典作品,如《論語》、《中庸》和《孟子》中的部分內容,以及《弟子規(guī)》、《千字文》、《幼學瓊林》等。
二、理性認識國學經典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
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它沉淀于歷史的長河,而又升華于現代社會,既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紐帶,又是開創(chuàng)未來的階梯,它固然是指依存于經典之內的知識及其體系,更是蘊含著為人處世、治國齊家道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8]。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endprint
然而,自近代以來,國學的地位不斷下降,國學的價值遭到否定和質疑,“在一段時間里,國學幾乎成為落后、愚昧的代名詞,必須由它來為中國近代以來的衰落與災難承擔總責任”[9]。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動蕩,以及緊接著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西方思想的全面沖擊,不僅造成了國學傳承上的斷層,而且是我國當前道德信仰缺失、功利主義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要對國學教育進行重建和重振,發(fā)揮其在小學道德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首要任務是明確其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
首先,我們把國學經典引入“小學德育”這一個特殊的語境當中,既是從微觀的角度對“國學經典”概念的闡釋,又是為了實現“國學經典”在小學德育中的精準定位,其意義不僅是對“國學經典”概念的豐富與延伸,更是在小學德育中進行經典傳承的基礎。同時,這有利于更好地應對我國小學道德教育存在的種種不足:在內容的選擇上,過于側重宏觀道德教育,缺乏人文關懷,遠離實際生活;在德育的價值取向上,思想、政治傾向的“大德”壓制個人品德的“小德”,忽視個體品德的構建,導致“德育無德”和個人基本品德的荒漠化;在德育手段上,德育內容被強硬灌輸給學生,缺乏對現實的解讀和回應,方式簡單粗暴,缺乏雙向交流,僅僅是教師的單方面對理論的搬運和灌輸,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特質,純粹將社會統(tǒng)一的道德規(guī)范宣講給學生,這種缺乏現實性和生命力的道德教育,要將其內化為道德觀念并外化為道德行為確有重重困難。而國學經典包含的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歷史典故,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質,而且具有哲理與道德價值,將它們引入其中,可以很好地彌補當前德育的短板。我們將“國學經典”納入小學德育中討論,正是想要憑借這一載體,為德育披上一件漂亮的“馬甲”,讓德育課堂更加生動,德育實踐更精彩,不斷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其次,當前我國伴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出現一些負面思想。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我們患上了“文化貧弱癥”,這些思想在深刻影響校園里的孩子們思想的形成。對此,我們主張要建立本民族的道德信仰,但民族信仰不是建立在半空中的,它的根需要浸潤于我們骨血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人只有培養(yǎng)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吸納外來文化。英國學者湯比因曾說:“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痹谛W中提倡國學教育,正是將這一“恩惠”灑向祖國未來的花朵,借由國學特有的溫潤、含蓄的特質增強小學生國學涵養(yǎng)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培養(yǎng)其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再往遠一步來講,能夠培養(yǎng)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盡力。
最后,國學經典中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獨立人格,使之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有道德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對個人修養(yǎng)和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形成“仁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的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規(guī)范,并由此構建起了以“仁”“禮”為核心的古典道德大廈。國學經典對個體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審美人格的塑造有無可比擬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如何培養(yǎng)一個有內涵的、完整的人,一直是教育孜孜探求的目標。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促進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同時,從認識水平上說,對國學的提倡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豐富學生的文學涵養(yǎng)。再者,國學經典中,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一些散文、駢文等,都有非常優(yōu)美的意境,對于這些知識的學習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可以說,回歸國學經典教育是我們民族信仰重構的必然,也是文化自覺意識的要求。國學經典確實承載著以上所述的價值期待,但“真理越過一步即成為謬誤”,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國學經典的價值,但不能讓國學經典承載過于沉重的使命。換而言之,國學經典不是“大力神丸”,我們在大力提倡國學教育的同時,需要始終懷著一種“溫情和敬意”,防止將其極端化的思想傾向[10]。
三、國學經典在小學德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遵循“立足兒童”的思想,保證國學經典的適應性。
對兒童的發(fā)現與尊重是教育學發(fā)展的一大歷史性進步?!敖鼇聿胖纼和谏硇睦砩?,雖然和大眾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幾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須注意于‘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象的修養(yǎng)等”[11]。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時,不管是內容的選擇和設計,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都應該立足于“兒童”這一主體,尊重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能力,培養(yǎng)其對國學經典的興趣。從國學經典本身來看,我們不僅有《三字經》《弟子規(guī)》這種在韻律上簡潔凝練、富含教育思想的啟蒙著作,而且有對偶押韻、易于成誦的《唐詩三百首》《論語》等經典讀本;既有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睂ψ匀坏臒釔郏钟卸鸥Α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中透露出的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既有“親師友,習禮儀”的倫理規(guī)范,又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侯巧”的慎言求實的處事教育。這些文本,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讓孩子在誦讀當中形成對“道德規(guī)范”的感性認知,在文本浸潤中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語感,避免直接強硬的道德灌輸,讓學生的傳統(tǒng)精神的道德認同,更好地實現道德內化,這也是國學經典得以傳承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二)把握闡釋和選擇的尺度,堅持經典的引導性。
文本的意義不僅在于文本本身,還存在于個體對文本的理解生成中;經典的意義不僅在于經典本身,還存在于我們對其內容的闡釋當中。我們固然不能像將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一樣對經典進行全盤否定,但更不可完全照搬照抄、墨守成規(guī)。對經典進行現代話語的解讀本身就是為了增強其生命力和適應性,延續(xù)其永恒性。這在每個時代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正如卡爾維諾所說,經典文本就如同“朝鮮蘚”,我們的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剝開它的外表,可以發(fā)現它具有很多層面的含義。但這樣的解讀應該是基于原著的并符合邏輯的?!耙貧w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發(fā)揮和臆測”,避免出現“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情況[12]。尤其是要用于教育教學的內容,更應該符合教材內容的選擇標準。思想文化內涵是我們考察教材的一個重要維度,特別要注重內容所體現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況且國學經典中本身不乏一些消極落后的思想,如“命之修短有數,人之富貴在天”的宿命論,“三從,從父從夫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工婦容”的三從四德觀等。我們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要保留傳統(tǒng)的積極的思想,又要剔除不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的部分,使傳統(tǒng)經典真正成為我們心靈成長的樂土,成為我們道德養(yǎng)成的源泉。endprint
(三)遵循生命形態(tài)德育觀,樹立經典教育的生命性。
德育應該以生命為基礎,以呵護生命為職責,以完善生命為追求。這既是生命形態(tài)德育觀的理念,又應當是把國學經典引入小學德育應當遵守的原則。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我們更應該把它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列寧在批判舊時學校的缺點時,用了八個字:“呆讀死記,強迫紀律?!逼鋵嵅还馐桥f時學校,包括當前我國的國學教育,尤其是小學的國學教育都是以誦讀和背記為主。有些學者認為,兒童閱讀經典就好像是牛吃草,有一種“反芻”作用,在童年腦力健全、思想純潔時注入這些知識,雖然當時兒童未必理解,但在人生行為的和人事的經歷體驗上,自然會產生新的用處。當然,孩童時期的人記憶力是比較強的,適當背誦一些篇章,他們可能永生難忘。然而,如果單純把誦讀作為學習的唯一手段,那么無疑既是教育理念的倒退,又是對兒童生命的不尊重?!皟和x經運動以‘填鴨、‘填牛之強制灌輸方法,讓兒童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古代‘經典,企望以此使兒童獲取‘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勞永逸之學問,這公然背離了兒童教育的近現代觀念,是走歷史的回頭路”[13]。我們在傳授國學經典的同時應當考慮接受者的個體特質,做到“知悟行”,“知”就是了解國學知識,包括背誦國學文本和理解文本含義;“悟”,主要是指對經典的領悟,體會經典中蘊含的要義,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它是“行”的基礎,也是德育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行”,是做到“知”“悟”的結果,是內化觀念的外在表現,也是我們將國學經典融入小學德育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爸挥凶寚鴮W內涵和精神由意識層面的知識變?yōu)闊o意識層面的教養(yǎng),進而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國學教育才能意味著真正成功”[14]。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堅持緊緊圍繞接受者的生命價值形態(tài),以生命為基礎,站在生命價值的高度,充分發(fā)掘國學經典對個體基本道德塑造的作用和對個體全面發(fā)展的意義。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如同一條從未枯竭和中斷的長河,它滋養(yǎng)了無數華夏子女成長成才,孕育了我們獨特的民族文化。國學經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弘揚,更是為了構建積極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國式的文化生活和人文生態(tài),最終實現人文關懷。之所以把國學經典引入小學德育語境當中,就是希望“從娃娃抓起”,通過對他們進行文化熏陶,能夠為以后階段的教育做好知識和道德的準備,實現對文化的薪火相傳。正如季羨林先生在評價“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時所說的:“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華秋實,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凸現,為這項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使安放我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2][4]桑兵,張凱,於梅舫,楊思凱,編.國學的歷史[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215,263,589.
[3]錢穆.國學概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4.
[5]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8.
[6]張愛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教育探討[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7]楊坤道.國學經典的教育價值與闡釋尺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77-79.
[8][9]紀寶成.重估國學的價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91,43.
[10]杜霞.國學經典教育的尺度與分寸[J].教育學報,2012(01):13-18.
[11]周作人.周作人論兒童文學[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122.
[12]黃濟.在中小學如何開展國學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5(02):3-16.
[13]劉曉東.“兒童讀經運動”質疑——與南懷瑾先生商榷[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63-70.
[14]李有光,張金明.對當代“國學”及其教育熱潮的學理檢視和深度追問[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162-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