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照團
【摘 要】針對一堂課例,主導者基于“教與學”的角度拋出自己的思想觀點與操作策略,常常忽略了被導者的個體差異,當我們的導課忽視了被導者本身的起點與感受,漠視了被導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專業(yè)引領的針對性也就不強。要想讓導課從“常效”走向“特效”,我們應該因材施導,讓“知心” “知會” “知道”對話不同層級的教師,實現(xiàn)由“感”到“知”再到“悟”的過程,這應該是“家常課”導引的個中真味。
【關鍵詞】導課分層 最近發(fā)展區(qū) 知心 知會 知道
導課,大家都很熟悉。在每位教師的從教生涯中,總會與“導課”發(fā)生關系,不是被別人指導過,就是指導過別人。筆者的切身體會是每堂課都有著無限的可能,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學生都會派生出“新課模式”,顯然,每個教師“被導”的過程就是一次“歷練”的過程。
這個“歷練”的過程,對每一位教師而言,是不是個個都有所觸動,有所明晰,有所醒悟,也就是個個是否都從中受益?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做了一項調查:專家或同伴幫扶導課需求狀態(tài)。結果有需要的教師并不是100%,“無所謂”與“不需要”占比23.3%,形成的原因可能很多,但至少說明“被導”并不是人人都有實質性的正向變化,不同層次的教師需求是有差異的。
筆者把調查對象按教齡分組,1~2年教齡的新教師“被導”的需求量占100%,而這種需要性隨著教齡的增長而降低。而10年教齡以上的教師顯示“需要”的只有67%,認為“不需要”和“無所謂”的分別是9%和24%。這種變化除了因教師專業(yè)水平的差異引起,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持“無所謂”和“不需要”立場的教師沒有在“被導”中受益。
在傳統(tǒng)的導課模式下,主導者基本上是以課例為載體,結合相關教學因素表述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操作策略,一種基于專業(yè)境界的導引,是在主導者的視角下展開對話的。從筆者20多年來的“導”與“被導”的經驗看,導課大致有兩種傾向:其一傾向于“教”,導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為何教”;其二傾向于“學”,導的是“學什么”“怎么學”“為何學”。學生是我們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這非常清晰,但我們往往忽視了教學的組織者——被導者的真實感受。求“生”心切的時候,主導者更多考慮的是把學習材料做到極致,既符合學段的“營養(yǎng)餐標準”,又讓學生樂于消化吸收。在意識層面上把“菜品”做得再精致,這也只是“計劃”,要付諸實踐,必定要被導者去落實。“被導者”是“原力”,是教學的內核部分?;趯W的教離不開被導者的個體關照,導課應該體現(xiàn)對“被導者”的尊重。
導課應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因材施導。教育是“育心”的工作。導課是對教師的教育,要從“心”到“行”再回到“心”,即從“自在”到“自為”再到“自由”的過程,前一個“心”是“感”,后一個“心”是“悟”,中間的“行”就是從“心”到“心”的過程。針對這點筆者又做了一個調查(如下圖),調查教師“導課后側重哪種效果”(可多選)。結果是“溫暖貼心”的指數隨著教齡的提升而下降,“啟迪思想”這一維度則相反——持續(xù)上升,“掌握方法”基本處在中間波段。調查發(fā)現(xiàn):“掌握方法”是每個階段的教師都普遍需求的,“溫暖貼心”的需求程度在剛開始教學的新手階段最為明顯,“啟迪思想”則隨著教齡和教學經驗的增長而增長。顯然不同層次的教師對導課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應當分層導課,提升導課的針對性,凸顯匹配度高的“特效”。由此,筆者更為確定了導課的三個定位:“知心” “知會” “知道”。其定位可由不同教齡的教師與之匹配,大致可分為“1~2年”(新手教師)、“3~10年”(勝任教師)、“10年以上”(成熟教師)三個層次。1~2年教齡對應“知心”,3~10年教齡對應“知會”,10年以上教齡對應“知道”。當然不囿于教齡,因教師資質稟賦的不同,教齡低、悟性高的教師亦可達到“知會”,教齡高、悟性低的教師可能仍在“知心”。這里不對教師的個體差異作贅述,接下來以常態(tài)分布為例述解教師層級導課的三個階段。
知會階段。關注3~10年教齡的教師,這個階段的教師開始有自己的經驗,開始在課堂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上追求豐富性,多彩多變,開始對“會”有了更為強烈的需求。會,就是懂得、領會、掌握,是教育教學工作有型的表現(xiàn)方式,是理性的解讀與熟練的操作。導課要由此出發(fā),一是指向“會”意,引導教師學會解讀教材,領會作者、編者、讀者、導者的意圖。臺灣著名的小學語文專家李玉貴強調“文本教材化”,也就是說明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教材,要變成教材就要每位教師會其意?!敖淌裁幢仍趺唇谈匾?,哪些要教,哪些不教,哪些可融合著教,是這一階段教師必須要形成的能力。教學取舍與整合是智慧的抉擇,只有明白“前四者”的意圖,最大限度地避免“進食”偏誤,才不會讓學生營養(yǎng)不良。二是指向得法,學會操作方法,體現(xiàn)基于學的指導,形成學習活動設計能力。學習活動設計是教學預設直接操練“核心素養(yǎng)”與“核心能力”的工事,是教學設計的內核工程。在明確學習內容的基礎上,要讓被導者明白“通過各種策略引發(fā)學生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學習活動設計不能只是局部的深化,而應該注意整體的學習支架的設計,讓每一個教學模塊的設計實現(xiàn)有意義關聯(lián),形成有機的學習模塊。
知道階段。教齡10年以上的教師不應該是琢磨教學的一招一式。大道至簡,只有簡簡單單教書,才能清清爽爽育人。這個階段應引導教師抓住本真、指向簡約,并為自己“這么教”打好充足的“為什么這么教”的專業(yè)底氣。讓這批教師“震醒”的導課策略就是重新建構,甚至推倒重來。通過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新的藍圖,而這個藍圖又是他們本來想要的又要不來的,此時對話就有了頓悟的感覺,“道”就隱含其中。同時,要讓這一層次的教師明白教學不是“上好一節(jié)課”,而是“上好一門課”,要積極引導他們尋找教學資源,用跨界思維豐富課程,攫取精要得當之處為“簡創(chuàng)課堂”所用。
現(xiàn)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1課《唯一的聽眾》為例,具體呈現(xiàn)三個層次導課的不同策略?!段ㄒ坏穆牨姟方虒W過程精要如下。
一、課前熱身(聽小提琴曲猜歌名)。
二、引出課題,質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沐浴人間真情的暖陽,撫摸一行行溫暖心靈的語言,學習《唯一的聽眾》。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
三、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找出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幾個段落,試著概括全文。
四、聚焦外貌,初識聽眾。1.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直接描寫這位老人面貌的有關語句。2.讀讀這幾句話,想想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用一個詞來概括。
五、質疑、討論、釋疑。1.用“——”畫出描寫老人語言的句子,反復讀,你有疑問嗎?2.討論:為什么老人明明沒有聾,卻說自己聾了?3.感受形象: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4.研讀老人眼神“平靜”的句子。(理解后,師生接讀:是呀,當我拉出像鋸床腿一樣的聲音時,一位極瘦——當我有了幾份信心,每天去練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當我漸漸奏出了真正的音樂,她還是用她慈祥——)
六、小練筆。老人用愛心建筑起溝通的橋梁,實現(xiàn)了“我”的夢想。這個老人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腦海里了。現(xiàn)在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語句和自己的感受,發(fā)揮想象,寫一段有關老人的外貌描寫。
七、總結提升。同學們,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師衷心希望你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多給予身邊的人一份關愛一份幫助,讓愛的旋律伴隨著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完美的人生吧!
根據課例要點記錄,對三個層次的教師實施導課策略(如下表)。
[《唯一的聽眾》導課的基本定位 第一層次(知心) 第二層次(知會) 第三層次(知道) 一、肯定與鼓勵
1.抓住單元人文主題前后呼應,重烙人文印記。
2.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語文教學規(guī)律。
3.抓住老人的語言、外貌、心理活動等關鍵語句,感受人物形象與心靈。
4.重視課堂小練筆,明白語篇操練在高段語用中的地位。
5.整體教學入情入境,特別是教師表現(xiàn)自如,教學順暢。
二、建議與導向
1.要關注字詞,基礎積累在高段不能被拋棄,可抓住反映人物心理的重點詞語認讀理解,如溜走、抱歉、嘿、沮喪、羞愧、興奮、洋溢、無法割舍、躡手躡腳等,巧用這些詞語初步梳理“我”的心理變化和概括主要內容。 一、交流與對話
1.面對寫人的小說,教師引導學生“聽其言、觀其形、悟其心”,思路清晰,也有一定的教學架構,有課堂整體的骨架意識。
2.抓住三句描寫“平靜”的語句深入品味,深切感受人物形象,語言點選擇與切入“精、準、穩(wěn)”。
二、建議與導向
1.語境要與語用結合;理解三個“平靜”的不同之后不要用“接讀”的方式重復三句話,貌似聲響回蕩,語境融洽,實質上課后的問題還得深化:為什么“我”覺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透過這一泓深深的潭水,你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想到了——讓學生回顧前文具體影像加以說明,更為飽滿。 一、思辨與重構
(在肯定的前提下重在啟發(fā)思考并進行結構性重塑)
1.課堂上師生互動自然,看似很順當,其實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是否“教”的牽制力偏強,“學”的自主性不夠?
2.如果是基于學的思考,這篇課文有沒有第二種結構?
3.如何集中火力、整合資源、活用文本?
二、建議與導向
1.重建教學結構,不要過于拘泥于文本,小步伐挺進教學不如大刀闊斧,放開架構。這篇課文其實講了一個謊言和真相的故事,說謊言的是誰?(老人)明白真相的是誰?(“我”)圍繞“謊言”與“真相”可以做些文章:
(1)理解謊言的合情合理(畫出老人謊言的句子,同桌討論合情合理之處,明白老人有禮貌、年紀大、有修養(yǎng)、關心人……) ]
3.不能滿足于句子的讀悟,要抓住字詞甚至標點符號等品味語句,體會情感,習得大意。如品味第一次“平靜”可抓住“我的臉頓時燒起來了”“一定”來反襯理解;品味第二句“平靜”可抓住“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句中的標點符號為什么不用感嘆號來體會;品味第三句“平靜”可以抓住“深深的潭水”和省略號。 2.拓展要在遷移的可能與深化上做文章。該教案小練筆寫老人外貌,前文卻沒有有關外貌描寫手法的指導與小結,如何有效遷移?前文教學可以抓住“我”的心理變化做文章,
小練筆巧借“妹妹的話”引出“老人的真實身份”,再引導學生書寫心聲:此時的“我”,內心五味雜陳,您竟然不是聾子,而是首席小提琴手,“我”一下子無法相信……寫好后,讓學生思考:寄還是不寄呢?要不要把這個秘密捅破呢!“我”的心又開始糾結起來。這種矛盾的心理又該怎么表達?教師再引導學生讀畢淑敏的《剝豆》一文,模仿書寫。如此一來,拓展不會跑題,只為深化。 (2)理解謊言背后的深刻含義。采用批注式閱讀:謊言背后是什么?請同學們默讀這些謊言,并用幾個關鍵詞在書上寫出自己的理解,如鼓勵、愛護、堅持、欣賞、智慧……
(3)理解眼神背后的深意。抓住三個“平靜”理解其不同的含義。
(4)根據板書發(fā)現(xiàn)明線與暗線交織的寫法。表面是寫謊言,背后深藏真相,明線是寫聾子,暗線是寫智者,明暗交錯讓文章暗流涌動,引人入勝。導讀后再遷移應用。
2.也可提供第二種思路:立足文體特點,把小說特點深化。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填寫思維導圖,快速提取小說信息,理清小說的脈絡,抓住“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知道如何閱讀小小說。多種路徑啟思。 ]
綜上可鑒,同樣一堂課例,面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應該有不同的點撥之處。1~2年教齡的教師,剛入門,重在“知心”,多肯定,承認他們的付出,然后夯實“基礎”,立足基礎做引導。如閱讀課需關注關鍵語句品讀領會,關注教材課后習題重點落實,可感可知,教師容易接受。3~10年教齡的教師,開始尋找自己的第一次蛻變與提升,并努力去實踐自我的專業(yè),重在“知會”,一是會意,懂大家的意思,特別是教材意圖;二是得法,知道怎么教,怎么學,特別是學習活動設計。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開始走進了第二次突圍期,不突破就會落入瓶頸,手段不是最關鍵,關鍵是如何讓自己和學生共享課堂,這就必須追求大道至簡,這個階段的指導,不拘泥于課,簡化頭緒,抓住學習核心,騰出時空,在生成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教師層次不同,對教學的認識也不同,專業(yè)的體驗也不同,我們的導課不能只有主觀形態(tài)的“課”,要客觀地為“人”負責,更要為“課與人”的主客觀存在負責。課與人(教師與學生)是二合一的,我們需要“從對立思維走向理解思維”,摒棄那種所謂的“自我本位即假如我來上……”“就課論課,不涉及人”的思維,用理解、體諒、多元、支持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人的課。新手教師需要順向適度,觸動;勝任教師需要正向引渡,頓悟;成熟教師需要逆向超度,覺醒。在教師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導課,沒有功利性,讓每個層面的被導者悅納并有所獲,這應該是“家常課”導引的個中真味。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沈毅,吳江林,等.課堂觀察二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 325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