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吉圭
【摘 要】科普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的教學卻常被忽視,容易出現(xiàn)“教師過于強勢、語文味缺失”這兩大問題?;诖?,對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提出三點思考:要基于語言,培養(yǎng)能力,突出“語文味”;要基于科學,聯(lián)系生活,體現(xiàn)“趣味性”;要基于生本,力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人文美”。
【關鍵詞】科普說明文教學 語文味 趣味性 人文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科普”定義為“科學普及”。顧名思義,科普文就是解說、介紹和普及科學的文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科普說明文占有重要的位置,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于其他文本來說,科普說明文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吸引人,沒有鮮活的形象影響人,也沒有濃郁的情感感染人,不如敘事寫人寫景的文章能上出語文味,學生一讀就懂,課堂教學中難以生成精彩。因此,關于科普說明文的教學,家常課中常被忽視,公開課上也少有人問津。
反思當前的科普說明文教學,我們?nèi)菀壮霈F(xiàn)兩大問題:一是教師過于強勢,講授過度,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二是語文味缺失,上成了單純的科普課。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借助科普說明文這一獨特而重要的閱讀教學素材,讓學生樂于探究,品味語言,習得方法,培育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
一、基于語言,培養(yǎng)能力,突出“語文味”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明確指出:“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因此,科普說明文教學的首要出發(fā)點是讓學生在閱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容,即最淺顯的要求——讀懂。學生在富有特色的表達中學習科學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理解科學語言
科普說明文最主要的價值和使命在于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學方法。因此,它的語言簡明、準確,具有實用性。我們經(jīng)常會批評小學語文課對文本的寫作意圖、條理框架、遣詞造句過多分析,只著重于文本的語言技術層面。而科普說明文卻剛好相反,它的實用性特質決定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恰恰是有條理的、理性的技術分析,包括了解觀點、提取信息、把握思路等。教學科普說明文,其實就是在鞏固學生的“基礎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歸納段篇、回環(huán)分析。只有經(jīng)歷這樣不斷輸入和輸出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學生才能形成一套對科普文本的認知流程。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電腦住宅》時,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一起探尋課文的寫作順序——空間轉換順序,再集中精力重點理解科學語言,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用了許多非常準確的關聯(lián)詞語將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從字里行間領略電腦住宅的方便、舒適、節(jié)能、安全等,從而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深刻領會“科技改變生活”的道理。
(二)提升表達能力
在科普說明文的教學中,科學知識的普及與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如同兩條并行的軌道,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們還要根據(jù)科普說明文自身的特點,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語用點,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僅增強課堂的可行性、趣味性,更是對科普說明文教學的一種補充,讓學生活用說明方法,學會表達,提升語言能力。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學《新型玻璃》(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課時的一個教學細節(jié)特別值得我們深思。在引導學生了解了文中描寫的五種新型玻璃后,于老師話鋒一轉,說不打算讓大家討論了,他要讓學生動手寫一寫。于老師板書了“自述”兩個字,問學生什么是“自述”,引導學生理解:自述就是向別人介紹自己。之后,于老師根據(jù)這篇文章介紹的五種玻璃,把全班分成五組,一組寫一種新型玻璃,要求把“自己”的特點、作用寫出來,介紹給別人。
于永正老師這樣做,讓閱讀和寫作互通,用第一人稱“自述”突破原文中物種的局限和人稱的限定,為學生搭建了一座無形的橋梁。學生既可以獲得科學知識,深入感知文本,又可以得到語言訓練,學會多種表達。
二、基于科學,聯(lián)系生活,體現(xiàn)“趣味性”
我們總是會習慣性地認為,教學科普說明文就要將說明方法講透徹,否則就是沒有抓住文本特點,不符合課標理念。在如此觀念下,原本就沒有精彩故事情節(jié)作興趣支撐點的科普說明文被教師肢解得只剩下純技巧的講解和條條框框的知識點。這樣的課堂,文字會失去魅力,科學也會失去生命,學習更會失去趣味……
(一)立足課標的教學點,掌握要領,了解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和內(nèi)容是這樣闡述的:“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一說法雖然提到了“說明方法”,但卻只是“了解”,而非“理解”!這是至關重要的!顯然,“了解”的要求要比“理解”的低。
著名特級教師趙志祥是這樣教學《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第一自然段的。
師:既然是說明文,總要有一些說明方法,看看第一段到底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用了鯨和大象作比較!
師:對,用了比較,還有嗎?
生:列數(shù)字。
師:不錯,用了列舉數(shù)字的方法。最大的有16萬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16萬公斤是什么概念?
生:160噸。
師:一噸等于1000千克,趙老師才60千克,最小的有多少個趙老師重呀?
生:三十多個!(笑聲)
趙志祥老師對說明方法的教學把握得很到位,僅僅引導學生“了解”,不作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如此即可。
(二)捕捉學生的興趣點,讀懂知識,讀出情趣
學生不僅對新奇事物充滿興趣,而且富于想象,樂于表現(xiàn)。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其對感興趣的內(nèi)容,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本劇表演等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閱讀,拉近文本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蝙蝠和雷達》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一個可愛的蝙蝠形象,讓“蝙蝠”說話:“同學們,我是人類的老師,我將自己最獨特的本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我的好朋友——人類。自從學會了這項本領,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人類隨時都可以讓他們發(fā)明的飛機在天空中安全地飛行。你們知道人類從我這里學到了什么本領嗎?”以此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了。endprint
又如趙志祥老師教學《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鯨的“大”,讀出鯨的 “大”,他是這樣引導的。
師:聲音沒得說──洪亮、整齊;朗讀的技巧也不錯──輕重緩急結合得完美無缺。只是語氣太重,聲音還可以壓低一點,往往聲音壓低的時候能制造緊張氣氛。(生笑)如果真的有一頭16萬公斤重的鯨突然站在你的面前,你還會最大聲地叫“16萬公斤重”嗎?(生笑)輕一點,一邊讀一邊想“我是地球上生物的一分子,我有如此龐大的身體”,你應該感到自豪,你的臉上洋溢著驕傲。來,聲音壓低點,語速慢一點,自豪一點,讀——
(生按師的指導齊讀)
師:聲音沒有剛才大,但是鯨卻長高了,估計有18萬公斤重!為什么還沒達到20萬公斤甚至30萬公斤呢?很多同學的語氣、聲音變化了,但是表情變化不夠。表情是一種體態(tài)語言,很重要?;厝ズ罂梢詫χR子多練練。
這樣的朗讀指導,既科學地引領學生讀懂了知識,又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興趣高漲,可謂一舉多得。
(三)依據(jù)題材的特色點,品析語言,悟出精髓
和其他文體不同,科普說明文的語言嚴謹、周密、精確。這首先就體現(xiàn)在它的語言表達上。無論是數(shù)據(jù)還是各類詞語的使用,都非常準確,經(jīng)得起推敲。其次體現(xiàn)在內(nèi)在邏輯上。表述的到位,邏輯的縝密,讓科普說明文深具美感。教學科普說明文就要始終把握其特性,突出文本特點。借助對語言文字的品析,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方法,從而由點及面地提升整體語文素養(yǎng)。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科普說明文《太陽》,對太陽的“遠”是這樣解讀的:“其實,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
為了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和敘述的客觀,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大家認為作者通過這段話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呢?”——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內(nèi)容。 “同學們,這段話中有三個表示數(shù)量的詞語,它們都是精確數(shù)嗎?為什么?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緊扣用詞準確,品析文字。
只有通過這樣的引導和分析,我們才能讓學生明白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三、基于生本,力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人文美”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新課標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直面表述。科普說明文是其中最明顯的代表,它既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學語言的工具性的任務,又擔負著傳承科學精神、發(fā)展思維能力的人文性的重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靈魂。因此,在科普說明文的教學中,我們要基于生本,力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人文美”。
(一)美在神奇的未知
科普說明文向學生展現(xiàn)的是一個個神奇的未知世界,目的是引領學生深入學習。教學中,我們應基于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其彰顯神奇的未知領域。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人類的“老師”》一文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可以這樣引導:“除了文中介紹的現(xiàn)象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現(xiàn)象?”“你在生活中,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現(xiàn)象?”這樣的引領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文本的局限,引向生活的時空,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凸顯了教學的科普性。
(二)美在智慧的探索
科學是理性的,探索科學的過程同樣也是理性的。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科普知識固然不是教學的重點,但也不應該輕易放過。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科學人物、科學方法、科學品質,從而讓學生尊重科學,尊重探索過程。
(三)美在人文的魅力
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認為:語文教育是為了給人精神的底子。這道出了語文教育的一個實質。但單純地強調(diào)“精神”,似乎也有偏頗之處。因為人本身是一個多維的復雜體,沒有“精神”不行,只有“精神”更是萬萬不可。語文課不僅要有“精神的底子”,還要有“科學理性的底子”。而科普說明文不同于其他文體的審智性、偏理性,正是科普文教學的人文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