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琴
摘 要:新移民女作家虹影的小說在國際上的影響很大。本文擬對虹影那些講述了中國故事的長篇小說進行分析,以解析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故鄉(xiāng)情結、中國經驗和家國之思。具體而言,就是從文化地理空間、歷史圖景的描摹、現(xiàn)實與歷史相互纏繞的敘事模式等幾個方面來探討虹影這些長篇小說對中國形象的形塑,進而探究小說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和中國文化意蘊。
關鍵詞:虹影小說 中國形象 重慶故事 歷史圖景 敘事模式
新移民女作家虹影的長篇小說《饑餓的女兒》《好兒女花》《孔雀的叫喊》《上海三部曲》《K——中國情人》等以敘述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呈現(xiàn)中國文化的小說較具國際影響力。在虹影的這些長篇小說中,“重慶故事”系列講得最為真摯、動人。這些故事是作家生命中流淌出來的對家的惦念,對故鄉(xiāng)的深刻記憶,對中國當代歷史的聚焦,對精神家園的執(zhí)著尋覓與回望。虹影以她獨有的生命經驗、文化想象創(chuàng)造了“文化地理意義上的中國和表征空間”,講述著這些發(fā)生在重慶、三峽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國故事。這些中國故事以文化地理空間、歷史圖景、過去與現(xiàn)在相互纏繞的敘事模式進行中國形象的建構。
一、文化地理空間形象
虹影故鄉(xiāng)敘事的文化地理空間形象是重慶和三峽。在《饑餓的女兒》和《好兒女花》中,家族故事主要發(fā)生在重慶南岸;在《孔雀的叫喊》中的“前世今生”的輪回故事主要發(fā)生在重慶三峽的江城。重慶是虹影的故鄉(xiāng),長江水滋養(yǎng)著她長大。在這些重慶故事中,“長江”始終是中國文化地理的表征。
在自傳體小說《饑餓的女兒》中,“我”家住在重慶南岸。山坡上擁擠著朽爛的板房和棚屋、遍地的垃圾、露天的污水溝、骯臟不堪的公共廁所、令人恐怖的防空洞等。南岸好像是“這大城市堆各種雜爛物的后院,設法處理的貧民區(qū),江霧的簾子遮蓋著不便見人的暗角,這個城市腐爛的盲腸”。貧窮是故鄉(xiāng)給“我”留下的深刻的生命體驗之一。小說還描述了大饑荒時期,姐姐們經常挖野菜,“我”三哥則“靠江吃飯”,從長江里撈取各種漂流物。父親因饑餓而暈倒受傷,母親忍受著饑餓做扛抬重物的苦力活。小說中,那些生活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都經歷過大饑荒時代的極度饑餓。小說通過對生活在重慶南岸的個體和家庭的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來表現(xiàn)社會總體情況,將饑餓的、貧窮的歷史記憶生活化、形象化了,從而塑造了苦難的中國形象。
在《好兒女花》中,21世紀初的重慶南岸有了一些改善,長江兩岸新修的濱江路成了消費娛樂的地方,但山坡上依然是臟臭的貧民窟,而且還增加了工廠的廢氣、污水。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了,但是中國依然有窮人,而且人們還面臨著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環(huán)境污染。那些為母親送葬的花圈在小白樓下的壩子擺放開,專門從事喪葬一條龍服務的大肚貓在忙活著,大肚貓請來的和尚在這兒為母親做道場,客人們在臨時塑料棚子里打著麻將。中國的葬禮文化和休閑文化并舉,中國也正在消閑消費文化中穩(wěn)步前行。中國不再貧窮了,可是母親去世了,六號院早被拆了,“我”非??謶诌@種“生命的根在脫離我而去”的虛空。但無論怎樣,重慶南岸永遠是“我”的生命之根,中國永遠是“我”的精神家園。
“長江三峽”是重慶著名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數(shù)千年來,三峽不僅是中國奇峻壯美的自然風景的代名詞,更是留下了無數(shù)中華文化記憶的人文景觀。在《孔雀的叫喊》中,柳璀從南華山上的水月禪寺俯瞰長江的景色,感覺“這個被文人墨客吹噓了幾千年的三峽,卻像鴻蒙初開時那么清純”,也“感覺到三峽的全部沛然氣勢”。三峽象征著具有豐厚歷史記憶的文化中國形象,三峽工程則象征著具有后發(fā)優(yōu)勢的當今中國的嶄新形象。三峽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工程,也是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個標志。中國改天換地的精神和急切的經濟發(fā)展壓倒了一切困難。三峽工程將推動中國內地經濟的發(fā)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困境,比如三峽拆遷和移民的問題,三峽的名勝古跡、文物保護等問題。而良縣這座江城,與三峽一帶所有的市鎮(zhèn)一樣,海拔175米水位線以上的新城明燦耀眼,水位線標簽之下則一片灰黑,是“亂堆雜砌的陳舊不堪的老城”。但這些老城是有歷史的、有故事的,承載著三峽人的記憶。如果大多老城最終都會被淹沒,那么它所秉承的那些歷史、故事和記憶也會沉入水底,永遠沉默。小說以追尋“前世”為由,想象了三峽人的、也是沉默的中國人的歷史故事。因此,中國當代歷史的記憶以傳奇的形態(tài)定格在文學的世界里。
故鄉(xiāng)是數(shù)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空間表征,而“長江”“三峽”成為虹影小說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地理意味的空間意象,成為她的個人記憶的所在,成為她講述中國故事的故鄉(xiāng)敘事的落腳點。她“不停地探尋生命本源之謎和人類精神的歸宿,充分發(fā)揮河流意象在貫穿敘事結構和疏通行文脈絡方面的功能”。因此,以長江貫通的重慶、三峽走出了饑餓、貧窮的歷史境地,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而被淹沒的苦難的歷史記憶以文學的形式流傳。這些中國故事不僅體現(xiàn)著中國俗語“不歷經風雨,怎么見彩虹”的哲理意蘊,也表現(xiàn)了新移民作家對家國的深情和對尋找精神歸宿的執(zhí)著。我們又分明感覺到這些故事中所蘊藏著的當代中國形象的“沛然氣勢”。
二、當代中國歷史圖景
虹影在其“重慶系列故事”中通過個人和家族所遭遇的苦難和歷史境遇來勾勒當代中國的歷史圖景。正如有論者認為的那樣,“個人或家族在當代中國歷史中的命運,特別是災難與不幸,也是新移民小說家反復書寫的對象”。
《饑餓的女兒》積聚了作者過去的生活體驗。虹影將那些斷裂開的記憶進行重組,講述了個人的成長史與家族的秘史。小說呈現(xiàn)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天災人禍。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這讓那些經歷過饑荒年代的人對饑餓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恐懼。另一方面,“我”在探尋自己身世的過程中,從講故事的大姐口中了解了家族秘史,實際上也是家族的生活災難史。小說中,“我”永遠有吃不夠的欲望,饑餓烙印在“我”的腦子里。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都極度匱乏的年代,饑餓與生俱來。“我”的饑餓感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是中國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真實生存體驗和生存焦慮。“我們”因為饑餓而活得焦躁不已,因為貧窮而活得粗糙不堪,因為苦難而活得堅忍頑強。
如果說《饑餓的女兒》通過個人史和家族秘史表現(xiàn)了一個更為宏觀的歷史時代,那么被稱作《饑餓的女兒》姊妹篇的《好兒女花》則講述了母親的個人苦難史?!逗脙号ā芬贿呏v述母親的葬禮,一邊講述母親生前與男人們的故事。換句話說,小說講述的是歷史夾縫中的卑微的人生和真誠的人情關系??箲?zhàn)時期,母親從鄉(xiāng)下逃婚到重慶后,先后遇到袍哥頭子、“我們”的父親、“我”的親生父親和翦伯伯。她與他們結下各種情誼。為此,母親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和犧牲。在中國當代歷史的每一個重要節(jié)點上,母親都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從而渡過過一個個人生困境。可見,中國的形象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價值觀念中卻被想象和體認為一種雖則苦難但又不乏人間溫情的民族共同體”。
《孔雀的叫喊》中的兩個故事,一個是柳璀到良縣尋找前世的記憶和當前的三峽故事,另一個便是柳璀出生前她的父輩們的故事。前一個故事中呈現(xiàn)了三峽工程的恢宏場景:“橫斷整個大江的大壩工地出現(xiàn)在眼前!施工機械在切割山嶺,載重卡車在壩頂上來回行駛?!毙麻_發(fā)的三峽旅游景點,豪華游艇往來頻繁??梢哉f,三峽水庫儲水越多,長江的自然風景、文化遺產、歷史就被淹沒得越多。李白們的人文三峽已經變成現(xiàn)代技術化、商業(yè)化、資源化的三峽。中國工程建設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使中國翻開了“富強中國”的嶄新的一頁。吃三峽的新富不少,但是貧窮的陳阿姨們依然貧窮;底層人民的無聲吶喊也被現(xiàn)代化轟隆隆的機器碾壓。貧富差距可能也是當代中國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的一種必然現(xiàn)象。另一個故事是陳阿姨講述的發(fā)生在解放初的故事。柳璀的父輩為了“鎮(zhèn)反”成績而將拒絕改造的妓女紅蓮和不愿參與政治的南華山水月寺的玉通禪師一起抓起來,冠以通奸罪和反革命罪,進行公審和槍斃。在槍斃這兩個被冠以莫須有罪名的“罪犯”的同時,陳月明和柳璀先后出生。時間跨度很大的兩個故事,代表了新中國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引發(fā)了歷史之思:好大喜功的文化心態(tài)會不會演變?yōu)楫敶袊奈幕孕帕Γ?/p>
在《饑餓的女兒》《好兒女花》和《孔雀的叫喊》中,虹影都在試圖尋找歷史的記憶,探究充滿苦難記憶的個人史或家族史怎樣處于中國的歷史圖景之中,底層人民的生活史在強勁的歷史大潮中顯得沉默、渺小而無力。作家把歷史中隱秘的東西通過想象進行重構,描畫了從政治中國到經濟中國的變化史,從貧窮中國到富強中國的發(fā)展史,同時也從細微之處發(fā)掘社會底層民眾的歷史與現(xiàn)實困境,并給予其真切的人文關懷。
三、現(xiàn)實與歷史纏繞的模式
虹影的小說常常有兩個主體故事。她小說中的兩個主體故事相互交錯、相互纏繞,構成現(xiàn)實與歷史的對照、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舉互生?!娥囸I的女兒》《好兒女花》和《孔雀的叫喊》都是這種敘述模式。在現(xiàn)在之維上,主人公見證著國家的發(fā)展變化,經歷著個人的、家族的現(xiàn)實困境;在歷史之維上,主人公卻在探尋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的聯(lián)系或神秘輪回。小說在見證現(xiàn)實和尋求歷史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反省意識,一種深入的文化之思。
在《饑餓的女兒》中,“我”執(zhí)著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身世,想要尋求“我”出生前后的歷史真相,探尋饑餓之于“我”和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痛苦記憶,思考文化根源。在大饑荒的年代,干部們卻堅持謊報特大豐收,沒有一個人承擔餓死人的罪責;而大部分的老百姓不說這些事,他們軟弱而善忘,他們心寬而不記仇。小說書寫?zhàn)囸I時代的大歷史,體現(xiàn)了作者重建歷史記憶的情懷和追尋中國人文化根性的深邃。
《好兒女花》中,母親在新世紀去世了,而兒女們卻在喪葬中翻找母親生前的歷史;“我”也始終在思考母親為何在晚年要去撿拾垃圾。小說講述了“我”和家族里的其他人的現(xiàn)實處境。母親勞累的一生被苦難逼迫著,但她有過相濡以沫的質樸真情和雪中送炭的溫情,而“我們”這些享受著富裕物質好處的子孫想要卻難以擁有真摯的愛情、安全感和精神的皈依。過去災難中的真誠人際關系變成了溫暖的歷史記憶,現(xiàn)在的物化欲望成了貧瘠而無望的情感綠洲。
《孔雀的叫喊》借由“轉世”,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往返,尋找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中國要進入世界市場化的發(fā)展軌道,西部的大發(fā)展、三峽工程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三峽工程帶給三峽人發(fā)家致富的可能,然而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三峽的文物、歷史記憶等將何去何從?三峽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記憶,如今發(fā)生著巨大的歷史性變遷。歷史好像會重演,柳璀和月明被抓進牢房的那個場景就好像他們出生當年紅蓮和玉通禪師被抓的那一幕。兩千年后,三峽工程可能也會變成三峽古文化,就像三峽大興土木時發(fā)掘出來的兩千年前的古文物——鎏金孔雀樹。那么,值得思考的是,隨著三峽遺跡、三峽人的歷史被三峽水庫淹沒,歷史的記憶也會被“善忘”的中國人忘記嗎?
虹影在這種現(xiàn)實與歷史纏繞的敘事模式中寄寓著其對歷史的思考和現(xiàn)實的考量、對質樸純凈感情的訴求和對現(xiàn)代化的理性反思。她在時空的流逝與錯位中感嘆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在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歷史和象征體系中,故鄉(xiāng)與國家同構,從而塑造了有著苦難歷史的貧窮中國形象和有著發(fā)展困惑的富強中國形象。
總之,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虹影的這些承載著中國人歷史記憶的中國故事,塑造了發(fā)展變化著的當代中國形象——從充滿苦難的“貧窮中國”到日益強大的現(xiàn)代化“富強中國”,傳播了中國文化。虹影的“重慶故事”以長江、三峽為中國文化地理空間意象,講述了個人和家族故事與族群的歷史記憶相統(tǒng)一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中國經驗。這些具有反思意味的故鄉(xiāng)敘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關中國當代歷史與現(xiàn)實纏繞的藝術世界,不僅塑造了豐滿的當代中國形象,也體現(xiàn)著虹影的“懷鄉(xiāng)情結”和文化精神的回歸。
參考文獻:
[1] 逄增玉,孫曉平.“五四”及20年代文學中的中國形象與符號表征[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 虹影.饑餓的女兒[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 虹影.好兒女花[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2013.
[4] 虹影.孔雀的叫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 朱育穎.河流意象:大河之女新世紀的跨域書寫[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6] 畢光明.中國經驗與期待視野:新移民小說的入史依據(jù)[J].南方文壇,2014(6).
[7] 李勝清.“文革”中國形象的文學祛魅[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