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張裕強
摘 要:民辦高校學費高昂,學生家庭負擔過重,貧困生人數相對較多,做好民辦高校貧困生幫扶工作是政府、社會和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文章通過對目前辦學較好的三所民辦院校的調查研究,比較分析民辦高校貧困生具體情況、現有資助政策與資助現狀,并對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提出完善資助政策、規(guī)范資助程序、改變資助模式、依托網絡平臺加強監(jiān)督管理、尋求社會合作等長效機制的建立措施。
關鍵詞:民辦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11-0102-04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到來,但公辦高等院校數量有限,公民求學需求無法完全得到滿足,國家新辦學校又會造成財政負擔過重。為緩解矛盾并減輕財政壓力,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辦學,由此民辦高校應運而生并獲得迅速發(fā)展[1]。截至
2015年底,全國已有各類民辦高校734所,在校生人數達到610.9萬,占到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的23%左右。但民辦高校投資方投入資金有限,辦學成本大部分仍由學生承擔,學費高昂,學生家庭負擔過重,貧困生人數相對較多,生活處境更加困難,貧困生的幫扶工作更為復雜和棘手。
為全面了解目前我國民辦高校貧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資助工作現狀,筆者從全國辦學較好的有代表性的民辦高校中,選取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東、財經類、民辦獨立本科)、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綜合類藝術學科為主,民辦獨立本科)和西京學院(陜西、綜合類工科為主、民辦本碩)三所民辦高校進行調研,主要圍繞貧困生生活現狀、資助政策滿意度及貧困生心理三大方面,采用調問卷和隨機訪談兩種方式展開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全部為校內登記在案的貧困生,包括一般貧困生和特困生,采用分層抽樣的辦法組織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共計發(fā)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6份,回收率95.3%。隨機選擇在校學生22名(10名貧困生和12名非貧困生),資助工作相關負責老師或輔導員3名進行訪談。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發(fā)現民辦高校貧困生作為弱勢辦學單位中的弱勢群體,人數較多,三所高校的貧困生人數平均占在校生人數13%左右,他們接受資助后的生活現狀仍令人擔憂,每月平均生活開支標準都在700元以下,個別特困生甚至不到200元。其中超過60%的開支花費在溫飽上,交友或娛樂方面的消費不足10%。調查還發(fā)現71.3%的學生存在自卑心理,最大問題在于接受無償資助,心理負擔過重;88.5%的貧困生存在較大就業(yè)壓力,擔心畢業(yè)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27.3%的受助學生對資助結果表示不太滿意,資助滿意度較低。通過對調研結果的綜合分析,目前我國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根源主要在資助政策不完善和資助程序不嚴謹兩大方面。
一、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
(一)資助政策不完善,民辦高校受“歧視”
民辦高校貧困生現可享受的資助政策主要有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中西部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學資助項目、校內助學金、勤工儉學、“綠色通道”七大類,其中前四項主要由政府承擔,后三項由民辦高校承擔。
1.國家助學金為無償資助,激勵作用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國家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這一政策資助力度大,是貧困生最常采用的方式。但國家助學金只需提供家庭貧困的有效證明,沒有成績等要求,也不需要學生付出任何勞動即可無償獲得,容易滋生“等靠要怨”的懶惰思想。
2.國家助學貸款成效不彰。國家助學貸款分為校園地助學貸款和生源地助學貸款。校園地助學貸款需由學校學生資助部門自行向銀行申請為學生辦理,但民辦高校辦學資歷低,辦學風險大,很少有銀行愿意接受民辦高校校園地助學貸款申請,即使個別銀行同意辦理,也是對民辦高校開出許多不合理要求為附加條件,故鮮有民辦高校與銀行達成合作,校園地助學貸款在民辦高校中形同虛設。
生源地助學貸款較為普及,但最高資助金額有限,對民辦高校貧困生資助力度不夠。眾所周知,民辦高校學費高出公辦院校數倍,公辦院校平均每學年學雜費在8000元左右,而民辦高校人均超過1萬元,個別藝術類院校甚至高達兩萬及以上,按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政策,最高貸款金額不超過8000元,對公辦院校的學生,可基本解決其學雜費問題,但對民辦高校學生來說,卻是杯水車薪。
3.部分資助政策對民辦高校貧困生有失公平。民辦高校貧困生享有部分國家資助項目,是高等教育進程中的一大進步,但民辦高校貧困生仍無法與公辦院校貧困生獲得完全同等的待遇,還有很多政策民辦高校學生無法享受,如特殊專業(yè)免費教育制度、經濟特別困難、孤殘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及烈士子女、優(yōu)撫家庭子女減免學費政策等。
4.校內資助項目打折扣。各民辦高校按國家規(guī)定,需拿出部分學費收入用于貧困生幫扶。校內主要資助項目有校級助學金、勤工儉學、綠色通道等。但政府對各民辦高校校內學生資助項目的實施情況缺乏監(jiān)督,很多民辦高校因經費緊張對校內資助項目大打折扣。
(1)校級助學金資金來源于部分學費收入和校辦企業(yè)、個人、社會企業(yè)或社會團體的資助,由于民辦學校的辦學性質和社會認可度低,民辦學校幾乎不能獲得社會資助,校內助學金資助金額基本全來自學校自有資金或部分學費收入。因此,資助的范圍和力度也由各學校視情況自行規(guī)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2)勤工儉學提供崗位數量和工作內容由各民辦高校自己決定,相關部門對此沒有硬性要求。現今民辦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崗位較少,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設置相關崗位,一是因為管理不便;二是校內崗位有限,需尋求校外工作機會,聯絡校外工作等于無形中增加學校的工作量,并需承擔安全責任,所以大多數民辦高校在貧困生勤工儉學資助工作上選擇不作為。
(3)“綠色通道”最早僅在公辦院校實行,以保證貧困新生正常入學,之后學校利用政府專項補貼,用于貧困新生的資助。2008年起,政府要求民辦高校也對貧困新生開設“綠色通道”,但卻未對民辦高校發(fā)放任何財政補貼,貧困新生入校后,學雜費的資助經費都由民辦高校自行解決,這無疑給民辦高校增加了負擔,很多民辦高校在這一政策上頗有考量。endprint
(二)貧困生資助工作實施程序存在問題
資助工作從貧困生的認定到助學金的發(fā)放,務必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保證合理的資助金額幫助到合適的學生,為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雪中送炭。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導致資助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1.貧困生困難標準的界定過于簡單化。民辦高校貧困生的界定,主要參照教育部、財政部資助相關文件來執(zhí)行,按照文件中第5條的規(guī)定,“合理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教育、財政部門參照本行政區(qū)域內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2]。各?;径及凑諏W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標準來執(zhí)行,如江蘇省教育廳按照南京市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為標準,確定家庭人均月收入660元以下可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標準對經濟欠發(fā)達、平均工資水平普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qū),很容易達到貧困標準,但對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如北上廣地區(qū)學生,即使家庭收入水平在當地較低,但也可能處于江蘇貧困線以上,標準界定過于簡單,會導致資助對象定位不準,資助結果相對不公。
2.貧困生認定程序不嚴謹。民辦高校貧困生評定程序參照執(zhí)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中第6條給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主要分為幾個步驟:學生填寫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并加蓋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公章,同時向學校提交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學校院(系)成立認定評議小組進行評定和審核;學校院(系)評定結果公示;報學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并建立困難學生信息檔案;學校每學年進行一次資格復查并核實,當所在家庭經濟狀況發(fā)生顯著變化時,學生本人應及時告知學校。
(1)認定材料可信度低。貧困認定的證明材料僅需由學生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蓋章證實,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由于國家助學金是無償資助,有些學生或家長心生貪念,找關系蓋假章或謊報貧困騙取補助;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因資助經費不需當地政府承擔,往往審查不嚴;校方也沒有足夠精力到每個家庭逐一核實。因此,地方政府證明材料作為貧困認定的重要依據,其可信度有限。
(2)認定過程中輔導員決定權過大[3]。輔導員因直接管理學生,對學生情況更加了解,貧困認定工作主要由輔導員完成,學院領導和校認定小組只能監(jiān)督認定過程是否按章辦事,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的審核作用實際并不大,認定工作的實際操作者和最終決定者其實還是輔導員,因此輔導員的意見在貧困認定和貧困等級判定中起著最重要的決定作用。權力過大,而監(jiān)督薄弱,容易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
(3)后續(xù)管理薄弱。《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第6條:已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再次申請時,如家庭經濟狀況無顯著變化,可不再提交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蓋章證明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第7條:學校、學院每學年對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次資格復查,并不定期隨機抽選一定比例的困難學生,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核實。學生如實提供家庭情況,及時告知家庭經濟狀況顯著變化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學校無法做好后續(xù)追蹤復查工作,一是實地走訪成本過高,信件方式時效性差,通常只能采用電話的方式,而電話方式得到的信息可信度低;二是部分學生誠信度低,家庭情況明顯好轉后并不通知學校,繼續(xù)獲得無償資助。
二、健全民辦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的措施
(一)完善資助政策,加大對貧困生的幫扶力度
1.完善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制度。首先,取消校園地助學貸款,積極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校園地貸款實際意義不大,很多學校沒有能力與銀行達成平等合作,而生源地助學貸款不同,主要由各地政府牽頭辦理,與銀行達成合作更為容易。
其次,放寬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限制。近些年國家信用制度逐步完善,學生貸款風險有所降低,政府可鼓勵銀行放寬生源地助學貸款的限制,讓更多貧困生可選擇這一方式完成學業(yè)。
最后,貸款額度靈活調整,與學費成正比。助學貸款的金額與就讀學校的學費掛鉤,根據學費高低按一定比例發(fā)放貸款金額,學費越高,貸款額度相應提高。同時,還款年限相應延長,還款利息收取時間和還款方式酌情放寬。
2.政策公平,資源共享。在對貧困生的資助政策上,政府應一視同仁,公辦民辦學生同等對待,將高校貧困生工作納入統(tǒng)一管理體系,所有政策同等享受。另外,政府應努力營造“大融合”的教育模式,打破公辦民辦的限制,高校間可充分共享教育資源,各校學生在完成本專業(yè)學習外,可到其他學校聽課、借閱圖書等,甚至可通過考試獲得其他學校的專業(yè)學位,讓學生接受更多不同的教育方式,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提高綜合素質,各方面全面發(fā)展。
(二)規(guī)范資助程序,建立長效機制
國家助學金是高校貧困生最主要的受助渠道,助學金的評定和發(fā)放工作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影響到資助效果。政府、社會與高校應共同承擔起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任務,在政府的主導作用下,努力建立起資助育人的長效機制,使貧困生幫扶工作更有成效。
1.民政部門建立貧困家庭認定機制。國家民政部門主要負責有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掌握著居民家庭情況的一手資料,對所轄區(qū)域居民家庭生活狀況和突發(fā)變故最為了解。國家可建立貧困家庭認定系統(tǒng),各地民政部門積極做好困難家庭的調查、核實,將詳細信息登記入庫,及時追蹤更新并承擔相應責任。在此基礎上,民政部門賦予各高校一定權限,通過聯網共享相關信息。這樣一來,可保證認定材料的相對真實性,并可清楚掌握學生家庭詳細情況及經濟變化,確保貧困工作有的放矢。另外,各地民政部門按當地生活水平來確定家庭是否貧困及貧困等級,可避免貧困認定按學校所在地生活標準“一刀切”,相對更加公平。
2.建立貧困生幫扶網絡平臺,貧困生基本信息入endprint
庫。教育部成立的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以下簡稱資助中心)可充分利用全國高校資助管理網絡平臺,將經過認定的貧困生信息登記入庫,社會企事業(yè)單位、高校和貧困生個人都可通過專有賬號,查詢貧困生基本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便于統(tǒng)一管理、監(jiān)督,更可全面開展資助工作。
第一,通過網絡平臺監(jiān)督獎助學金評定和發(fā)放情況。資助中心與高校保持密切聯系,高校及時向資助中心反饋受助學生學業(yè)完成情況、在校表現、接受資助等級和金額等,資助中心掌握學生動態(tài)并及時更新貧困生個人信息。資助中心還可根據高校上報的學生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審核各校貧困生情況是否屬實以及貧困等級評定是否公平,通過審核后發(fā)放獎助學金。發(fā)放工作完成后,高校通過網上反饋,接受資助中心和受助學生監(jiān)督檢查工作落實情況,使資助工作更加透明。
第二,資助中心接受社會捐助,并將捐款公平用于各校貧困生。政府鼓勵和引導社會團體或個人向資助中心捐資助學,用于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yè)。資助中心接受捐助并統(tǒng)一管理,公平的將社會捐助(除定向捐助外)分配給各高校,用于各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并將每一筆捐款的具體使用情況上網公布,接受社會監(jiān)督。
第三,向貧困生提供就業(yè)幫扶和招考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建立單位和個人雙向選擇平臺,用人單位可通過網絡平臺了解貧困生信息,選擇錄用合適人才。貧困生也可通過資助中心提供的就業(yè)信息,選擇合適的單位應聘,一旦錄用,政府對相關企事業(yè)單位給予一定政策優(yōu)惠。貧困生落實工作情況也及時系統(tǒng)更新,對于就業(yè)困難的貧困畢業(yè)生,政府提供免費就業(yè)培訓和幫扶,向應屆畢業(yè)貧困生發(fā)放求職補貼。
3.鼓勵貧困生參加志愿服務工作,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國家助學金人均標準為3000元/年,申請門檻較低且全部為無償資助,這一資助模式容易導致貧困生產生“等靠要”的消極思想,不利于貧困生的自立自強。
因此,政府可減少對貧困生的無償資助,僅保留10%的助學金額按貧困等級無償逐月發(fā)放給貧困生作為最低生活補助,其余90%的資助金額轉變?yōu)橛袃斮Y助,需由貧困生參加校外社會志愿服務工作,用勞動的方式來獲得,多勞多得。具體執(zhí)行辦法可參照深圳市落戶政策中“參加志愿者(義工)服務”加分辦法:“服務每滿50小時積2分,最高不超過5分?!盵4]首先,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通過信息平臺發(fā)布各地可申請參加義務工作的單位,單位以公益性組織為主,如敬老院、臨終關懷醫(yī)院、救助站等。貧困生可根據信息申請工作,也可自行到當地社會工作部門申請或由所在學校聯系安排志愿服務工作。其次,貧困學生每次工作后,合格者可由工作單位蓋章,工作滿一定小時數后,獲得相應勞動報酬。按教育部現有文件規(guī)定:“學生參加校外勤工助學的酬金標準不低于學校所在地政府或有關部門規(guī)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盵5]對貧困生參加有償資助的勞動報酬,各地可參照規(guī)定執(zhí)行,或自行調整。為免影響學習,學生每月累計工作時間設定上限。最后由學校統(tǒng)一審核,分月上報資助中心,申請并發(fā)放學生有償助學金,發(fā)放結果學生可上網查詢。
這種方式一來可以將無償資助大部分金額轉變?yōu)橛袃斮Y助,減少謊報貧困騙取助學金的現象,鼓勵貧困生自食其力,多勞多得;二來學生可以通過義工服務回報社會,幫助他人,增強社會責任感;三來通過參加社會工作,可以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有利于以后的求職就業(yè)。
(三)民辦高校自力更生,拓寬資助渠道
民辦高校除協(xié)助政府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外,還應主動為本校貧困生提供更多幫扶措施。貧困生資助工作是民辦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本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民辦高校不能光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還應自力更生,努力拓寬渠道,增加經濟來源,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幫助。
1.設立校級獎助學金,提供勤工儉學崗位。民辦高校應嚴格按照政府規(guī)定,每年從事業(yè)收入中提取足額比例的經費用于資助本校貧困學生,設立校級獎助學金并提供勤工儉學崗位。校級助學金從辦學經費中提取,學校專門成立相關部門負責管理和發(fā)放,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設立的教育基金會助學金、西京大學設立的扶貧助學金等。校級獎助學金的評定與發(fā)放與國家助學金認定結果相結合,只有通過國家助學金困難認定的學生才有資格申請校級助學金。與國家獎助學金相似,校級助學金同樣可設為無償資助和有償資助兩部分,有償資助部分與校內勤工儉學掛鉤。
2.鼓勵校友或社會提供專項資助。通過數年辛勤的培養(yǎng),很多民辦高校涌現出一批杰出校友,他們對母校心懷感恩,心系母校的發(fā)展,各民辦高校應積極動員這批校友為學校捐資助學,幫助在校貧困生完成學業(yè)。還有曾經接受過政府、社會和學校資助的畢業(yè)貧困生,正是因為接受了他人的捐助,才得以完成學業(yè),學校應向這部分學生發(fā)出倡議,希望他們主動向相關部門提供捐助。
社會上有許多愛心人士,他們愿意幫助寒門學子讀書成才,但目前鮮有對民辦院校的捐贈,主要原因在于民辦院校辦學主體為企事業(yè)單位或個人,社會慈善人士擔心捐贈的財物被一些不良奸商挪做他用。針對這種情況,民辦高校把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信息反饋給資助中心,中心通過官方渠道,對這部分特困生尋求社會“一對一”捐贈,民辦高校在這一捐助過程中,只提供貧困學生信息,對資助過程和資助結果不得橫加干涉或限制。
3.尋求校企合作機會。學校是培養(yǎng)各方面專業(yè)人才的地方,民辦高校應利用自身這一優(yōu)勢,積極主動尋求與社會企業(yè)合作的機會,達成“雙贏”。
這種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兩種模式:一是“訂單式”培養(yǎng),即社會企業(yè)在高校選擇適合的貧困學生,對學生提供資助,學校結合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和企業(yè)培養(yǎng)要求制訂專門的培養(yǎng)計劃,三方達成合作共識,簽訂合同后,學校為企業(yè)培養(yǎng)專門人才。第二種合作模式是“項目合作”,企業(yè)可將一些項目外包給民辦高校,學校組織相關專業(yè)貧困學生(也可有非貧困生共同參與),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企業(yè)驗收合格后支付相應報酬。由于高校收費較社會公司低,學生集思廣益更有創(chuàng)造性,企業(yè)通過“項目合作”模式,可獲得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民辦高校和貧困學生除可獲得一定報酬外,更可與市場接軌,專業(y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校學習與社會實習相掛鉤,校內資源與社會前沿信息相整合。
4.創(chuàng)辦民辦高校校辦產業(yè)。校辦企業(yè)是由學校創(chuàng)辦或控股的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企業(yè)。雖然民辦高校的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民辦高校也可根據學校特點和專業(yè)特色創(chuàng)辦校辦企業(yè)來營利。民辦高校校辦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可以取得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多贏的效果,增加學校的收入來源,用于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和學校的發(fā)展。民辦高校擁有自己的校辦企業(yè),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自身發(fā)展的保障,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客觀需要。
高校貧困生雖然只是學生人群中的少部分,但卻是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民辦高校的貧困生更是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中的特殊人群,更應該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相比國家財政撥款辦學的公辦院校而言,自謀生存的民辦高校要想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更加困難,民辦高校應在政府的指導下,在社會的支持下,竭力做好貧困生的資助育人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更是促進教育公平、社會和諧建設的關鍵舉措。
參考文獻:
[1]楊樹兵.民辦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需求研究[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Z].教財〔2007〕8號.
[3]張昆,程濤.高校輔導員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3).
[4]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4年深圳市人才引進綜合評價指標及分值表[EB/OL].[2016-09-30].深人社規(guī)[2013]12號.http://www.szhrss.gov.cn/ztfw/rcjj/rcyj/rcflyj/201312/t20131230_2298096.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科文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財政司,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本??茖W生)[EB/OL].[2016-09-30].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1308/20130805/448132127-2.html,201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