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使用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和手機使用動機量表,調(diào)查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和使用動機的關系,結果顯示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人數(shù)所占百分比略高于普通師范本科生;農(nóng)村學生比城鎮(zhèn)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手機成癮現(xiàn)象;女生比男生更易出現(xiàn)手機成癮的戒斷癥狀和心境改變;文科生比理科生和藝術生更易手機成癮。結果還顯示信息獲取是職教師資本科生使用手機的首要動機,后面依次是人際溝通、休閑娛樂和自我表達。人際溝通和休閑娛樂可以顯著預測戒斷癥狀和心境改變,休閑娛樂對突顯行為和手機成癮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信息獲取和休閑娛樂可以顯著預測社交撫慰。針對手機成癮的干預,學校、家長和個人三方應共同協(xié)作,形成合力,預防和抵制手機成癮。
關鍵詞: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手機使用動機
作者簡介:方小平(1979-),女,安徽巢湖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2-0091-06
手機成癮是一種與網(wǎng)絡成癮較為相似的因過度使用而致的行為成癮。手機成癮對個體身體、社會行為及心理健康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首先,長時間的使用手機會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Fredrik, Michael, & Lennart(2008)和Demirci, Akg?觟nül, & Akpinar(2015)認為過長時間使用手機會直接或因引發(fā)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而間接引起睡眠問題[1][2],影響身體健康和學習工作效率。其次,過度使用手機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還對個體的社會行為產(chǎn)生不利影響。已有的研究顯示,手機依賴與青少年吸煙行為、自殺行為傾向、攻擊性行為有顯著正相關,會造成個體人際交往的問題[3]。最后,手機成癮也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研究表明手機成癮與抑郁、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因子有密切的關系,手機成癮青少年有著更高水平的社交孤獨感和受挫感[4]??傊?,手機成癮對個體的身體、情緒情感、社會行為和心理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而加強對手機成癮的研究有其重要意義。
從現(xiàn)有手機成癮的研究對象來看,國內(nèi)外對普通師范本科生和高職院校??粕氖謾C成癮都有所研究,對于職教師資本科生的研究尚沒有涉足。職教師資本科生與普通師范本科生及高職??粕钟兴煌?。一方面,職教師資本科生生源主要是職高、中專、技校的學生,其學習基礎要弱于普通師范本科生。另一方面,普通師范本科生的基本就業(yè)趨向是中小學的老師,高職專科生的就業(yè)趨向是企業(yè)技術工人,而職教師資本科生的培養(yǎng)定位雖然是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教師,然而鑒于目前中職院校招聘師資時學歷要求的提高,職教師范生入職中職學校困難重重。綜合兩方面的因素,職教師資本科生本身學習基礎較弱且在學校的職業(yè)規(guī)劃上面往往是迷茫的,這種迷茫勢必會削弱其學習的動機,也會影響職教師資本科生各方面的心理,從而影響其手機使用的程度。然而僅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職教師資本科生的心理特點研究甚少,對其手機成癮現(xiàn)狀更無人涉及,因而對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的研究有其重要意義。
針對職教師范本科生的手機成癮行為研究,可以從手機使用動機入手,了解職教師范本科生過度使用手機的各種背后心理需要,以期有針對性地對手機成癮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做到有的放矢。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使用的問卷是熊婕等人的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和肖祥的手機使用動機量表。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共四個因子16個項目,四個因子分別是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量表采用“1”(非常不符合)至“5”(非常符合)五級評分??偭勘淼腃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1。手機使用動機量表包含四個因子共25個項目,四個因子分別是人際溝通、信息獲取、自我表達和休閑娛樂,量表也采用“1”(非常不符合)至“5”(非常符合)五級評分,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99。
(二)研究對象
某大學的職教師資本科生,發(fā)放問卷376人,回收376人,剔除作答不認真、漏答、多答的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被試358人。被試的年齡范圍為18-24歲,所有被試平均年齡為20.34±1.20。
(三)研究過程及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整班隨機抽樣。事前與授課老師或輔導員溝通好,當堂發(fā)放問卷,當堂回收。研究者親自發(fā)放問卷,并宣讀指導語,向學生強調(diào)該調(diào)查是匿名作答,努力保證施測的有效性。
采用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基本情況
從表1的結果來看,職教師資本科生戒斷癥狀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心境改變,后面依次是突顯行為和社交撫慰。前人研究認為量表總分超過48的是手機成癮者,依此標準本研究中有66人是成癮者,占總人數(shù)的18.40%。
為了分析手機成癮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對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獨生和非獨生的學生的手機成癮總得分及其四個因子得分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學生的戒斷癥狀、突顯行為和成癮總得分顯著低于農(nóng)村的學生(t=-2.48,df=356,p=0.014;t=-2.05,df=356,p=0.042;t=-2.33,df=356,p=0.021);男學生的戒斷癥狀、心境改變和手機成癮總得分均顯著低于女生(t=-3.65,df=356,p<0.001;t=-2.27,df=356,p=0.024;t=-2.59, df=356,p=0.010);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手機成癮總得分及各因子的得分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手機成癮總得分及各因子的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成癮總得分上的差異顯著(F(2,355)=10.41,p<0.001;F(2,355)=5.97,p=0.003;F(2,355)=3.38,p=0.035;F(2,355)=7.30,p=0.001),事后比較的結果顯示,文科學生的戒斷癥狀得分和手機成癮總得分都顯著高于理科生和藝術生,其突顯行為和社交撫慰因子得分顯著高于藝術生。
(二)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使用動機基本情況
從表2可見,信息獲取是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動機,其次是人際溝通,最后依次是休閑娛樂和自我表達。
為了分析手機使用動機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對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獨生和非獨生的學生的手機使用動機總得分及其四個因子得分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學生休閑娛樂動機得分和使用動機總得分顯著高于農(nóng)村學生(t=2.23,df=356,p=0.026;t=1.98,df=356,p=0.048);男生的人際溝通動機得分顯著低于女性(t=-2.53,df=184,p=0.012)。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手機使用動機總得分和其四個因子的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專業(yè)學生在動機總得分和其四個因子上的得分均沒有顯著差異。
(三)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和使用動機的關系
為了了解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和使用動機的關系,將手機成癮總分和四個因子得分分別與使用動機的四個因子求相關,結果如表3。自我表達和休閑娛樂這兩種使用動機與手機成癮總分及其四個因子都有顯著或非常顯著的相關。除社交撫慰外,人際溝通動機與手機成癮總分及其三個因子都有顯著的相關。信息獲取因子得分只與手機成癮中的社交撫慰因子有顯著的相關,與其他的因子相關均不顯著。
為了進一步探究手機使用動機與成癮之間的關系,以手機成癮總分和其四個因子的得分為因變量,以與其相關的手機使用動機的各個因子為自變量,進行手機成癮對手機使用動機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表4的結果顯示人際溝通和休閑娛樂可以顯著預測成癮戒斷癥狀和心境改變,休閑娛樂對突顯行為和成癮均值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信息獲取和休閑娛樂可以顯著預測社交撫慰。也即休閑娛樂這一動機可以預測手機成癮總得分及其四個因子;人際溝通動機可以預測手機成癮中的戒斷癥狀和心境改變兩個因子,而信息獲取動機只能負向預測手機成癮中的社交撫慰這個因子。
表4 手機成癮對手機使用動機的回歸
三、討論與分析
(一)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成癮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diào)查中共有66名手機成癮學生,占比18.40%,略高于花蓉等人對普通師范本科生研究中的16.99%。
1.城鎮(zhèn)學生的戒斷癥狀、突顯行為和成癮總得分顯著低于農(nóng)村的學生,這一結果與王相英的研究不一致。一方面這可能是職教師范生與普通本科生的差異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農(nóng)村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弱于城鎮(zhèn)學生,存在一定的人際困擾[5],遠離家人備感孤獨,娛樂休閑方式單一,手機成了緩解孤獨和焦慮、慰解思念之情,填實生活的重要工具,故而其手機成癮癥狀較城鎮(zhèn)學生明顯。
2.男生的戒斷癥狀、心境改變和手機成癮總得分均顯著低于女生,這與既有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女生的羞怯感、孤獨感和焦慮感顯著高于男生[6],而孤獨感、羞怯感得分越高的個體手機成癮傾向也越嚴重[7]。社會心理學帕森斯認為女性發(fā)揮的是表達性功能,負責整個家庭的人際交往、矛盾處理及和睦整個家庭的關系,為男性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這種表達性功能的自我意識結合女性自身情感依賴的特點,促使女性更渴望也更愿意與外界交往,消除孤獨感。然而隨著手機的普及,人際交往方式由直接交往變成了依賴于手機和網(wǎng)絡的間接交往,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更傾向于網(wǎng)絡化和虛擬化,因而原先現(xiàn)實人際關系取向的女性更依賴于手機,手機成為了其發(fā)揮性別角色功能的工具,一旦手機不在身邊女性就更易孤獨和焦慮,出現(xiàn)手機成癮的種種癥狀和情緒表現(xiàn)。
3.文科職教師范學生的戒斷癥狀因子得分和手機成癮總得分都顯著高于理科和藝術職教師范生,其突顯行為和社交撫慰因子得分顯著高于藝術生。這與王小運和伍安春的研究結果較為接近。由于中職和高職師資質(zhì)量要求的提高,職教師資本科生能進入中高職院校就業(yè)的概率微乎其微,同時,針對不同學科學生研究的結果表明,總體上來說文科生就業(yè)能力要低于理工科學生和藝術生,文科學生的就業(yè)壓力高于理工科和藝術類的職教師范生[8],這些壓力往往會導致個體逃避到網(wǎng)絡中去緩解壓力,尋求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職教師資本科生手機使用動機基本情況分析
從研究調(diào)查的結果看,信息獲取是使用手機的首要動機,其次是人際溝通、休閑娛樂和自我表達。中國社科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fā)布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5)》顯示,大學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長達5小時17分鐘,其中,使用網(wǎng)絡社交的時間占比最高,達到38%;消遣和工具類依次占28%和27%,這一調(diào)查也部分證實了本研究的結果。手機的各種功能滿足了人們的認知、情感和休閑等各方面的需要,改變了人們學習、購物、交友等各方面的傳統(tǒng)模式。
(三)手機成癮與使用動機之間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自我表達和休閑娛樂這兩個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成癮總分和其四個因子都有顯著或非常顯著的相關。除社交撫慰外,人際溝通動機與手機成癮總分及其三個因子都有顯著的相關。信息獲取因子得分只與手機成癮中的社交撫慰因子有顯著的相關,其他的相關均不顯著。這一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除信息獲取外,手機使用動機中的其他三個方面都與手機成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結果與Bianchi & Phillips和Hong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但與Park的研究結果一致,Park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逃避和無聊消磨時間這些動機有顯著相關[9]。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休閑娛樂這一動機可以預測手機成癮及其四個因子。這一結果與對普通大學生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Wei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的使用動機可以預測個體對手機不同程度的使用情況[10]。劉紅和王洪禮的研究則進一步顯示網(wǎng)絡娛樂動機在孤獨對手機成癮的預測作用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網(wǎng)絡成癮的失補償假說認為網(wǎng)癮行為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受阻時的補償和逃避的反應。本科階段是學生自我同一性確認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的成長過程中職教師資本科生內(nèi)心充滿了各種矛盾與沖突,就業(yè)競爭造成的高學歷門檻,職教師資本科生與普通師范本科生人才培養(yǎng)中就業(yè)定位的差異不明顯造成了職教師范本科生就業(yè)定向的困擾,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異使得個體的自我同一性遲遲不能達成,心中迷惘困惑。手機的便攜性、信息獲得的及時性、娛樂資源的豐富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在使用手機休閑娛樂的過程中可以暫時擺脫現(xiàn)實生活各種壓力帶來的焦慮、忘卻孤獨,體驗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獲取的成就感。
人際溝通動機可以預測手機成癮中的戒斷癥狀和心境改變兩個因子。人際溝通動機是指個體意向通過QQ、微信、短信及電話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聯(lián)絡情感,尋找情感歸屬。過分依賴手機作為人際溝通這一媒介,往往會削弱個體現(xiàn)實世界中人際交往的動機,不利于其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勢必會使得手機不在身邊無法滿足其虛擬歸屬感時,個體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會出現(xiàn)種種心身癥狀和情緒的波動。
信息獲取動機可以負向預測手機成癮中的社交撫慰這個因子。Butt & Philips研究顯示使用手機獲取信息的程度與內(nèi)傾性人格特質(zhì)水平有顯著的正相關,內(nèi)傾的個體更喜歡使用手機搜素地圖和出行路線,了解最新訊息,并且這些個體是低感覺尋求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事物的愛好甚于對人的交往,因而將手機作為人際交往的工具使用的機會可能更少。
四、手機成癮預防和干預的建議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逃避挫折、獲取虛擬成就感致使心身放松這一休閑娛樂動機,是個體手機成癮的重要動機。人際溝通動機和信息獲取也是手機成癮個別因子的原因。因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動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干預。
(一)學校方面
1.學校要切切實實重視就業(yè)指導課程或者生涯規(guī)劃課,提高課程的授課質(zhì)量,增強職教師范本科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意識。通過開設該類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職教師資的特殊性,掌握專業(yè)的就業(yè)趨勢,清楚專業(yè)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個體綜合素質(zhì)的水平,明了現(xiàn)實自我和崗位所需素質(zhì)的差異,促進個體定位清晰,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投入既定目標的自覺學習中去,降低手機成癮水平。
2.輔導員要發(fā)揮班級指揮棒的重要作用,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需求,適時地疏導開解。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學習上引導學生,發(fā)揮良師益友的作用。輔導員要多組織班級性的活動,樹起班級的大旗,利用運動會、集體活動發(fā)揮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加班級成員之間的互動,消除學生之間的隔閡,增強班級對學生的歸屬感,盡可能減少學生因現(xiàn)實人際溝通不暢從手機中尋求情感支持的現(xiàn)象。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開設相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相關團體輔導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知道尋求專業(yè)幫助的途徑。重點讓學生了解壓力和挫折的表現(xiàn)形式、危害及應對壓力和挫折的正確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康復能力,增強其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其遁入虛擬網(wǎng)絡中。通過人際交往方面的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了解自身與他人認知、情緒、意志方面的差異,促進學生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技能,促使學生樂于、敢于、擅于與人交流溝通,體會到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中情感的愉悅和滿足。
4.學校要充分發(fā)揮發(fā)社團的作用,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以社團為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滿足其成就感。以社團為載體,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培養(yǎng)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形成團體的歸屬感。
(二)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父母應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理性地看待手機的利弊,尊重接納包容孩子。家長應定期和不定期地關注學生,經(jīng)常與學生所在班級的老師和同學聯(lián)系,了解學生在校的思想動態(tài)和情感需求,給孩子提供及時的情感支持和合適的引導。在鼓勵孩子獨立的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愛,孩子不至于因離家離開熟悉環(huán)境而備感孤單,從而走向手機尋求情感支持。
(三)個人方面
雖然手機使用動機可以引發(fā)使用行為,但成癮行為受到自控能力的影響。因而個體要有意識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加強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有意識地發(fā)展替代的方式在現(xiàn)實世界中滿足使用手機的各種心理需求。一方面,個體要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去,加強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學習;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業(yè)余生活,努力在學習和個人能力上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大學是個小社會,個體應增強社交意識,多與同學、老師及各方面的人員接觸、交往,鍛煉社交技能,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現(xiàn)實人際關系,將生活重心從手機轉向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Fredrik,S., Michael,C., & Lennart, H. 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 19 years[J]. Environmental Health: A Global Access Science Source, 2008,7(18):1-10.
[2]Demirci, K., Akg?nül,M ., & Akpinar, A . Relationship of smartphone use severity with sleep qu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Journal of Behavioural Addictions, 2015,4(2):85-92.
[3]Yang, Y.S., Yen, J.J., Ko, C.H., Cheng, C.P., & Yen,C.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and risky behaviors and low self-esteem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J]. BMC Public Health, 2010(10):217-221.
[4]付桂芳,李歆瑤.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5(12):52-55.
[5]甘露,等.廣州市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9):842-843.
[6]簡才永,張乾寧子,植鳳英.高職生羞怯、焦慮、孤獨與人際和諧的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15(1):42-45.
[7]謝其利,宛蓉.大學生羞怯與手機成癮傾向: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15(2):28-31.
[8]季俊杰.高職學生就業(yè)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權重[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31):34-38.
[9]Park, W. K.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 Korean Society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3,47:250-281.
[10]Wei, R. Motivations for using the mobile phone far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 [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08,25:36-46.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