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充分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就需要加大漢語教學的開展力度。本文論述以學習漢語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要群體,出發(fā)點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提出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以及策略,從而尋求漢語的教學質量水平提升的方法。
關鍵詞:漢語 少數(shù)民族學生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023-02
1 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存在的問題
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漢語字典無疑是他們的殺手锏,即漢語字典是他們遇到不會的知識點時最大的保護屏障。適當?shù)氖褂脻h語字典確實對于他們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作用,然而過猶不及,即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過度地依賴漢語字典反而不利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對漢語的應用。這是因為漢語作為一種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是非常靈活的,在字典里的詞匯遠遠不及口語中的詞匯豐富靈動。因此,倘若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無法擺脫其對于字典的依賴感,那么就會對某些詞匯產生模糊的意識,進而對漢語知識的掌握以及漢語交際能力的提升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少數(shù)民族學生就需要將過于依賴字典的不良習慣進行改正,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多與周圍的漢族學生展開交談,盡可能積累更多的口語詞匯。除此之外,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畏難心理是他們所需要攻克的又一大難關,這是因為對他們,說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遠遠不那般熟悉,長此下來便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因此,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充分提高自身漢語知識的運用能力, 采取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影響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因素
各民族間的風俗文化差異使得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難上加難,文化和語言上習慣的差異以及生活習性上的差異使他們對于漢語學習過程中的某些知識點難以理解,所以,學習漢語對于他們來說無疑像一次極為艱難的攀登過程,讓人心生畏懼。然而,漢語是中華民族文化主要載體中不可或缺的,學習漢語不僅僅有助于他們更加了解祖國,從而由衷地對祖國心生熱愛,對于他們的本族語言的文化傳播以及壯大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故漢語在少數(shù)民族的普及型學習非常必要。
2.1 認識興趣的泯滅和扭曲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步,這是因為學習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往往會事半功倍,它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前進的動力,除此以外,作為人的生命體系中情感特征之一的興趣,更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的重要指標之一。單調枯燥的強調知識性的教育方式會一點點磨滅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往往不利于學生進行更好地學習,甚至可能會使學生對于漢語的學習產生厭煩、放棄等可怕后果。
2.2 教學方法落后陳舊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教師的作用我們彼此都心照不宣,教師往往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興趣的突破口。教師的一些不當?shù)难哉Z或者行為會直接將學生對于漢語的學習興趣扼殺在搖籃中。例如:有些教師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蝸牛般的知識更新速度,以及按圖索驥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會消磨學生的興趣,還會使教師自身的教學激情日益消退,從而就學生而言,其學習熱情無法被激發(fā)出來,進而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的主動學習性難以提升,所以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于漢語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2.3 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于學好漢語缺乏自信
教師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即使?jié)h語的學習重要性被一部分的學生意識到,但是仍然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這是由于他們本身的基礎沒有打牢,以及不恰當?shù)膶W習方法,進而造成其信心的匱乏。
3 提高漢語學習的方法
對于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而言,漢語中的一切都是非常陌生的。在陌生的語言環(huán)境下, 人們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對于性格外向、活潑開朗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面對陌生的漢語語言環(huán)境時,在短時間內便能夠適應,并迅速融入此種語境中。而對于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學生而言,他們存在一定的閉塞心理,對學習漢語的熱情不高,不會與周邊的漢族同學展開語言溝通;長期下來,就會將漢語學習當作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并對漢語交際產生厭惡或畏懼的心理,不但不會積極地將漢語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甚至不會配合教學工作的開展,此種消極的心態(tài)會嚴重影響到漢語知識的學習。在此種形勢下,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實現(xiàn)自身漢語交際能力的增強,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有效克服畏難心理。
3.1 開展“一對一”學業(yè)的幫扶政策,加強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來往,注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yǎng)
學校應大力鼓勵漢族同學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來往互動,使其多多交流并一起參與各種活動,促進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于普通話的學習,從而促進他們適應大學生活的速度。讓少數(shù)民族學生和有著較好的學習基礎的學生相互配對,形成“一對一”幫扶模式,從而促使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夠應用漢語與他人進行交流,并能夠做到針對漢語的學習方法進行虛心請教。同時,彼此還可以就學習感受相互傾訴,并請對方進行指正,以自身的學習經驗作為出發(fā)點,給對方一些自己對于漢語的學習生活過程中的見解,從而使得學習進程大大加快。
3.2 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虛心對待老師的指導
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課堂中應積極參與,并請老師進行指導,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漢語水平的大大提高。換言之,課堂中,學生除了在上課時,做到認真聽講以外,還應當積極思考和回答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不懂就問,直至將問題完全弄清楚。此外,對于老師的指導,學生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從本民族的文化角度來分析問題,對漢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根據老師給出的指導或要求進行,從而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3.3 多結交一些不同民族的朋友,并積極參與到他們的社交活動中去
學生社團作為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可或缺的平臺之一,在這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內在潛能能夠被充分激發(fā)。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我表現(xiàn)力強,渴望有展示自身一技之長的舞臺,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更是其中之一。內容積極向上的、充滿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的大力舉辦,可以使得學生的課余生活更為豐富,校園文化更為繁榮,也有利于全面鍛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強化對漢語知識的掌握,少數(shù)民族學生還應多結交一些不同民族的朋友,與其多多交談, 并積極參與到他們的社交活動中去,從而大大增加日常生活中使用漢語的機會。通過漢語交談的反復練習,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提高學生對于漢語知識的運用水準。具體來說,各民族同學的舞會、朋友聚會等社交活動的參與,使得少數(shù)民族學生獲得更多的漢語學習的機會。
4 結語
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由于自身民族文化和語言習慣的影響,少數(shù)民族學生會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語境中直接將語言翻譯和表達為漢語。因為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語言體系存在一定的差異,當沿襲以上的漢語知識運用方法時,便會出現(xiàn)錯誤連連的狀況。所以,對于漢語教師來說,這一問題應當高度重視。此外,考慮到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以及畏懼心理等問題,寓教于樂無疑是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不能摒棄的。漢語交際情景的創(chuàng)設,更能使學生融入學習,并指導他們將漢語知識進行整理并分類,迎難而上,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及漢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海麗買·木沙.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成果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
[2] 雷春華.少數(shù)民族第二語言學習的跨文化詫異與適應[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8):232-235.
[3] 阿依努爾·米爾扎汗.試析如何提高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漢語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8(68):22.
[4] 曹祝兵.語言接觸視角下少數(shù)民族學習漢語相關問題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5):206-209.
[5] 古力努爾·乃比江.高校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12.
[6] 阿滿古力·沙比爾.新疆高校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問題探究[J].時代教育,2017(07):204.
作者簡介:塔吉古麗·努爾(1994-),女,維吾爾族,2018年6月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yè),獲得學士學位。2018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