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未來教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5)
隨著2018年高考和中考的落幕,廣大一線教師和教研員對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也有了對于教學改進方向的更多迷惘與困惑。當以往的“背多分”模式已經無法應對當前變化時,如何找到應對當前評價改革的正確策略,就成為迫切需要解答的關鍵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科能力提升系列項目”工作團隊著眼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試圖通過對中學政治課堂的教學改進實踐,實現(xiàn)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進。本文呈現(xiàn)的就是我們對本年度教學改進的主題——“追求學科本質”的思考與分析。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引導教師理解中學政治學科教學的本質追求,為教師落實素養(yǎng)育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有益參考。
學科本質是學科性質的集中呈現(xiàn)和表述。對于學科本質的研究在學界有所涉及,但并不充分。有的學者從學科的存在形式角度說明學科本質。例如,孫綿濤教授認為,“學科是主體為了教育或發(fā)展的需要,通過自身認知結構與客體結構,包括原結構和次級結構的互動而形成的一種既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又有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組織體系”[1]。閻光才則認為,所謂“學科”“其實不過是一種人為的建構,或者說是人類為了便于自我認識世界而建構起來的一套知識分類體系及其規(guī)范”。[2]這些觀點對于學科性質的認識,基本是基于學科的“形式維度”而言的,是超越具體學科的學科本質界定。我們可以把這個維度的界定理解為從“教”的方面對學科本質的界定,即從“如何教好學科內容”的角度對學科本質的理解。另一些學者則從“育”的角度對學科本質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突出強調教育的育人價值。如顧明遠教授對教育本質的分析對我們富有啟發(fā)。他認為,“如果從生命發(fā)展的視角來說,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3]。這一界定從“如何發(fā)揮學科價值”的維度對教育本質進行了界定,是從教育的“內容維度”對教育本質的界定,是指向教育對象——生命個體的。
借鑒上述兩種研究維度,對于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本質的把握可以從“形式維度”(即“教”的維度)和“內容維度”(即“育”的維度)來考慮。
從“形式維度”來說,中學思想政治課關注的是“以何種方式落實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問題。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指向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這里的“綜合性”,具有復雜的結構,主要體現(xiàn)為“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學校德育工作的引領性和課程實施的實踐性等特征,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相互銜接,與時事政治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其他學科教學和相關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4]1?!盎顒有蛯W科課程”則以“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課程化”的形式,將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呈現(xiàn)出中學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特性和學科魅力。
從“內容維度”來說,中學思想政治課關注的是“以什么內容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問題。中學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4]1。為落實這些內容,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設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和“哲學與文化”等必修課程,“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和“邏輯與思維”等選擇性必修課程,以及“財經與生活”“法官與律師”和“歷史上的哲學家”等選修課程。這些課程涵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方面,是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腳點。
思想政治學科本質的上述兩個方面,并不是相互隔絕的。將二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對思想政治學科本質的完整理解。思想政治的學科本質,即以科學的教學方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促進和積極引導?;谶@一理解,追求思想政治學科本質的教學,就應該突出對學生精神成長的密切關注,突出對教學方法科學運用的高度重視,突出對教學評價機制的理念更新和效果追求的途徑探索,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育。
追求“教”“育”結合是實現(xiàn)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應有之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一些背離學科本質的現(xiàn)象。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其一,是“有教無育”的政治課。有些政治課堂只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而忽視了課程的育人價值和教學內容的落實。這種課堂往往以“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名義,打著“豐富教學形式”的幌子,將政治課堂變成了教師的才藝秀場。在這樣的課堂上,授課教師時而變成聲情并茂的歌手,時而變成口吐蓮花的大師,時而變成時尚摩登的模特……學生的思考集中于“老師還會放什么視頻”“老師還會展示哪些才藝”之類的問題,而忽視了學科內容的學習才是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以至于對于這一節(jié)課的相關內容印象反而變得模糊。有的教師并不是自己展示,而是將學生置于華而不實的活動之中,只追求課堂的熱鬧,全不顧課堂的質量。這樣的課堂,學生動的只是身體,而不是思想,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二,是“有育無教”的政治課。有些政治課堂只注重知識內容的落實,而忽視了教學形式的適切性。這種政治課堂,往往以“為了學生成長”的名義,只注重知識的輸入過程,忽視教學基本規(guī)律,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將豐富生動的教學過程變成了苦役和壓力。采取這種方式的教師,往往會堅持知識落實的重要性和“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必然性,通過重復練習,一再強化學生的具體知識記憶,或者進行“模板化”“導圖式”的所謂“方法”傳授,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舉一反三”的“應試技巧”?!昂粚嵵R點”“找到知識點”“答上知識點”成為這些教師努力的方向。這種教師,看起來非常重視“育”的作用,注重教學內容落實,但由于沒有正確教法的有效輔助,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有些時候甚至會因為生硬教法導致學生的逆反情緒,使得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其三,是“以教代育”的政治課。有些政治課堂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的確定為以分數(shù)為標尺的學業(yè)表現(xiàn),將學業(yè)成績表現(xiàn)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尺度,以“教學成績”代替“育人價值”。這種政治課堂,往往以“考慮學生未來”的名義,專注于學業(yè)表現(xiàn),忽視甚至無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表現(xiàn)提升和精神成長。對于學業(yè)成績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采取“放縱式”的培養(yǎng)模式,只要分數(shù),不管品質。甚至有的學校提出“多考一分,干掉千人”之類的“勵志”口號,強化學生對于分數(shù)的敏感性和趨向性。按照這種教學方式,分數(shù)成了學生唯一的目標和追求,與政治學科所提倡的學科本質背道而馳。以分數(shù)的精致追求,代替學生的精神成長,這樣的教法更容易走向教育的反面。
總結以上三種典型表現(xiàn),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不將中學政治課的“教”與“育”真正結合起來,就無法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實現(xiàn)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提升。這正是進行教學改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要實現(xiàn)“教”“育”結合的中學政治課教學,我們應該以課堂教學改進為抓手,通過以下策略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提升。
首先,堅持“以育領教”,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和綜合素質提升。學業(yè)成績表現(xiàn)是教師繞不過去的客觀尺度。但對中學政治課教學而言,比學生“考了多少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基本維度上實現(xiàn)了怎樣的進步表現(xiàn),是學生實現(xiàn)了怎樣的精神成長,在綜合素質表現(xiàn)方面有哪些顯著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首要關注點,應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是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成長和提升。根據(jù)“認識—體驗—踐行”的認識路徑,中學政治課必須把“培養(yǎng)什么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落實于教學實踐中,從基本品行、學科思維、能力表現(xiàn)、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等方面,促進學生的成長。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改進的時候,應該時刻關注教學的目標指向,明確“將學生引向何處”和“讓學生學會什么”作為教學關注的基本點,著力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提高學生的整體競爭力,讓他們可以通過高階學科能力提升實現(xiàn)學業(yè)成績的真實進步。
其次,堅持“以教促育”,注重教學進程中學生的主動生成。教學流程的順暢通達,是教師的永恒追求。但在教學實踐中,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流程的順暢,而忽視了學生所處的位置和思考的前進路徑。這就是教學生成對于教學改進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所以,在設計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對于預設問題可能產生的反應,并針對可能發(fā)生的不同情況,分別做好應對預案,進行針對性設計。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控制好教學節(jié)奏,既要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又能不讓學生重復他們已經熟悉的內容,適時推進教學。對于學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能盡快解決的,簡明扼要不拖沓;不好當時解決的,簡要說明不糾纏。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及自己的處理和感受,要以教學日志、教學反思等方式及時記錄,為自己的教學改進提供寶貴的資源積累。教學的所有手段,都能有效指向學科育人價值,必然能使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再次,堅持“以育評教”,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和表現(xiàn)的提升。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有個兩難的選擇:讓學生說,學生難以習慣使用學科語言,往往浪費時間;不讓學生說,學生難以領會教師的學科語言表述的核心要義,難以轉化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對此,我們的建議是:以育人需要來評價教學手段的優(yōu)劣,進而決定教學方式的取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再引導學生用學科思維和學科語言整理和規(guī)范。教師一定不要急于下結論,不要在開始就要求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學科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只有首先給學生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在表述自己想法的過程中逐漸理清思路,逐步學會用更具學科意味的語言改進自己的表達。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實現(xiàn)的學科能力提升,才真正是學生的學科思維養(yǎng)成過程。從當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做好“引導者”和“指路牌”,學生才能從“步履蹣跚”到“健步如飛”。教師無法代替學生的學習過程,也無法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東西變成他們不會忘卻的素養(yǎng)。對于學生表達帶來的時間控制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節(jié)奏的需要,通過簡單語言提示、核心要點復述等形式,為學生提煉語言重點,并引導教學進程。
最后,堅持“教育一體”,聚焦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思維展開。一堂好的政治課,固然應該是完成教學任務,但更應該著力于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在課堂中的認識升華產生了積極的效果。讓學生印象深刻的課堂不是教師將所有教學點都說到了的課堂,而是能讓學生熱淚盈眶、豁然開朗的課堂。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過于注重教學體系的完整性,不應該將“所有重點內容都已經強調到了”作為追求的方向,而應該深刻理解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的過程中面對的思維困惑是什么,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呈現(xiàn)這些思維困惑,以及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如何發(fā)現(xiàn)解決困惑的鑰匙和線索。在政治課堂上,讓學生提出他們的問題比讓他們記住簡單的結論更重要,讓學生探究思維困惑的過程比他們接受現(xiàn)成的結論更重要。當學生面對屬于自己真實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探索熱情被激發(fā)出來,教學的手段和內容才能實現(xiàn)完美統(tǒng)一。
追求學科本質,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我們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改進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積極發(fā)現(xiàn)。只有這樣,中學思想政治課才能實現(xiàn)形式與內容、短期效益與長遠效益的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成為它應然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