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黃亞勤
“自《詩經(jīng)》始,詩歌多為悲苦辭,以愁苦為正音?!鄙娉錆M各種變數(shù),死亡取消一切變數(shù),成為人無法跨越的界限。成為人生最大的悲哀、遺憾。墳墓意味父母、子女、朋友、夫妻之間的死別。因為大家終不免要死,現(xiàn)代西方哲學在談到死亡時說“上帝和未來都失去了信任的可能,只有死亡實在?!彪m然“墳墓”意象在《古詩十九首》比重不大,但它的出現(xiàn)有它獨特的原因。
《古詩十九首》的創(chuàng)作時間,一般認為從東漢開始,至建安之前這段時間,此間,朝政腐敗,加之自然災害,瘟疫的爆發(fā),連綿不斷戰(zhàn)爭所帶來的社會動亂。是《古詩十九首》“墳墓”意象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朝政腐敗。東漢從中期開始,政權主要控制在外戚和宦官手里。兩大集團各謀私利,互相斗爭,導致政治黑暗,朝政腐敗。自漢和帝永元四年至桓帝延熹二年,六十多年里,宦官對外戚的政治打擊就有四次,導致宦官專政?;鹿賶艛嗾嘁院螅稳找婧诎?,一些比較正直的官吏、地方有影響的士紳和太學生,采取各種形式,與宦官集團進行斗爭,于是相繼發(fā)生了“清議”運動和“黨錮”之禍。造成“正直被放,邪枉熾結”(《后漢書·黨錮列傳·序》)。漢靈帝時期,統(tǒng)治更加腐敗。靈帝自己開西邸,還公開賣官。自公、卿,下至郎、吏,都有定價。地方官是肥缺,定價也就高。而縣令的價格按該縣肥、瘠定價。富的先交錢,后上任;窮的先上任,一段時期以后再交錢,但加價一倍。這些花錢買來的官員,一旦上任,就大肆搜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其次,自然災害和瘟疫。根據(jù)著名物候?qū)W家竺可楨所揭示的我國古代氣候變遷波動狀況,東漢末年處于三代以來第二個氣候大波動期,格外突出的生態(tài)突變現(xiàn)象是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地震、風災、雪災、蝗災記載異常增多。東漢恒、靈以后,異常地理現(xiàn)象突出,瘟疫頻繁流行,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據(jù)《后漢書·王望傳》記載:“是時(明帝初)州郡災旱。百姓窮荒,望行部,道見饑者,裸行草食。”明帝永平三年“水旱不節(jié),稼穡不成,人無宿儲,下生愁墊?!保ā逗鬂h書》卷二《明帝記》)漢順帝永建四年,“六州大蝗,疫氣流行?!保缓愕墼卧甏?,“京師大疾疫,……九江、廬江大疫?!被傅塾琅d元年,三十二個郡國發(fā)生了蝗災和水災,受災者多達數(shù)十萬戶。漢靈帝在位期間先后發(fā)生五次大范圍的疫病流行。疫病肆虐期間,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后果十分悲慘,如曹植《說疫氣》中所描繪的慘狀:“家家有尸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鳖l繁的自然災害和瘟疫的流行,給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勢必會給詩人的心理帶來陰影。
第三,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戰(zhàn)爭連綿不斷?!肚貪h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中記載單是建武時期就有二十五起農(nóng)民起義。恒帝統(tǒng)治的二十一年中,起義十四次多。這在樂府民歌多有體現(xiàn)?!稇?zhàn)城南》曰:“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zhàn)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戰(zhàn)場前方戰(zhàn)士力盡戰(zhàn)死,棄尸遍荒野;后方兵連饑荒,黍地無人耕。文中把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描述的淋漓盡致。由此“戰(zhàn)城南”成為人們厭兵厭戰(zhàn)的代名詞。
長期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使得漢靈帝中平元年,終于爆發(fā)了波瀾壯闊的黃巾軍大起義,接下來就是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蔡琰《悲憤詩》:“海內(nèi)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這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可見戰(zhàn)爭使廣大人民群眾掙扎在死亡的邊緣,“長驅(qū)西入關,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虮慵娱⒄?,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在這樣的情況下,死亡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而死亡之后就是埋葬,就出現(xiàn)了墳墓。正如《十五從軍征》所說:“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娭械摹摆@劾邸本褪钱敃r的真實情況。在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下, 死亡與墳墓必將成為文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形諸作品,自然就會出現(xiàn)“墳墓”意象。
漢代盛行厚葬之風。首先漢代統(tǒng)治者極力倡導儒家的孝道觀念,厚葬風氣盛行,是繼商周之后出現(xiàn)第二個厚葬高峰。當時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爭先恐后,傾盡物力財力,大肆厚葬。每年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來修筑皇陵,所以皇陵無不建得宏大豪華,隨葬的珍寶之多令后世咋舌。諸侯王、權貴皇戚、富商大賈、中小地主等,倚仗財力,其墓葬往往“積土如山,列樹成林”;就是庶民百姓和邊遠下士,也無不仿效,以顯孝心,以邀孝名。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的皇陵、大型崖墓、“黃腸題湊”木槨墓和裝飾精美的畫像石、畫像磚墓的大量出現(xiàn),證明了這一點。隨葬品更是精品紛呈,令人目不暇接。如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青銅器、金銀器等計兩千多件(套),許多隨葬品都是稀世之珍,藝術瑰寶。
其次,漢代喪葬習俗的奉行“事死如生”的觀念。在墓室的型制和結構上,盡量模仿活人住宅,有前室、中室、后室及側室、耳室,分別安放棺槨、生活用品、用于“出行”的車馬器等,有的還有廚房、廁所。在隨葬品方面,也盡量做到應有盡有,幾乎包括了生人所有的衣、食、住、行、用各個方面。如食物,有酒、糧食、水果、禽、魚、牲畜等等,多被制成餅、飯和各種菜肴,名目繁多,不勝枚舉;生活用具有盤、卮、豆、酒壺、奩、甑、鼎、案、耳杯、酒樽、鐙等等。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宏麗的墓室、豐富的隨葬品,能保證死后在陰間可以盡情享用。
最后,與厚葬之風和靈魂不滅觀念相適應的便是墓祭之風的流行。漢代人們認為,陵墓是“鬼神所在,祭祀之處”。所以他們在墓前(有的建于地下)建立祠堂,作為定時祭祀死者的場所。漢代墓祭時還有避諱的習俗,其中之一就是禁止刑徒參加墓祭,因為他們認為墓室是先人的陰宅,靈魂憑依之所,受過刑的人去祭墓,會有損祖先之德。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是中下層失意文人,他們渴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高層次的人生價值。而漢代的選官制度(薦舉)為他們提供一個平臺。但后來這種制度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因此東漢時期,中下層文人很少有仕進的機會。主要原因有:
1.選舉不實。從光武帝起曾不斷下詔書要求嚴格選舉,甚或提出選舉不實者要治罪。明帝即位之初,下詔書指出:“選舉請托權門,官吏貪縱為非,百姓愁怨?!贝藭r薦舉已有被郡國官吏把持的現(xiàn)象。
2.富人憑借財富入選。“拜門奔競,貨賂囑托?!币虼巳瞬刨|(zhì)量不高,出現(xiàn)“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钡耐{。
3.東漢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朝政。他們?yōu)榕囵B(yǎng)自己勢力,大量扶植黨羽,奉行著養(yǎng)士政策,眾多的士人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官僚后備軍。少量的官位與眾多的士人存在著矛盾,而部分士人們譏評朝政,召來兩次“黨錮之禍”,使士人們的出路更為渺茫。
正是由于社會離亂、仕途暗淡等方面的原因,使東漢中下層文人很少有進身仕途、施展抱負的機會,文人轉而開始關注個體生命價值,感嘆人生短促,從而產(chǎn)生深重的生命憂患意識。因此,他們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大唱生命哀歌。但《古詩十九首》中的“墳墓”意象抒發(fā)了當時人的生命意識。人的覺醒,生的覺醒,詩的覺醒,是整個建安時期“人的自覺”“文的自覺”的前奏,是“文的自覺”的啟始階段,對后來“三曹”、“建安七子”、陶淵明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