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總則部分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這就要求幼兒園在平等、尊重、合作的基礎上,利用多種形式加強與幼兒家長的聯系,圍繞幼兒的健康成長實現家園互動、家園同步。為實現家園的互動和同步協調施教,家園之間要以幼兒的成長為中心保持經常聯絡、彼此經常溝通。當前的社會需要快速建立符合現在教育發(fā)展,能夠增強幼兒活潑、健康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微課;家園共育;互動
幼兒園過去建立的家園共育大多是依賴語言的形式進行家庭同幼兒園聯絡,教師采取說或寫的方法同家長交換有關信息。伴隨現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在社交中越來越重視使用視頻方式進行交流。最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用“微課”作為媒介的“家園共育”,徹底地改變了過去的教學模式以及表現方法,重點使用了聲音以及圖像兼具的視頻手段,使用互聯網的信息分享、情景互動、對象開放的特性,使得家長可以利用此共享平臺,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被動地獲得家園互動信息,以及有關幼兒園的各種信息,而是可以自行錄制情景短片進行上傳微課,從而可以與幼兒園的教師或是周圍的家庭分享或交流育兒方面的信息。這樣不單單能夠激發(fā)起孩子的愛好和學習興趣,還讓家長們感受到在家園共育中利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的快樂,使得孩子們在學習方面以主動構建代替了過去的被動接受。在此,微視頻的內容和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起到了“課”的用途,微課的使用具有計劃性以及目標性,有構建的過程同時也有使用后的反饋。我們在實際運用當中可以看到,當我們在家園共育領域中實行了微課之后產生了極大的具有積極作用的教育價值:
一、 建立起新型模式下的家園共育環(huán)境
幼兒的父母大多都非常希望可以同老師、專家以及園所進行幼兒教育問題討論。不過一則是由于他們工作壓力等問題,大多沒有空閑時間對孩子進行親身教育;再則,絕大多數的年輕父母經驗不足,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對于長輩以及幼兒園所具有的育兒經驗又沒有可靠的途徑傳遞給這些年輕的父母。在將“家園共育”同“微課”進行有效結合后,終于找到了徹底解決以上問題的新辦法。當前,為人父母的主要是80后,他們對手機具有極大的依賴感,在購物消費、社交溝通等方面這些80后的父母幾乎都是在手機上完成的,他們關心孩子的方方面面,關心孩子在家里的狀態(tài),也極其關注幼兒園的實時服務質量。使用微課后,家長首先是能夠實時地、直接地了解幼兒在園內的學習信息;另外,幼兒父母能夠利用共享平臺進行交流學習彼此育兒經驗,還可以使用視頻將幼兒回家后學習狀態(tài)實時地傳送給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
二、 是家長掌握孩子狀況的服務性窗口
教師及時地上傳兒童在幼兒園里的狀態(tài);上傳幼兒園舉辦的各種有益孩子成長的活動;共享孩子在幼兒園里生活學習場景,當家長看到這類信息后不但會感覺到開心,也會對幼兒園放心。家長還能夠評論活動視頻的內容,有些活動是經過園方精心安排的,經過網絡上的傳播,使得家長們和其他的潛在觀眾能夠快速地了解到幼兒園初心意圖。
三、 可以積累第一手資料
使用微課之后,有關的生活場景、教學內容、手工制作、兒童游戲、日常安全等等,都可以被微課以視頻的方式加以保存,這將為幼兒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積累大量的資料,在研究之后我們可以逐步掌握系統性的信息,可以把這些信息依據學科領域、教育問題領域、年齡特點等等進行適當劃分,可以在教師同行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使更多社會成員受益。
四、 可以彌補教育方面的缺失
當今社會的許多家庭之中,一般都是由長輩照看孩子。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忙于養(yǎng)家糊口,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運用了微課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之處,下班后的父母進入微課,就能夠看到教師們制作的手工、游戲、家園溝通等視頻。父母按照視頻內容就可以和孩子一同游戲或是完成小制作等。假如平時太忙也可以在周末進行。年紀大的家長也能夠借助子女的協助,經過微課學習到先進的育兒觀念,借助微課明白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更加利于幼兒發(fā)展。經過一個學期的積累,假如孩子在某方面還有不足之處,家長能夠在微課之中找到相關的教育和幫助。
五、 及時地解決孩子的家庭個性問題
家長和教師能夠以制作微課的方式進行孩子信息的相互共享,現在有許多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差異很大,家長借助微課把孩子在家里的生活習慣加以記錄,并發(fā)送給教師,由此老師可以全面地掌握孩子的個性,幫助孩子去除在家時的不良習慣,并且家長可以學會在家該怎樣協助教師,以期實現共贏。
六、 促使幼兒教師專業(yè)水準得以提升
盡管微課有些短小,但是其包含的內容卻是極為多樣的,所以進行選材以及決定微課內容的時候,教師需要深刻地思索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研究,尋求解決辦法,全面地掌握學生情況,明確自己需要把哪些內容上傳到微課上,要學會把這些教育內容,用3到5分鐘表達出來,怎樣能讓家長有興趣進行學習并接受,這對老師的要求同課堂教學相比較提升很大。教師使用的語言要簡單明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同時要求適合幼兒同父母的理解。因此教師將語言持續(xù)精煉,提升了教師講解知識和總結的能力。
微課主要的畢竟還是“課”,只有很好地運用文字圖像的同步呈現、手機攝像、截屏錄屏、PPT 演示等技術和后期剪輯等的方法才能制作微課內容。對于先進的信息技術要求熟練運用。制作微課使得教師學會在細節(jié)上發(fā)現、思考、追問、改變,從學習者轉變成創(chuàng)造開發(fā)人員,增強了將學科和信息技術進行綜合處理的能力,把握好時代的脈搏。
參考文獻:
[1]吳瑾.微課,讓家園共育“動”起來[J].考試周刊,2015,(A0).
[2]徐蓮蓮.當微課走進“家園共育”[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01).
[3]劉煥麗.網絡時代探索微課創(chuàng)新家園共育新模式的研究[J].理論界,2016,(01).
作者簡介:
沈璐,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中心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