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建
提到“情境”,我們會自然想到杜威。一般教育理論認為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約翰·杜威是最早提出“情境”這個概念的。他認為“思維起于直接經(jīng)驗的情境”,正式情境的內(nèi)在的、獨特的不確定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除杜威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教育家,比如美國的克伯屈,他根據(jù)杜威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問題。
在對語文的課程性質(zhì)的描述中,新課標明確提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問題,原文如下: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zhì),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何謂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一般來說,真實情境是與虛擬情境或沒有情境相對立的。新課標沒有對什么是真實情境進行系統(tǒng)論述,但從對包含“真實”和“情境”的各種表述來分析,真實情境至少包含以下特點。
1.真實情境是互動的,有意義的情境
新課標在關于教學建議部分,當談到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時,強調(diào)要創(chuàng)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要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jīng)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如果能實現(xiàn)有意義的互動,體驗感越強烈,應該越顯得真實。
2.真實情境是具體的、典型的情境
在教學評價建議中,新課標還強調(diào)“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在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情境中綜合考查”,強調(diào)“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在命題和閱卷原則方面,提出“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xiàn)學生素養(yǎng)的多樣化表現(xiàn)”。真實的情境還應該具有具體性、典型性。具體是與抽象相對的,越具體才越真實。具體而不失典型,才會有較好的參與度和拓展性,才越有利于遷移和發(fā)展。
3.真實情境是緊扣學生生活的、開放的情境
何謂“以具體情境為載體”,新課標在命題思路與框架中有具體闡述: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個人體驗情境指向?qū)W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等。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nèi)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diào)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強調(diào)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學科認知情境指向?qū)W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fā)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
在這里,新課標提出了三種情境,個人體驗情境、社會活動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真實情境應該是選材于學生日常生活片斷,或者再現(xiàn)與學生關系密切的個人情境或社會情境。
4.真實的情境應該是綜合的、實踐的活動
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強調(diào)要“創(chuàng)設綜合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多經(jīng)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現(xiàn)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nèi)化,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zhì)、精神和行為方式”。
真實的情境應該是帶有任務的言語運用的活動。沒有問題、沒有任務的情境不是好的教學情境。真實的情境素材和問題應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易于多角度思維。
如何“創(chuàng)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新課標舉例說:“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優(yōu)質(zhì)的素材和范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p>
高中語文課堂所涉及的“情境”,有著我們自己所理解的獨特的內(nèi)涵。中國古代文論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近代學者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所提出的“意境說”是我們提出的“情境”的“根”。我們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使高中語文課堂的情境充滿民族文化的意味,有著傳統(tǒng)審美的意義。在高中語文課堂特別是詩歌課堂中,“情境”有四個特點。一是講究“真”,王國維提出“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語”;二是講究“情”,古代文論中有“景中生情”“情融于景”等闡述,王國維更指出“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心中之境界”;三是講究“思”,劉勰在《神思》中提出“文之思也,其神遠矣”,“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真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多么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四是講究“美”。詩人沉浸于真景物構成的客觀物象中,覺得景中生情,情又融于境,于是“思接千載”,“神與物游”。詩人從“真景物”和“外物美”連同自己的“內(nèi)修美”,沉浸在美的境界精神中。精神與物象交融,產(chǎn)生激烈的情感變化,所謂 “情以物興,故辭必巧麗”,“比興”之做法也自然“萌芽”,正如王國維所說“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個“鬧”,一個“弄”字境界全出,最終寫出美的詩篇。“境界說”中的“真”“情”“思”“美”,正是課堂教育所需,學生是“真”人,教師應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實際上便是生活的真實,教育與生活相通,便是“真”的體現(xiàn),即使是模擬生活場景,同樣給學生一種真切感,真人真景真情感才能激廣遠之思,進入美的境界,創(chuàng)造出美的果實。
林語堂先生在研究詩歌創(chuàng)作時也認為,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首先對大自然給予了無限的深情,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我們可以看出,作家大多本身具備并擅長運用充滿激情的具體形象的思維去進行創(chuàng)作,這個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不是憑空想象,而本身就是建立在在具體的有情之境中。因此,理解各種體裁的文本,還是應該在具體的情境之中。
根據(jù)新的課堂理論,課堂教學應當還知識本來面貌,知識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它應該是立體的、多角度的,有血有肉、有來源出處、有實際功用,學生獲得的應該是活生生的知識,我們必須強調(diào)知識與情境是相互依存的,因為任何知識都是在一定情景中產(chǎn)生的,最終都回到情境中去。在課堂教學之初的導入中,我們運用圖畫、音樂、表演、多媒體等多種直觀手段與老師的語言描述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本真的情景或者模擬情景,把知識鑲嵌在情景中情境重現(xiàn),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有根、有背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性、本源性,從而感受知識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及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
如以下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導入:
《荷塘月色》
導入:多媒體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舒緩的鋼琴曲。
導語:月映清荷,風擺弱柳,獨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間。昔時古人對月暢飲,對酒當歌,慨懷世事,直抒筆下,揮毫鐫寫出篇篇流傳千古的詩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這般的恬淡。有人說,荷塘月色下的自清,是披帶著溫柔月色的香荷。是如何的一種夜色,造就了如此的佳作;又是如何的一種氛圍,輕拂了心靈的弦音,共鳴了數(shù)十載后人?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細細品讀、細細回味吧。
這樣的導入,既能讓學生充分體驗那純美的景色,也能透過美景提請學生細細品味感悟作者的獨具匠心。
《故都的秋》
導入:《秋思》輕音樂,配以合于文章內(nèi)容的圖片。
導語:秋天是個神秘的季節(jié),沒有春的嫵媚,沒有夏的熱情,沒有冬的凝重,仿佛一個遺世獨立的清麗女子,隨落葉而至,隨飛雪而歸。在郁達夫的筆端,秋,遠不及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那般壯麗、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那般凄苦、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般悲涼。藍朵的牽牛、疏落的長草、非花的落蕊、弱蟬的殘聲、閑人的話雨、風中的棗子,這些在故都似乎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景物,在郁達夫的筆下,卻流成了一幅寫意的長卷,奏響了一曲獨屬于他的生命的悲歌。何以如此?讓我們翻開課文去細細品味、靜靜聆聽吧。
文中,清、靜、悲涼的感情氛圍與音樂很好的融為一體,讓學生能真切地體會作者筆下北國之秋的悲涼之美。同時,回顧學生以往所學,喚起學生審美情感,在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地提醒學生注意郁達夫的選材特點及情感表達,潛移默化地把文章理解的重點滲透給學生,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tài),更快地沉潛到對 新課文的研讀之中。
《涉江采芙蓉》
導入 :音樂《長相思》。
大家知道,古今中外,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而凄美的愛情悲劇,尤其容易動人心魄。我個人很喜歡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首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詩中有這樣的兩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我為什么先引出這兩句詩呢?自然是與今天我們要學的內(nèi)容有關。因為我覺得它和我們今天要學的選自《古詩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表達的情感很相似。當然,待會兒大家也可以對我的這種看法提出不同的見解。
優(yōu)美的音樂,再加上泰戈爾的詩,學生極容易被這樣動人的愛情所打動。
《赤壁賦》
導入:在中國詩人中,李白太高,瑤臺仙閣高不可攀;陶淵明太遠,桃花源里忽隱忽現(xiàn);杜甫較近,卻顯太實而缺空靈;比較起來我更喜歡蘇軾,他的詩,隨手拈來如飛天袖間散落的花朵,氣韻生動,神思逸飛。有豪邁酣暢的“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也有纏綿多情的“十年生死兩茫?!?;有慷慨縱橫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也有冷靜直觀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有曠達灑脫的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 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細膩……蘇軾在文學上是個曠世奇才,然而因為太優(yōu)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卻很不得意,一生屢遭貶謫。公元1080年,蘇軾便遭遇了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出獄后,他被貶往偏僻、荒涼的黃州。歲月易逝,人生短暫。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磨難,你有哪些感想?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的。
《蘭亭集序》
導入:多媒體展示《蘭亭集序》書法作品,介紹關于書法作品《蘭亭集序》的相關資料。
1.王羲之“醉寫《蘭亭》”。
東晉永和九年著名的蘭亭集會上,名流隱士飲酒賦詩,王羲之酒意正濃,被眾人推舉作序,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作序一篇。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fā)揮,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跡。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jīng)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2.“書圣”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王羲之手書《蘭亭集序》中,二十多個“之”字各有面目,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一絕。
4.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沒有流傳下來,被極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設計從王羲之后人的手中騙出,隨著他一同下葬。后人在譴責皇帝的自私、霸道時,依舊對唐代書法家“克隆”的蘭亭集序愛不釋手,而且成為至今為書法界臨摹研習的杰出范本。
5.清代的康熙皇帝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亦喜愛備至,1693年康熙南巡,臨摹蘭亭集序,并刻碑流傳至今。
欣賞《蘭亭集序》書法作品,了解《蘭亭集序》的故事,產(chǎn)生閱讀興趣。
《我有一個夢想》
導入:多媒體出示資料。
資料1:我(中國人)在美國菲蒙開加油站時,雇用了一位白人青年一天早上,他打電話來說辭職不干了。我回到加油站,發(fā)現(xiàn)他當班的時段短少了200多元,油庫里少了3箱汽油。我報了警,菲蒙警局派了一位白人女警察來查案。當我向她說出雇員名字--一個白人的名字的時候。我意識到她很勉強抄下名字,冷冷地對我說:“你知道嗎?如你告上法庭,你是輸定的,而且他的家人也會反訴你?!?/p>
資料2:2001年4月7日,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歲的黑人青年蒂莫西·托馬斯遭遇一名白人警官的追捕。當托馬斯試圖逃跑時,白人警察竟開槍將他射殺致死。事后證實:手無寸鐵的托馬斯,當時并沒有犯罪行為。然而,白人警察不僅未受處罰,反而得到獎勵休假一個星期。
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明確:種族歧視!白人袒護同一種族的人,歧視有色人種。
因不同種族在形態(tài)、生理、語言習俗、歷史文化等差異,而造成的歧視叫做種族歧視,即人種差異。
明確:雖然美國在1865年結束了奴隸制,然而黑人還沒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當時南部各州通過了州法律,繼續(xù)把白人和黑人分開。面對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與種族隔離,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有話要說——《我有一個夢想》!
高中語文課堂的情境導入創(chuàng)設自然還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一段話:“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睂⑦@一思想貫穿于自己的教學過程,去重視學生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恰當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機,這是每位教師的孜孜以求的心愿!
[此文為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成果。課題名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與情景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CJYC17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