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秋霞
摘 要:公辦初中均衡分班且班級人數(shù)眾多,傳統(tǒng)教學用統(tǒng)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忽視了個體差異,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根據(jù)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以“長度的測量”為例,精心設計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分層教學;問題設計;長度的測量
公辦初中均衡分班且班級人數(shù)眾多,傳統(tǒng)教學用統(tǒng)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A—優(yōu)秀,B—中等,C—薄弱,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精心設計問題,提高課堂效率。以下是“長度的測量”課堂教學實錄及幾點思考。
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
學到“長度的測量”,學生都認為簡單,缺乏興趣。事實上,優(yōu)秀學生對測量的比較性和單位的規(guī)定性并不理解,中等學生對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和刻度尺的讀數(shù)存在困難,而薄弱學生以上均有問題。鑒于此,筆者在下面三個教學片斷中設計了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以突破他們學習中的難點。
【片斷一】用沒有刻度的“尺”比長短,幫助學生理解測量的比較性。
教師展示一幅帽子圖片,帽子的寬AB略大于高CD。
問題1(ABC):目測AB和CD誰長?誰短?
學生舉手表決。受到心理學中錯覺的影響,絕大部分學生選擇AB和CD一樣長。
問題2(AB):如何比較它們的長度?
生:用尺量。
老師提供一把尺(比AB和CD都長,刻度被覆蓋),請學生上臺演示。
生:面露難色看著老師,不知如何是好。
師:有什么困難?
生:這把尺沒有刻度,測不出長度。
【反思一】
學生對長度測量的了解停留在操作層面,并不知道背后蘊含的“比較”思想。教師設置情境,與學生原有認知產(chǎn)生沖突,激發(fā)求知欲望。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在師生和生生交流中,C層次的學生知道將測量物與標準量比較的方法,AB層次的學生逐漸領悟長度測量的比較性,完成從方法到思想的升華。
【片斷二】用米尺尋找單位長度,幫助學生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問題1(ABC):長度的單位有哪些?
學生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教師補充并播放短片介紹長度單位的發(fā)展史。
師:大家知道1米有多長嗎?舉起雙手比劃一下。這把尺長為1米,叫米尺。
請在米尺上找一找1分米(10厘米)多長?
問題2(AB):你能在身體上找出這些單位長度嗎?
學生活動,部分學生上臺示范講解,氣氛異?;钴S。
問題3(AB):你能估測身邊物體的長度嗎?
師:請你估測出教室門的高度約為多少米?
學生根據(jù)體驗,正確進行估測。
【反思二】
教師借助視頻,介紹長度單位的演變,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了長度單位的規(guī)定性。課堂教學中以學生活動替代教師講解,在體驗和交流中積累經(jīng)驗,三個層次的學生對物體的長度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BC層次的學生從手中有尺到攜帶“人體尺”,有效地解決了估測長度時缺乏感性認識的問題。
【片斷三】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測量長度,幫助學生理解估讀和誤差。
問題1(ABC):你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嗎?
師:請先閱讀課本,了解刻度尺的使用,再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并記錄。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一名學生上臺示范,其他學生糾錯,教師總結。
問題2(AB):如何正確讀數(shù)?
展示兩組所用刻度尺和測量結果(均為18.5cm)的照片。
師:你是怎么讀數(shù)的?
生1(不以為然):就拿這把刻度尺直接讀數(shù)。
生2:我測量時發(fā)現(xiàn)示數(shù)在18cm和19cm之間,我估計后讀數(shù)18.5cm,他讀數(shù)是錯誤的。
師(故作驚訝):你們倆的讀數(shù)一樣啊,為什么說他錯呢?
生2(有點激動):不一樣,我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1cm,他的是1mm,讀數(shù)要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師(贊許):那他應該怎么讀數(shù)?
生2:他的刻度尺分度值是1mm,下一位應該是0.1mm,也就是0.01cm,應該寫成18.50cm。
師:估讀是為了使測量結果更接近于物體的真實長度。測量時要估讀,估讀有時偏大,有時偏小,所以測量誤差總是不可避免,只能減小。
問題3(A):如何減小測量誤差?
生:用分度值小的刻度尺。
師:更精密的長度測量工具是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
師:如果要利用實驗盒里的刻度尺測量,你會選擇哪一把?怎么測量?
生: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先測出多張紙的總厚度,再除以紙的張數(shù)。
師:這是改進測量方法來減小誤差。請用這種測多算少的方法測出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
師:在測量工具分度值相同、測量方法相同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減小測量誤差?
生: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反思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長度的測量,實踐操作比理論學習更重要。三個層次的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明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通過活動體驗,糾正錯誤操作。AB層次的學生通過兩把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的讀數(shù),理解估讀的方法和意義。A層次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減小誤差的方法。
物理教學的意義,不只在于學生習得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而要深入理解并能自主應用。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以問題驅動學習任務,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思考、合作、交流,完成學習進階,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張抗抗,邢紅軍.初中長度測量的高端備課[J].物理教學探討,2016(3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