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西方“家文化”差異下的家庭社會工作實踐路徑探究

2018-02-20 15:25朱曉玙
新視野 2018年6期
關鍵詞:家文化個體家庭

文/陶 宇 朱曉玙

家庭社會工作的興起在于回應隨著社會變遷所引發(fā)的諸多家庭問題?!耙罁H通行的專業(yè)家庭社會工作的定義,家庭社會工作是指為了緩解和解決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困境,通過使用社會工作的專門方法、知識和技巧,使處于困境中的家庭緩解其在婚姻關系、撫育關系和養(yǎng)老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增進家庭的和諧?!盵1]雖然,中西學界對于家庭社會工作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共識,但是,即使是在全球化趨同的過程中,西方家庭問題與中國家庭問題也會因“家文化”的底色不同而展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作為舶來品的家庭社會工作也很難移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因此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和服務方法,進而解決中國家庭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一 中西“家文化”之異:“我思故我在”與“我家故我在”

何謂“家文化”?戴峰認為,家文化就是以血緣、地緣、親緣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以家庭意識為中心的種種制度、行為、觀念和心態(tài),它包括家庭結構、家庭觀念和家庭倫理三大要素。[2]在抽象層次,中西家文化都有相似性的文化架構,在具象層次,中西家文化卻在制度、行為、觀念和心態(tài)上有著不同的意涵,這緣于中西方家與個體、家與社會的關系認知是不同的。

(一)家與個體:起始之所和終極之地

西方人的視野在于家外的生命的自由綻放與苦難的宗教救贖。在希臘雅典時期,家庭是城邦人生產的基礎和有效統治的工具性手段。在各民族備受壓迫與苦難的羅馬時期,家庭僅是能夠給予心靈皈依的基督教的注腳。在中世紀,一次次波及整個歐洲世界的瘟疫、饑荒與戰(zhàn)亂使得上帝逐漸成為西方世界尋求肉體與精神庇護的唯一真神,個體漸漸“無家而歸”。西方家庭給予個人發(fā)展的基礎與動力,開弓之后,一往無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基督教的神愛精神讓這支箭矢飛得更穩(wěn)更遠,但終有“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之時,生命總歸要看向來處。這種“無家可歸的惶恐不安、某種尋求歸屬的持續(xù)沖動,始終困擾、折磨著從蘇格拉底到維特根斯坦的那整個傳統”。[3]

相比西方家文化而言,對于中國人來說,家不僅是起始之所,亦是終極之地。包容年輕之期待,中年之拼搏,也包容老年之歸依。家是真正屬于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天地,是中國人的斗室星空。中國人能夠經受住苦難,往往是因為家庭消解了人生際遇中的苦痛。對此,許烺光曾指出:“中國人的世界觀是永遠把家族親情維系看成是永恒的,個體因此受此親情的制約而追求相互依賴?!盵4]在中國人的眼中,家的意向是迎來送往,是生于斯、死于斯,是起點亦是終點,是一切輪回的根源,個體的生命融于家庭的生命而永在,有了家的傳承,死亡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生物屬性的終結,卻是文化屬性的延續(xù)。

在生死之間,人類一直在尋找生而為人的意義。扎根在金錢上,扎根在權力上,扎根在在各種各樣的欲望上,終歸束縛不了人想騰空而起、歸向虛無的力量。在此種意義上,宗教就成了西方人的選擇與活著的終極目的。相比西方基督教神學對于人的庇護,中國人的家就飽含人之意義的根源性。中國人扎根于家才會感受到生而為人的意義,家雖不是宗教,但是在中國人心里,它比宗教更值得信仰。它真實可見,永不虛無。

(二)家與社會:私域公共化和公域私人化

希臘城邦民主和自由的公共生活成為西方人一直為之自豪的文明開端。但是,這也是西方家文化成為文明邊緣化存在的伊始,在家庭私域中解決的問題逐漸走向了公共空間?!霸谖鞣轿拿魇分幸l(fā)了兩類彌補:一是世俗政界力圖用‘中距離公共領域’來填補本來應該由人家占據的空間;二是教會神家以其‘中距離化’了的偽家出來喬裝人家,虛幻地提供一個純屬想象的家長——上帝,替代地滿足人們的歸宿感、歸屬感和安全感。”[5]家庭組織在團體組織快速發(fā)展的沖擊下被隱沒,強烈的集體意識使西方人形成了重集團生活而輕家庭生活的特性,家庭可發(fā)揮的功能也因此被限制。家庭問題基本上都有相對應的社會組織與機構提供專業(yè)性與職業(yè)化的社會支持,而不是僅僅由家庭內部消解。缺失家庭問題的內部解決機制,對于西方人而言,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外在公共社會的功能范疇。

相比西方“個人—社會”的兩極模式,中國的社會結構則是“個人—家庭—社會”的三極模式。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中個人與他人乃至于組織的關系是以家庭為中心,以親疏關系為主軸,如波紋般向外推,進而形成層層擴散的“差序格局”。在中國,“‘家’是社會的核心,它是一個緊緊結合的團體,并且是構建化了的,整個社會價值系統都經由家的‘育化’與‘社化’作用以傳遞給個人”。[6]家庭向內吸納的同時,也在向外吐納?!凹椅幕灾匾?,不僅是因為它給家庭或家族提供了一套規(guī)則,而且是因為它泛化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家族以外的社群、機構,包括企業(yè)或國家都可被認為是‘家’的擴大?!盵7]在家庭對內外能量的吞吐間,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家國天下成為中國人一直秉承的家文化情結。也正因中國的公域空間帶有私人化色彩,強調以家外力量解決家庭問題的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的社工機構在中國社會一直沒有落地生根。

中西社會結構中都有“組織”形態(tài),所以差異不在于西方只存在“團體”,中國只存在“社會圈子”,而在于這兩種“社群”在社會構成上的不同。由此,張江華指出:“‘差序格局’的實際含義是強調由‘差序’所構成的社會組織在中國社會中占據主導與支配地位。中國所謂的公共領域,實際上由私人領域擴張與轉化而來,或者受到私人領域的支配?!盵8]所以,在解決中國家庭問題時,需要社工能夠厘清“家”與“社會”的內涵,在專業(yè)關系與擬親緣關系之間形成自然轉換。

(三)離家文化的人各有志與守家文化的生各有命

西方文化一直高揚自由的火炬,在理性的指導下追尋唯一的真理和唯一的真神,我思故我在,生活追求的是“唯一真”。對家是出發(fā)時的毅然決然,或者是雄踞遠方的一次釋然回眸。相比西方家文化的邊緣地位,李亦園認為“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實質上是家的文化”。[9]“家訓、家德、家禮、家風、家學、家傳”成為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的文化底蘊,并深深刻寫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代代傳承。家文化成為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本,“我家故我在”。所以,在西方夫妻對自由與激情的生命享受中,中國夫妻撫育兒女成為他們的終身事業(yè),他們之間不僅有愛情,更有親情,甚至是道義,贍養(yǎng)老人也是他們應盡的孝道。他們就這樣在緊迫的、已經預設的生命序列中一路呼嘯而去,然后,他們的孩子又會在家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成為他們。

二 中西“家文化”比較下新時期中國家庭問題特征

家庭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家文化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悄然演變,一些新的家庭問題也隨之產生。孟憲范曾指出,20世紀以來,“傳統中國家庭制度的神圣性、合理性開始被解構,但與此同時,在剔除家長制糟粕后,家庭制度中一些優(yōu)秀傳統也流失了”。[10]面對家庭結構與功能的現代性變遷,曾經能夠解決家庭問題的傳統家文化也處于不斷的解構當中。雖然,家的文化表征發(fā)生了一定變化,但是,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個人命運與家庭形成更為緊密的結合,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的中軸地位不僅沒有發(fā)生變化,其對于個體與社會的核心意義在后單位制時代反而日益凸顯。

(一)夫妻關系的核心化:夫妻關系的親密無間與親密有間

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夫妻關系的核心化,三口之家已經是中國主流家庭形態(tài)。閻云翔將其視為“夫妻關系的勝利”,“是一個展現個體私人生活的私密港灣,一個夫妻倆能夠感到生活充滿方便和順心的家”。[11]拋開祖蔭下所帶來的縱向家長權威的影響,夫妻成為新的單元共同面對驚濤駭浪的生活沖擊抑或平靜無波的家常里短,家庭依舊是夫妻可以彼此托付生命的終極之地。問題是,拋去傳統父權秩序對夫妻關系的家族式調節(jié),在傳統中國夫妻關系權利模式尚沒有發(fā)生根本轉變之時,夫妻關系如何從以往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理想模式中走向更為“親密無間”的結合形式呢?所以說,在家庭結構小型化與制度慣性的雙重影響下,如何構建彼此信任、毫無罅隙,或者說能夠及時解決矛盾而非包容矛盾的婚姻共同體,正成為中國家庭社會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相比中國夫妻親密無間與有所等級的生活共同體來說,西方家文化歷來倡導夫妻雙方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平等。為了保護平等的個體充分享受婚姻中的自由與快樂,與中國家庭通過內部解決夫妻關系矛盾的做法有所不同,西方夫妻習慣求助于家庭社會工作機構去解決夫妻矛盾,建立彼此同意的“界限”,也就是形成“親密有間”的夫妻關系?!皞€人的成功必然與家庭的穩(wěn)定有重要關系,在婚前以及婚姻的存續(xù)期間,經常參與婚姻輔導有助于家庭成員情感宣泄,梳理個體心理困擾,協調夫妻二人關系?!盵12]

中國家庭結構的小型化為家庭及個人層面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同時也增加了家庭所要承擔的風險。家庭的民主平等意識雖有利于婚姻生活的和諧,但當婚姻變成一種自由的選擇,傳統的責任與義務弱化時,婚姻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也隨之凸顯。中國家庭社會工作正面臨這樣的挑戰(zhàn):“走出祖蔭的個人似乎并沒有獲得真正獨立自立個性,恰恰相反,擺脫了傳統倫理束縛的個人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張個人權利的同時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13]

(二)子女教育的精細化:重裝上陣與輕裝上陣

子女是愛情的結晶,是夫妻的紐帶,是生命的傳承,中西概莫能外。但是,在孩子對于家庭的重要程度上,中西差異明顯。費孝通在談到文化自覺時提到:“中國文化的活力我想在世代之間。一個人不覺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緊的是光宗耀祖,是傳宗接代,養(yǎng)育出色的孩子。”[14]中國家庭在孩子身上花費的心血越來越多,對孩子的撫育越來越精細化。當下,子女教育縱向的時間軸線已經從0到3歲的早教開始,到幼兒園教育,再到幼小銜接教育,然后才是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教育橫向的特長拓展也催生了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教育培訓機構。中國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永無止境,因為這是在投資未來、投資希望。

對于西方的父母而言,孩子的心“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15]西方家庭自14世紀開始,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影響,家庭撫育表現為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重視在實踐中造就孩子的創(chuàng)新與冒險精神。當然,這也是西方個體主義與工業(yè)化革命發(fā)展的結果,造成“成年人的工作和休閑變得越來越重要,孩子則降低到次要位置。孩子被看作可以和大人一樣思考,這解放了成年人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因此日托被廣泛采用”。[16]因為推崇孩子的自由與獨立,在西方家庭社會工作中不會采用單方面的教育方式,而是在尊重孩子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對話來提升“親子關系”?!凹彝ブ委熤匾晫τ趦和c父母系統之間的互動,并在家庭內部系統之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重視改善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模式以及針對自身的心態(tài)調整?!盵17]引導家長和孩子輕裝上陣,面對生活。

中西教育各有所長,都根植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上。在文化自覺與時代變遷中,中國家庭社會工作在以專業(yè)技巧提升家庭的“親子關系”的時候,既要求帶有傳統教育的家文化引導,以規(guī)矩成方圓,又要求帶有現代教育的悅納理念,包容孩子的缺點;既不能在愛與自由中放任孩子的肆意生長,又不能在“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聲音中遏制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如何舒緩與解決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焦慮,這對于中國家庭社會工作者來說,將會是很難卻又得上好的一堂課。

(三)養(yǎng)老方式的社會化:孝道傳承與多元選擇

在西方行之有效、成為主流養(yǎng)老方式的機構養(yǎng)老,在中國并沒有成為最受歡迎的養(yǎng)老方式,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 “孝文化”的影響。孝道在中國家文化中居于重要位置?!墩撜Z·里仁》中談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在《孝經·紀孝行章》中更有具體要求:“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疾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在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的當下,中國已婚子女也傾向讓老人住在家中或者附近,希望老人能夠享受兒孫繞膝、世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到了晚年,中國人對于“家”的堅守的欲望會愈加強烈,“家和萬事興”始終是無數中國家庭的夙愿,它不僅僅是一種中國式的情懷,也是傳統“家文化”在情感熏陶下的具體體現。

西方人的養(yǎng)老方式是獨立型的,注重休閑方式的多樣性,如垂釣、閱讀、旅游、交友等。一些研究材料表明,雖然西方的老年人在暮年并不與子女同住,但他們的一名或幾名子女會住在離老人住處相近的地方,兒孫還經??赐先?,保持親密的關系。因此西方的老年人在晚年享受自由、獨立生活的同時,也會與子女保持著“有距離的”親近。對于西方人,家庭雖屬于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可“家”是社會系統的外部組織;而對于中國人,雖然處于整個社會系統中,但卻背負著“家”賦予的個人價值與使命。

任勞任怨的中國老人不僅僅曾經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為孩子的成家立業(yè)殫精竭慮,還往往承擔照顧孫輩的任務。從社會循環(huán)的角度來看,中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代際之間的平穩(wěn)過渡,但是,相比西方老人追求生命價值的晚年生活,中國老人的生活也應當有多元化選擇的權利。不同的養(yǎng)老方式都是以“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共同目標。所以,中國家庭社會工作應嘗試“孝文化”在社會工作價值觀方面的重塑,讓老人得到這個時代的尊重。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已經過于看向未來和下一代,到了回頭看向從何處來的時刻了。

三 落地生根:中西融合下的家庭社會工作路徑探尋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相對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不過,也應承認,小型化的居住方式往往需要有相對完善的社會服務作為依托?!盵18]隨著社會整體性變遷的沖擊,夫妻關系、子女教育和養(yǎng)老方式在社會化與現代化的雙重驅動下,部分走向消解。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與家庭功能的社會化應該是雙向匹配的,但是,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家庭結構內向的快速收縮造成了家庭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但是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支持系統卻沒有在相應的速度上跟進,家庭在負重前行。在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家庭社會工作應當在家文化的揚棄中,探索中西家庭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理論體系、方法技術、工作策略”上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價值理念:家庭使命與整合凝聚

在西方的價值觀念中,首先,就個人而言,“人性是本惡的”,人的一生應當通過救贖來消解原罪,也可以說唯有通過救贖才可以通往真正的自由與價值。因此在西方的家庭社會工作中,帶有問題化的個體是不斷被治療的。其次,就個體與個體的關系而言,“人生而平等”,人與人之間彼此平等、自由、獨立,相互依賴卻又互不糾纏。因此可以看到,在西方的社會工作服務中,界限、空間、規(guī)則等概念被不斷強調。再次,就個人與家庭的關系而言,個體來自于原生家庭,復又向新生家庭走去,在此過程中個體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發(fā)展出更優(yōu)質的生命狀態(tài)。個體為根本,家庭為手段,家庭是實現個體生命探索的重要載體。因此,家庭社會工作的服務與實踐是為了在更大程度上成就家庭成員。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當中,個體的價值與意義、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個體與家庭之間的連接有著與西方不同的認識。首先,就個人的生命本質而言,人的一生是不斷完善,并最終走向美好結局的,即便是有罪惡與偏差問題的發(fā)生,也更多在于后天教化的不足。因此,對于個人來說,西方家庭社會工作中的“治療”等問題化字眼對于中國社會中的家庭與個人并非是美好的,甚至是不愿意接受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較為自然化的療愈走向生命狀態(tài)的自洽。其次,對于個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尤其強調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等這種代際之間、同代之間的差別,梁漱溟將其總結為“倫理本位”。即便是當下,關系秩序一直是有所差等,強調長幼尊卑、男女有別。相應地,家庭社會工作應當在尊重這種秩序與差等的前提下進行,而無法去追求平均意義上的平等化。再次,就個人與家庭的關系而言,中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背負著多元而復雜的社會關系。人出生于原生家庭,其成長與成功是原生家庭的成果,也是新生家庭的前提。即使是全球化、流動化的當今社會,個體與家庭的鏈接也并未中斷,而是在形式上發(fā)生了改變。個體的成長在更大意義上更是為了完成光大榮耀家庭、成就發(fā)展家庭的歷史使命。因此,家庭社會工作更應強調其整合價值與凝聚功能。

(二)理論體系:代際鏈接與社會結構

在西方較為成熟的家庭社會工作理論體系中,從20世紀20年代的符號互動論、30-40年代的結構功能論、40-60年代的家庭發(fā)展理論,再到60-80年代的系統理論、社會沖突理論、資源理論、社會交換理論、人類生態(tài)理論、生命周期理論,以及80年代之后的溝通理論、女性主義理論等,共同構成了對于家庭問題、家庭現象的解釋體系,也形成了開展家庭社會工作的分析基礎。這些多元龐雜的理論可以建構出縱橫交錯的理論體系,橫向視角即以系統理論為代表的,注重家庭內部、家庭外部以及與整個社會系統的平衡;縱向視角即以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的,關注家庭以及家庭成員每一階段的需求是否滿足,成長的愿望是否達成。在縱橫交錯之間,共同指向的是每一位家庭成員在橫向與縱向交織的人生坐標中,在特定的人生階段與人生境況下的生命價值何以彰顯,個體如何獲得幸福。

在對于家文化的價值理念的總體性關照下,中國學界也正形成關于家庭社會工作的理論體系,西方認為的家庭問題往往在中國家文化的語境下,有其自身文化機制的解決之道。所以,在積極吸納西方家庭社會工作的理論體系中,家庭社會工作的相應研究與服務開展更應當注重在這種縱橫交錯的理論系統中的滲透性。在橫向視角為基礎的理論體系中,由于中國社會的超整合性結構,因此家庭內部的成員之間、家庭內部與外部之間以及與整合外在的系統,都存在著無法切斷的連接。這使得家庭社會工作除了應當重視邊界、空間之外,還應接納家庭成員之間的連接與系統之間的滲透,如中國社會的夫妻之間、代際之間并不可能達成西方社會工作所期待的那種邊界分明。在縱向視角為基礎的理論體系之中,除了滿足家庭成員各自的發(fā)展需求之外,還應當同時關照家庭成員的整體性成長,進而實現家庭成員的同頻共進。同時,中國家庭社會工作也在吸納的過程中積極發(fā)展出本土性的話語與理論。比如夏林清提出的“母子盒”,即強調了家庭成員代際之間的不可割斷的影響,而其背后是社會結構的重大力量。進一步將歷史傳承、社會結構與代際傳承的滲透性、整合性納入,則需要社會工作的研究者與實踐者進一步總結提煉。

(三)方法技術:交互滲透與模糊邊界

在西方的家庭社會工作服務中,實踐出關于結構式家庭治療、聯合式家庭治療以及家庭系統排列法等。其中,結構式家庭治療強調通過邊界、系統、規(guī)則實現家庭正?;Y構的達成;聯合式家庭治療則倡導通過治療師的個體魅力與人文素養(yǎng)感染案主,進而通過自尊、溝通模式以及家庭規(guī)則的建立,達成從個體到家庭的整體性改善;而在家庭系統排列法當中,治療師嘗試尋找到隱秘在家庭以及家族背后的家人,進而幫助家庭成員找到各自應有的位置。這些方法模式中,較多使用到了會談、家庭會議、家庭舞蹈、家庭短劇、敘事、音樂、沙盤等多元化技術。這些開放性的、釋放性的技術與西方社會的整體氣質也是吻合的。

在學習這些經典方法模式的過程中,中國家庭社會工作應當注入本土化的元素與反思。在結構式家庭治療的運用中,由于家庭結構內部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滲透,因此不可一味奢求家庭內部邊界不清晰,而是以此為基礎去尋求一種可被接受的“模糊的邊界”,建立可實踐性的規(guī)則,達成接近理想型的家庭結構。在聯合式家庭治療的實施中,既倡導專業(yè)性的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應積極吸納經驗派的工作人員的實踐心得。在家庭系統排列法的應用中,由于中國社會特殊的歷史傳承與社會變遷,這種結構性的制約力量顯得更為強大,可以通過家庭形態(tài)的建構與重組以及家族成員的變更興替,進而在不同的場域空間影響著家庭的結構排序。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復制西方社會工作理論、方法與模式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反思與創(chuàng)造的。特別是在具體實踐的技術層面,除了西方社會較為開放性、互動性的這些技術之外,適合中國人心性品質的反身自省式的冥想,古典或者民族的音樂載體,傾聽與訴說的技術等則更需要融入其中,并不斷得到豐富。

(四)工作策略:擬親緣化與功能為先

由于中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人們往往會以家庭為核心,將身邊的人分為“外人”與“自己人”兩大類。再加之中國傳統“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社會工作者自然就被歸入到“外人”的行列,影響了服務的順利開展。因此,為增強服務對象與自己的信任關系,社會工作者應在與服務對象的“家文化”達成一致后善于運用自身優(yōu)勢與服務對象建立起一種在不逾越專業(yè)關系前提下的擬血親關系。將自己的角色轉化為家庭內部的“自己人”,把所要解決的問題當成是自身家庭內部問題,把專業(yè)的服務方法與技巧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貫穿在整個服務過程中。首先,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案主及其家庭的文化認同,并與其保持一致。尤其對于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中國家庭而言,家庭中的“夫妻、親子、婆媳”等關系既與傳統文化保有一致性,又有新時代下的復雜性。因此就需要工作者針對每個家庭制定不同的介入方案。其次,工作者在介入家庭時不能帶有過強的專業(yè)性,避免激起服務家庭的抵觸情緒,要學會運用自身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個人魅力,與服務對象建立較為親密的專業(yè)關系。最后要多考慮服務對象的個人感受與處境,在人情法理的視野下開展服務。

中國人以家庭為重,“家”對于中國人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它可以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土的家庭社會工作要以鞏固家庭功能為首要任務,而不是單純解決某個家庭成員的自身問題或是整個家庭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在此過程中更多是幫助家庭中的每個成員自己去協調、解決問題,要讓“家”的理念融入服務本身,讓被服務家庭的問題得到解決后能夠恢復正常的家庭功能,并能夠重新構建屬于自己的“家文化”。換言之,工作者在介入家庭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對于案主及其家庭問題,我們只是運用自身的專業(yè)方法與技巧引導家庭成員一同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對策,并在此過程中幫助家庭成員建立或恢復良好的家庭關系,讓家庭成員對于彼此以及家庭有著深厚的認同和歸屬感。在此基礎上,每位家庭成員就能擁有自己的家庭支持網絡,以此實現整個家庭的增能,做到真正的助人自助。

注釋:

[1]佟新:《對中國城市發(fā)展家庭社會工作的思考》,《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期。

[2]戴峰:《家文化視角下的公共參與》,《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3]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618頁。

[4]許烺光:《宗族、種姓、俱樂部》,薛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年,第201頁。

[5]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第617頁。

[6]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頁。

[7]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32頁。

[8]張江華:《卡里斯瑪、公共性與中國社會有關“差序格局”的再思考》,《社會》2010年第5期。

[9]李亦園:《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5頁。

[10]孟憲范:《家庭:百年來的三次沖擊及我們的選擇》,《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11]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陸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第105頁。

[12]Colita Nichols Fairfax, “Social Work,Marriage, and Ethnicity: Polic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vol.24,no.2 (2014).

[13]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 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龔小夏譯,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3頁。

[14]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第236頁。

[15]伊麗莎白·勞倫斯:《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fā)展》,紀曉林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37-52頁。

[16]大衛(wèi)·諾克斯、卡洛琳·沙赫特:《情愛關系中的選擇》,金梓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頁。

[17]Wark L.Thomas,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for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Vol.27, no.2 (2001).

[18]王躍生:《中國家庭結構變動與特征》,《人口與計劃生育》2017年第9期。

猜你喜歡
家文化個體家庭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家庭“煮”夫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fā)展
“家文化”在現代化新型國企公司的探討與實踐
戀練有詞
“家文化”班級建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黑河市| 廊坊市| 灵丘县| 东乡| 绵阳市| 平阴县| 香格里拉县| 琼海市| 新河县| 黎川县| 富平县| 土默特左旗| 绿春县| 西贡区| 沧源| 东乡| 康乐县| 大港区| 定州市| 黄陵县| 合作市| 剑川县| 阳江市| 漳浦县| 菏泽市| 尚志市| 平度市| 辽阳县| 仁布县| 黄山市| 贵南县| 泰州市| 马山县| 昌平区| 茂名市| 古浪县| 任丘市| 象山县| 文登市| 连云港市|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