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東
摘 要:宏觀經濟學授課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該秉承“教師高于教材”的理念,由教師主導教材,而不是相反;宏觀經濟學教材只能作為參考,而不是指引;應該利用宏觀經濟學教材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目標;應該講出宏觀經濟學教材中沒有呈現(xiàn)或難以清楚呈現(xiàn)的核心邏輯和難點原理。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教材;教學
一、國內流行的宏觀經濟學教材評述
1.宏觀經濟學教材的三個“流派”
要對我國高校財經專業(yè)所使用的教材從風格上做一個劃分的話,筆者認為一共有三類教材:國內綱要式教材、引進版教材、國內出版但是模仿國外教材風格的教材。這三類教材雖然篇章結構形式各異,但核心內容和邏輯框架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同時我們也偶爾能看到一些標新立異的教材,也就是那種完全不同于主流教材內容選擇和章節(jié)選擇,同時穿插了作者自己理論的教材,只是這些教材不被主流學術界認可。其實,國外也有標新立異的教材,例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薩繆爾森與諾德豪斯(兩個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編寫的《經濟學》不斷再版而風靡全球引領潮流時,英國的凱恩斯主義者瓊·羅賓遜夫人出版了完全不同風格的《現(xiàn)代經濟學導論》,該書立足于價值與分配的主線展開,但是未成主流。其實我們可以想象,當薩繆爾森1948年出版第一版《經濟學》時,就引領了經濟學教材的新時代。其在當時就是標新立異,后來我們了解到這個標新立異是成功的創(chuàng)新。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羅賓遜夫人和薩繆爾森這兩個同屬凱恩斯主義信徒又根本對立的作者都是學術大家,只是在編寫教材這個事情上前者失敗了,后者成功了。好像我們看到的國內那些標新立異的教材至少沒有羅賓遜夫人和薩繆爾森那樣的影響力吧,教材被邊緣化也就很正常了。
我國引進的國外宏觀經濟學教材絕大部分來自美國,較為流行的有曼昆的《宏觀經濟學》,次之還有多恩布什、費希爾和斯塔茨合著的,以及羅伯特·巴羅著的《宏觀經濟學》,最新的則有阿西莫魯?shù)摹逗暧^經濟學》。曼昆的版本無論是初級版本的《經濟學原理》的下部分宏觀經濟學,還是中級的《宏觀經濟學》,仍然執(zhí)學界牛耳。已故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與健在的諾德豪斯合著的版本(《經濟學》的宏觀部分)仍然在銷售,作為初級版本也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這些是當前比較常見的版本,此前還引進過更多的版本,但是沒有那么熱。
2.各“流派”教材特點
因為國內少量教材沿用了國外教材的風格,因此在選擇教材時只需要考慮國外風格和國內風格兩種教材之間的差別。
如果不考慮學術水準的差別,那么兩類教材主要差別在風格和形式上,但是這對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國外教材形式講述不厭其詳,不惜筆墨深入淺出地講解,強調“親讀者”,把讀者當成非專業(yè)人員。相應地,在原理闡述形式上則豐富多樣,有案例,有數(shù)據(jù),有圖表,有摘引的相關財經報道或評論。但國內的教材由于存在篇幅限制,往往惜墨如金,力求準確簡潔而不是生動活潑,給人一副“拒讀者”的面孔。因此,國外的教材在行文中就如同在講課,國內的教材如同聽完課后記的筆記,或者就是俗稱的講義。相應地,本土的教材字數(shù)要大大少于引進版的教材,但在理論內容上卻比引進版多。這個特點不利于學生自學,但是對參加課堂學習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另外一個差別是,宏觀經濟學原理的邏輯結構在國內教材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確清晰,而在國外版教材中雖然大的線條比較明確,但是細節(jié)部分的邏輯需要讀者理解領會。并且,國外版教材也有往百科全書風格走的偏向,會穿插很多與所討論主題并無密切關系的概念和原理。
因此,在使用國內“簡版”教材時,學習需要“讀厚”,越讀越厚,需要加注釋;而在使用引進版教材時,則需要“讀薄”,越讀越薄,將精華內容萃取出來。看起來,國內教材是滿滿的干貨,引進版教材則血肉豐滿。這也是挑選教材時要注意的。
3.“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
在國內出版的宏觀經濟學教材中,最為流行和權威的教材應該是高鴻業(yè)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和“馬工程”重點教材《西方經濟學(下)》。
“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西方經濟學(下)》最主要的特點當然是在意識形態(tài)上立場堅定,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評論。在這個基礎上,基于該教材的主旨和政治屬性,其在專業(yè)和學術水準上是高標準嚴要求的,在國內無出其右。
由于國家的重視,課題組成員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的教學一線教師,其中近一半成員也是高鴻業(yè)版教材主要作者。教材在編寫之前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或者是課題組成員到各個高校和一線教師進行座談,了解他們的意見,或者是利用學術會議在開會期間組織研討。在這一系列調查基礎上,課題組進行了多次集中研討,形成編寫提綱和寫作原則。相關主管部門組織經濟學領域不同專業(yè)的資深專家學者審批。最終形成教材編寫內容、提綱和寫作要旨。教材編寫完成后上報主管部門,由其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審讀,并提出修改建議。課題組最后根據(jù)反饋的修改建議進行修改,數(shù)易其稿最終成書?!榜R工程”宏觀經濟學首版教材于2011年出版,第二版即將于2019年出版。
因為其在編寫過程中遵循了科學完整的程序,“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得以在學術上保持高水準。主要特點是:
第一,原理與概念的準確性近乎苛刻,幾乎沒有任何理論上的硬傷。國內編寫的教材不少在內容上有疏漏,原因或者是作者理解偏誤,或者是理解雖然沒有偏誤但是表達不夠準確,讓人費解。例如,以前曾經有知名學者將社會福利函數(shù)翻譯成社會福利功能,目前仍然有不少教材將博弈論中的“payoff”翻譯成“支付”。就算是國外的教材,對原理與概念的表述根據(jù)上下文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對容易較真的或容易鉆牛角尖的同學而言,往往會造成困惑。例如,不少教材在已經介紹了邊際產品先遞增后遞減的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之后,在繪制邊際成本曲線時直接從上升階段開始,而未做任何解釋?!榜R工程”教材對于這類問題一般都會做適當解釋,而且為了避免煩瑣冗長,解釋會放在注釋里。
第二,照顧到學生可能會參考其他教材,因此對存在不同處理方式的原理或概念做了背景知識或來龍去脈的交代。教材的內容取舍一般和作者的研究有關,因此存在著同樣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教材中處理方式有明顯不同的情形,如果不做解釋,也容易困擾學生。“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在這方面有意識地下了功夫。例如,對于自然失業(yè)率的測度問題,曼昆教材與多恩布什、費希爾和斯塔茨教材的處理就不一樣,而且他們都沒有解釋何以不同。而在“馬工程”教材(第二版)里就提到了兩種處理方式形式上的差異和本質上的不同。再比如奧肯定律的表述有不同的版本,“馬工程”教材(第二版)也提到了不同版本之間的關系。
第三,理論內容的選擇遵循了明確的理念;可以說,“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是“著”出來的,遠遠超過了“編”。該教材是根據(jù)課題組成員通過研究確定的原則編著出來的;課題組根據(jù)學術和教學思考而確定了編寫的體例、原則、框架、內容取舍、行文方式,不是簡單地參考現(xiàn)有教材進行綜合,而是根據(jù)課題組成員對學科的教學領悟進行,并且建立在他們過往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因此,“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有自己明確的邏輯主線,一切內容的取舍都是圍繞這條主線進行。例如,因為宏觀經濟學本來就是在初級程度上討論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這兩個主題,遵循了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框架,這樣,全書主要內容就是循序漸進地分析經濟波動,也就沒有另外介紹各種經濟周期模型(參見第二版)。在遇到需要偏離原來邏輯框架,另外介紹相關內容時,也是利用類似專欄的形式處理,不讓它沖擊邏輯主線。
第四,在技術標準上,馬工程教材盡可能地做到了最好,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筆誤和排版印刷錯誤。這一點可以說在國內版教材中是做得最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每一年都在征集使用者的意見和建議,對于筆誤在后續(xù)重復印刷時已經消除了;第二版則更是做了徹底的修正。
二、國內高校對宏觀經濟學教材的使用
1.宏觀經濟學教材的選用
國內高校財經專業(yè)在選擇使用宏觀經濟學教材時存在四種情形。
一是那些原“985工程”和部分原“211工程”高校,基本上都選擇引進版的宏觀經濟學教材,其中以曼昆、巴羅和多恩布什等人編著的宏觀經濟學最為流行。當有些學校選擇將宏觀經濟學分為初級與中級先后開課時,會選擇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包含宏觀經濟學)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包含宏觀經濟學)??雌饋磉@些高校存在著“崇洋媚外”的情節(jié),其實這也正是出版市場的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在高校作為需求者的評價中,他們對引進版教材的評價高于本土教材。
二是原“985工程”和部分原“211工程”高校以及其他普通高校,他們偏向于選擇高鴻業(yè)主編的《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因為該教材相對于引進版教材而言結構體系更為完整、理論介紹簡潔清晰。
三是使用“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相對而言,上面的第二種高校比較能夠接受從高鴻業(yè)版到“馬工程”版教材的轉變。
四是使用本校自編教材。一些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的財經類學院,要么使用高鴻業(yè)主編的《西方經濟學》,要么使用自己學院老師編寫的教材。
2.高校對宏觀經濟學教材的使用方式
不管是選用引進版教材,還是選用本土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用教材最為重要。教材的使用方式不僅影響教學效果,更決定著本科教育的目標與方向。
筆者多次參與全國高校財經專業(yè)教師西方經濟學教材座談研討,從中了解到西方經濟學教材的使用有如下幾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詮釋型”,全部按照教材內容講解,而且章節(jié)順序也完全一樣。這類教師對宏觀經濟學教材的要求最為具體,希望教材全面系統(tǒng),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尤其是在內容安排上更希望教材像一個擴充版的筆記。對這些老師而言,他們所講授的內容并沒有超過學生自己讀教材所獲得的內容。他們沒有講出宏觀經濟學的精髓,僅僅是告訴學生宏觀經濟學的記憶性知識,沒有讓學生獲得利用宏觀經濟學解釋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照本宣科。
第二種方式是大致按照教材內容組織課堂教學,同時有所取舍,有所增添。此時的教材只是一種參考。
第三種方式是幾乎脫離教材,教師按照自己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內容可能是所有教材的綜合,此時的教材可能僅僅起到課外閱讀材料的作用。這種方式比較少見,這樣做時,教師一般會將課堂教學進行補充整理,最終出版自己的教材。
事實上,在宏觀經濟學課堂上怎樣使用教材是非常關鍵的。從經濟學專業(yè)教育目的來看,在上述第二種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最為合適,也切實可行。與之相比,第一種方式看起來對教師和學生都最為“友善”。尤其是對學生,他們只需要閱讀一本教材,而且不需要多做筆記,核心內容教材上都有。適合第一種方式的教材應該是為所有教師和學生都認可的最佳教材。但是問題是,這種教材固然節(jié)省了學生的時間,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就如同計算器讓基本的數(shù)字計算更為簡潔,同時也會讓人們喪失計算能力一樣。在第一種教材使用方式下,課堂教學僅僅起到傳授知識的作用,而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
資深教師都有體會:學生畢業(yè)后如果長期不直接運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的話,概念和原理都會慢慢忘掉。但是,如果課堂教學是成功的話,那么畢業(yè)生雖然忘掉了具體的原理和概念,但是蘊藏在原理和概念里的基本邏輯和思維已經改變了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之所以這么說,筆者用一個切身感受的例子來說明。
因為長期在教學第一線講授包括“宏觀經濟學”在內的專業(yè)課程,筆者和很多畢業(yè)生都有聯(lián)系。在和他們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那些工作后沒有再從事與經濟直接相關工作的畢業(yè)生,幾乎無一例外地表示,很多概念和原理都已經忘記了。但后來卻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部分同學雖然忘記了概念和原理,但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受到了經濟學課程的影響;另外一部分同學則不僅忘記了原理和概念,而且思考方式也與普通人無異,猶如沒有讀過大學。再挖掘這些畢業(yè)生的發(fā)展歷程就發(fā)現(xiàn),前者一般事業(yè)發(fā)展較好,大部分都是在校期間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后一部分同學則相反。其他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
因此,第二種方式更為合適。教學的目的不應該局限于傳授知識,不應該局限于讓學生掌握宏觀經濟學原理,更應該讓學生像宏觀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和工作。如果我們把學生當作電腦,那么課堂教學要做的不是往那個電腦里存取知識百科全書的文本,而是要不斷更新電腦的配置、升級電腦的操作系統(tǒng),讓電腦向AI方向發(fā)展,讓電腦能夠自動更新自己的存儲。正如愛因斯坦論教育時說過的,所謂教育就是,在你學完課程后,把所有的內容都忘掉了,還剩下的那部分內容就是教育。
三、如何利用“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
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利用“馬工程”宏觀經濟學教材——《西方經濟學(下)》呢?當然,每個教師的風格會不一樣。但是在筆者看來,如果從學生受益的角度出發(fā),會考慮如下幾點原則。
1.宏觀經濟學教材的邏輯主線
利用宏觀經濟學教材教什么?筆者認為不應該只是讓學生了解具體的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問題的邏輯主線,進而了解經濟學科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既見樹木,也見森林。
對于宏觀經濟學教學,老師在組織學習內容時,應該處理如下幾層關系:
其一,宏觀經濟學的主線是圍繞短期經濟波動與長期經濟增長展開的,因此應該說明全書是怎樣圍繞這兩個核心內容、這兩個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例如,短期經濟波動中,總供給與總需求是相互影響的,但是在長期經濟增長中,就沒有總需求什么事情了。長期經濟增長假設總需求與總供給總能相等。
其二,宏觀經濟學是怎樣從總供給與總需求相互作用的方式來分析經濟波動與經濟增長的;相應地,哪些章節(jié)與總供給有關,哪些章節(jié)與總需求有關也需要說明清楚。在這個方面,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總需求分析是如何從凱恩斯交叉圖模型(基礎的乘數(shù)原理)過渡到IS-LM模型(商品與貨幣市場),再過渡到總需求曲線的。在這個過程中,乘數(shù)原理貫穿始終,而不只是在凱恩斯交叉圖中出現(xiàn)。
其三,經濟波動中長期和短期的關系問題,這一點對于學生的理解而言非常困難,尤其是考慮到預期和價格工資剛性時的長期與短期之間的聯(lián)系,如何從短期過渡到長期時,理解上更是困難。但是,這些內容是理解宏觀經濟學的關鍵,是回避不過去的。這個視角的問題也就是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區(qū)別所在,教師需要講清楚的是如何看待這兩個學派之間的關系。
其四,貨幣的中性與非中性問題,這個問題其實與“長期”和“短期”視角有關,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考慮。
其五,勞動力市場、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的關系。在宏觀經濟學思路里,總需求的角度只需要區(qū)分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總供給的角度則要考慮勞動力市場。
2.如何使用宏觀經濟學教材
首先,任課教師主導地位應該在教材之上,而不是相反。宏觀經濟學教學中有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相當一部分老師希望將教材內容全部講完,有些外文版教材作者給教師提出了內容選擇建議。在筆者看來,這些做法都忽略了任課教師的主導地位。任課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授課理念,能夠自行選擇內容。教材的作者只是按照自己對內容重點的理解和邏輯關系的理解呈現(xiàn)出來,而且所寫的內容一般多于需要講授的內容,從而為任課教師提供選擇余地。從教學目標考慮,只要達到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前面提到的宏觀經濟學主要邏輯主線,就是巨大的成功,并非一定要把內容全部學完,其實,學習80%也就夠了。另一方面,任課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和設計補充教材里沒有的內容。
其次,教師在講授宏觀經濟學時不應該局限于傳授宏觀經濟學知識或理論體系這個目的,應該實現(xiàn)更多的目標,例如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學生的基本科研素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與表達能力,等等。因此,教師不應該以課堂講授為主,而應該以引導為主,甚至可以起到教材導讀的作用。在教學時不妨沿用蘇格拉底教學法,引導學生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換言之,應該擺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再次,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該指定更多的參考教材和參考文獻。一方面,任何一本教材,編寫得再好,也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任課教師的理念要求。因此,如果教師要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理念,就應該列示更多的參考教材,說明各個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從不同的教材中找到答案。對學生而言,用不著有問題就找老師請教,而是自己嘗試著尋找答案,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乃至研究能力。而且,同樣的原理在不同的教材展示方式是有區(qū)別的,對學生而言就是同一個理論內容的不同側面和角度了,一旦換一個角度,就可以將不同的角度相互比對,加深對原理的理解。書本的內容是靜態(tài)的,全部信息有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甄別取舍和組織,而教師的講授是動態(tài)的,能夠通過肢體語言、語速、表情、重點強調等來引導學生獲取理論重點。因此,如果學生能對比不同的教材,也就能夠起到和老師講解相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同所有的其他課程一樣,宏觀經濟學也需要有擴展閱讀,既幫助學生理解宏觀經濟學原理,也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最后,教材的概念應該更新,它不只是指單獨的一本教科書,而應該是一套教學資料,其中核心部分是教科書,此外還包括習題集、案例分析、測試系統(tǒng)等等;而在教育技術強大支持背景下,還應該包括在線學習部分:授課視頻、在線討論、在線測試等內容。因此,可以將部分課堂授課放到課程平臺上,節(jié)約課堂授課時間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3.宏觀經濟學教材中的重難點
在使用宏觀經濟學教材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關鍵問題,幾乎所有的宏觀經濟學教材都沒有明確涉及,從而讓宏觀經濟學不同的理論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狀態(tài),這是任課教師應該留意并解決的。
例如,關于利率的決定理論,似乎所有的教材都語焉不詳,沒有闡述宏觀經濟學理論中的利率概念與現(xiàn)實中的利率表現(xiàn)之間的關聯(lián)。比如,宏觀經濟學就沒有明確說明股票的收益率就是利率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與此相反,宏觀經濟學倒是對儲蓄有明確定義,明確將宏觀經濟學中的儲蓄與生活中的存款——儲蓄的具體表現(xiàn)一一區(qū)分開;對投資也有明確定義,明確將宏觀經濟學中的投資與日常生活中的個人投資行為區(qū)分開。在利率理論上更嚴重的是,宏觀經濟學教材一方面認為利率決定于投資與儲蓄,也就是決定于可貸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另一方面也認為利率決定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相互影響。這兩個理論固然不矛盾,但是教材應該將兩者的關聯(lián)明確地表達出來,在教材沒有做到這一點的前提下,任課教師就應該注意講解。類似地,開放經濟理論中一方面提出了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差的短期匯率理論,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的長期匯率理論,同樣沒有將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呈現(xiàn)出來,這也為教師授課提出了艱巨的任務要求。
再例如關于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宏觀經濟學教材一方面從貨幣數(shù)量論的角度解釋,另一方面利用IS-LM的模型來解釋。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lián)的,理論是一致的,但是教材并沒有把這種一致性呈現(xiàn)出來。
另外,關于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這是中國學生最為關心的,但是也是各種宏觀經濟學教材處理得最不好的部分。比如總需求與一般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總需求增加導致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和物價過高抑制總需求這個關系如何把握,就需要更為細心。尤其是在菲利普斯曲線中,既可以用于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也可以用于分析失業(yè)的原因,那么通貨膨脹與失業(yè)的因果關系如何處理就大大考驗教師的講授。
此外,理性預期和盧卡斯批評這些最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幾乎所有的宏觀經濟學教材中都處理得不夠好,對于學生而言它們只是碎片化的知識。恰恰是這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理論改變了宏觀經濟學的進展,構成了當前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基礎。
參考文獻:
[1] 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錢穎一. 大學的改革:第一卷·學校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 錢穎一,大學的改革:第二卷·學院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 高鴻業(yè)主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 盧鋒.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 黃亞鈞.宏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 《西方經濟學》編寫組.西方經濟學(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 Acemoglu, Daron, David Laibson and John A. List. Macroeconomics[M], Pearson Education, 2016
[9] Barro, Robert J.. Macroeconomics[M]. The MIT press, 1997.
[10] Fischer, Stanley, Richard Startz and Rudiger Dornbusch. Macroeconomics[M],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13.
[11] Mankiw, Gregory. Macroeconomics[M], Worth Publishers, 2013.
[12]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n D. Nordhaus. Economics[M], McGraw Hill, 2009.
[13] Stiglitz, Joseph E. and Carl E. Walsh. Economics[M],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責任編輯:周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