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瑜
人道主義,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提倡關懷人,尊重人,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其宗旨就是關心人類幸福。中國的人道主義思想源遠流長,在周代時,已有“惟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莫貴于人”、“人命關天”、“仁者莫大于愛人”等思想。由此看來,人道主義精神是一個讓人類共同崇拜信仰的觀念,在這個觀念的意識作用下,人類的一切活動行為及其規(guī)范,都將在這個范疇內進行。
2016版部編語文教材七下第三單元,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打開一扇窗,為孩子們的人生成長上了重要的一課。帶領孩子們去洞見底層人物身上的光芒,喚醒人們內心的人道主義情感,去做一個有良知的幸運的人。
第三單元有《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臺階》《賣油翁》四篇課文。
《阿長與〈山海經(jīng)〉》
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在我們的童年里,總是有一個大人,他無所不能、無所不曉,似乎能化解我們心中所有的愁苦。于童年的魯迅而言,阿長就是這么一個人。
阿長是個連名字都沒有的下人,她不識字,沒文化, “青年守寡” ,在別人家做工。阿長長得粗鄙,“黃胖而矮”,大大咧咧的性格說話做事不知收斂,一味適性任情,“常喜歡切切察察”,睡覺也是擺成“大字”。這樣的長媽媽著實讓兒時的魯迅喜歡不起來,更是敬不起來!但是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在魯迅的筆下阿長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阿長知道許多事情、許多道理,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這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鉆過去,這是講究形象;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這是避諱修辭。至于阿長講長毛,可見民間對長毛的傳說,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于我們認識太平軍不無裨益。
最可貴的是阿長對童年的魯迅傾注的一片愛心、熱情與真誠。阿長自己沒有讀過書,見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經(jīng)》,卻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掛在心上,想方設法買來了《山海經(jīng)》。我們可以想象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經(jīng)過:她走了許多路,跑了許多店,問:“這里有賣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嗎?”可以想象,這樣發(fā)問會使賣者一頭霧水,可見阿長是歷盡了怎樣的辛苦才買到了《山海經(jīng)》。如此一番體會,阿長對“我”的愛,她的熱情真摯不言而喻。這部書成了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魯迅是一輩子跟書打交道的大文學家,而第一部寶書是阿長給買的,文中一句非常精彩的感慨: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這一句最能讓人感懷,年幼的魯迅被善良樸實的長媽媽默默的愛震驚了。盡管長媽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她的光芒,面對她的故去,魯迅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的情感,滿懷圣潔,長抒胸臆,發(fā)出了最深切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阿長遇到魯迅是幸運的,魯迅遇到阿長更是幸運的,不僅是得到她的無盡關愛,更在于她讓魯迅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給予她以同情、理解、懷念與祝愿!
《老王》
楊絳的一篇回憶性文章。這篇文章中最核心的一句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p>
老王是個“不幸的人”。他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勞動者。他生計的來源“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住的地方是“荒僻的小胡同”;他還“瞎掉一只眼”;他是“單干戶”,“失群落伍”;他“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是一個“老光棍,大腦還不靈活。無論是在物質上、生理上,還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個徹底的“不幸者”。
可這樣的“不幸者”,卻在一個歷史時間段里,與另一個不幸運的人——楊絳,相識。文革中被沖擊,下放到干校;丈夫腿走不得路,還得自己煩請老王幫助送醫(yī)院。楊絳在文中說自己是“幸運的人”,確乎如此。不僅僅是指她與老王兩人在物質上懸殊的比較,楊絳的“幸運”首先應該是在她們一家遭逢“不幸”的時候,遇到了老王這種“最老實”的人。老王給予她一家的幫助,可謂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文章敘寫的是同樣的不幸,異常善良的人對另一個不幸的、異常善良的人的懷念,寫善良的人們在惡的年代里的相互取暖。
那楊絳為何要“愧怍”呢?老王在生命行將結束時,惦念作者,送去雞蛋和香油,借以表達自己這份單純的善。但是作者還是“拿錢去侮辱他”。事情的結果,自然是老王無奈地接受了他最不愿意接受的“錢”。最終老王的死,促使楊絳“一再追憶”老王生前留下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對他的“謝意”,可楊絳得到的卻是“心上不安”。這樣的“不安”,不停地拷問著她的靈魂,使她頓然了悟:自己既往與老王之間的點點滴滴,是那樣的不公平;自己對老王“錢”的回報與老王對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較,是那樣的微不足道。這種知識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幸運”呢?老王這樣一個普通的人,最終讓楊絳深刻地覺悟出人生的“愧疚”,而她又將這一切質樸地昭示于后人,那又該是后人的“幸運”了。感謝楊絳的《老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老王的一顆金子般的心,底層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輝,更讓我們明白了:一個人得清醒地認識自己,善意地真摯地擺渡他人,其實就是引渡自己。
《臺階》
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筑造的本質是讓安居”。在李森祥的《臺階》里,那個積攢的大半輩子筑造了一棟有著九級高臺階的大房子,人衰老了,身體也垮了,你認為父親的這次筑造行為有價值嗎?違背了筑造的本質嗎?
我說這是父親一生最樸素本真的一個夢想,不可以用值不值去評價。誠然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筑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芭_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對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對尊重的要求。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么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父親: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中華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干、堅忍持重的精神;習慣了舊生活的父親仍然以和舊生活方式相配套的精神姿態(tài)活著,父親堅守的價值追求最終卻與其固有的精神存在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面對這樣的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錯位,我們真的只是應該寄予同情、感喟其不值得?不!面對父親,面對那個年代的所有父親們,我更想這樣為學生解讀:那是低眉順眼、老實巴交一輩子的貧苦父親,唱響的一曲凄楚、辛酸但仍舊鏗鏘豪邁的創(chuàng)業(yè)贊歌!那是貧苦的農民在貧寒的年代里人性中最光輝閃亮的一面!誠如是,我們是何其幸運,一路走來,有無數(shù)這樣的父親母親傳承著最堅硬的脊梁,寫就最勇敢執(zhí)著的奮斗,照亮我們前行的路。endprint
《賣油翁》
《賣油翁》所傳達的不僅僅是熟能生巧這個道理,還應有更多……
康肅公一貫“自矜”,對賣油老頭對其箭術所表示的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是不會輕易放過的,自然要追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賣油老頭回答:“無他,但手熟爾?!边@一問一答,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得C公一時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認為是“輕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賣油老頭只好現(xiàn)身說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體事實證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作了這一番表演之后,賣油老頭為解除康肅公的疑慮,說道:“我亦無他,惟手熟爾?!边@個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輕吾射”,又再次說明了熟能生巧這個道理。陳堯咨學問不小,官職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雙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卻不得不在賣油翁面前認輸,只得“笑而遣之”,沒有責備“犯上”的小百姓,對于“用刑慘急,數(shù)有杖死”的陳堯咨確實不大容易?!靶Α?,既是有所領悟,也是自我解嘲。但是這個故事就這么戛然而止了嗎?且看陳堯咨,驕傲自矜,性情暴躁,目中無人,咄咄逼人……且看賣油翁,低調平和,從容不迫,絕對是藝高人膽大!“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一句讓我們對“但手熟爾”有了重新的認識,那是一個普通的勞動人民在勞動中總結領悟出的哲理;那是實力對權威的應戰(zhàn);那是技藝的較量,更是人格的較量;那是普通百姓抬頭靠實力,說話有底氣的光芒!
對!就是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甚至是最卑微不起眼的人物,這些“底層”,他們的身上有太多閃光的東西,向我們詮釋著人性之美,做人之道,人生之豐厚綿長……“底層”不僅僅意味著苦難,或許這些苦難只是人們跳出底層反觀后的感受,是我們太多時候對底層的一種誤讀。我們有時站在底層生活的外圍帶著同情和憐憫的情感來閱讀底層的生活時,又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走進了底層的精神與內心?物質的貧困并不意味著精神上的空虛和困頓,底層的生活應該是多面的。透過苦難發(fā)現(xiàn)底層的人性之光,更理性、積極地看待身邊的普通人,這應當是我,作為語文教師須要通過文本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領悟的。我們須要做到的是擁有真正的人道主義情懷,那絕不是簡單的同情,而應該是一種平視,一種對等,一種尊重,一種相信:困頓的生活中也有詩意,樸實無華中詮釋著踏實可靠,平凡而艱辛的人生中充滿著光彩和意義。羅曼·羅蘭說:“我看透了這個世界,但我仍然熱愛它?!逼碓肝覀兠恳粋€人,都能用善良仁愛的力量去化解社會的矛盾和人生的困境,懷著一顆赤誠、善良的心,去解讀、去書寫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且共有的情緒和思考。唯如此,才是一個真正有“人道主義情懷”的“幸運”的人!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河西初級中學(210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