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碧輝
近年來,比讀在語文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不少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比讀”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引領學生更容易地走進文本。的確,比讀運用恰當,不失為一個精彩的語言活動。
通過比讀,可以引領學生更容易理解人物的形象,如在《賣白菜》中,比讀“‘我對老太太的語言”和“母親對老太太的語言”,可以讀出母親善良的形象。通過比讀,也可以引領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如在《鼎湖山聽泉》中,比讀文中的“整散結(jié)合的句子”和修改設計的“整句或散句”,就能比較容易地讀出整散結(jié)合的特點。通過比讀,也可以引領學生更容易理解文中蘊含的情感。如在《蜀道難》中,比讀文中三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就能比較容易地讀出作者的情感變化。通過比讀,還可以引領學生更容易理解文體特點。如在《阿房宮賦》中,比讀文章和修改設計的“內(nèi)容概括”,就能更容易地體會“賦”這種文體“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比讀都是精彩的。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有些比讀已經(jīng)走入了誤區(qū)。
一、誤區(qū)之一——隨意比讀
比讀是一種語文學習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方式,并不是適合所有的課文,所有的課堂。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選擇適當?shù)姆绞絹斫M織課堂,而不能為了比讀而比讀?!八^適當?shù)姆绞绞紫仁钦Z文的方法,是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和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方法?!北确秸f在教學《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中,把“文中內(nèi)容”和“生物書上的內(nèi)容”進行比讀,分析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原因。這樣的比讀就不是語文的方法,對于學生語文學習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意義不大,這種隨意性的比讀就是不可取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的教學活動都是為文本解讀服務的,因此必須以文本為基礎,必須切合文體特點,既不能脫離文本,更不能曲解文本?!痹?jīng)聽過一節(jié)語文課,教師教學《父母的心》。她讓學生找出文中“對貧窮父親的描寫”、“對貧窮母親的描寫”、“對財主夫人的描寫”,比讀這三塊描寫,讀出三人情感的異同。其實,這個比讀活動的設計隨意性比較大。在這篇文章中,貧窮夫婦更多情況下是一個整體,作者塑造他們倆的形象表現(xiàn)了他們的父母之心:一顆生死不離的父母之心,無關(guān)乎貧窮與富貴。因此這兩者的比較無意義。而作者塑造財主夫人的形象,通過寫她之前找貧窮夫婦要了一個孩子,到最后把孩子還給貧窮夫婦,并把錢也給了他們,表現(xiàn)了她的父母之心:一顆仁愛廣博的愛人之心。應該說,在整個過程中,她的心理和貧窮夫婦的心理是不一樣的,但最后她理解了貧窮父母的愛子之心,并以行動成全了他們。從這個比讀活動的設計來看,對文本的理解似乎不太透。因此,這個比讀的意義也不大。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緊扣文本,從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語文教學活動,而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隨意比讀。
二、誤區(qū)之二——勉強比讀
因為不少名師的課堂和優(yōu)秀的課例中,比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有一階段我也很喜歡比讀,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了勉強比讀的現(xiàn)象。
在教學《周莊水韻》一課時,我主要是抓住文中的比喻句進行品讀,以此來體會周莊水的韻味。在初次上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比讀環(huán)節(jié):比讀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它們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設計這個比讀活動的目的,本意在于通過對喻體的比讀,讀出作者筆下周莊水的不同韻味:清韻、幽韻、綺韻。但在上課過程中,這個活動就顯得很勉強了。因為周莊水的這三個特點雖說在文中是依次體現(xiàn)的,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比喻句都完全獨立地表現(xiàn)出某一個特點,在有的比喻句中,它同時表現(xiàn)了兩個特點,甚至三個特點。也就是說,這些比喻句中的內(nèi)容略有交叉,因此在有交叉性的內(nèi)容中進行比讀就有點勉強。
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因為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了鄒忌的語言藝術(shù),所以當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把“本文中鄒忌的勸諫藝術(shù)”和“《晏子使楚》中晏子的說理藝術(shù)”進行比讀。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原本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鄒忌的“類比說理藝術(shù)”,但在課堂上推進此活動時,就遇到了阻礙。因為鄒忌由自己受蒙蔽的經(jīng)歷說到“王之蔽甚矣”是類比說理,晏子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到“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也是類比說理。這個比讀就變成“同類比讀”,非“異類比讀”,而同類之間要進行比較,是很難比出結(jié)果的。因此,在同類內(nèi)容中進行比讀也是勉強的。
三、誤區(qū)之三——無目的的比讀
“語文教學活動,既要有明確的意圖,還必須有明確的指向,即讓學生得到明確的指令,才能實現(xiàn)活動的意圖。所謂指向清楚,就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提出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做什么、應該怎么做、要求什么樣的學習效果,否則學生就只能盲目活動。”語文課堂上的比讀要實現(xiàn)這個活動設計的價值,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就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在課堂上推進這個活動時更應有明確的指令。
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雪》,在課堂上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比讀活動:讓男生讀“朔方的雪”,女生讀“江南的雪”。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選擇了三組男女打擂臺比讀,最后全體男生和全體女生打擂臺比讀,共花了18分鐘。應該說,課堂上書聲瑯瑯,氣氛活躍,似乎很有語文味。實際上,這個比讀活動僅僅停留在讀,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這種比讀活動顯得有點盲目。其實,這個活動還可以優(yōu)化。比方說,可以讓讀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朗讀處理藝術(shù),或者讓其他同學點評他們的朗讀處理藝術(shù),以此走進對“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特點的理解,對文中情感的把握以及對文中語言藝術(shù)的理解。比方說,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從選取的內(nèi)容、寫景的角度、景物的特點、運用的句式、包含的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閱讀。這樣一來,學生比讀時就帶有明確的目的,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這個比讀活動也更有實效。
“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有明確的意圖,即要讓學生獲得什么語文知識,進行哪一方面的語文活動,意在提高學生哪一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清清楚楚,否則很容易成為無效教學、無效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課堂上的比讀若無明確意圖,缺乏目的性,這個語文教學活動就容易失去意義,變成浪費時間的無效教學活動。
在語文課堂中,要不要選擇比讀的活動方式,如何運用比讀的活動方式,我們首要的原則應該是學生原則。“對于教學形式和教學內(nèi)容的關(guān)系……不是從形式出發(fā),也不是從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更不能從教師的需要出發(fā),而是從學生學習效果出發(fā)。只要是學生學習需要的,只要是利于學生學習的,就是好形式?!?/p>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不能隨意比讀,只有學生學習需要比讀,我們才能設計比讀的活動;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也不能勉強比讀,只有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比讀,才是合適的比讀;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也不能無目的地比讀,只有目的明確、指令清晰的比讀,才是有效的比讀。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學校(214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