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泉汶
[摘要]習以為常的方式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是否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信息獲取渠道的拓寬,語文教師的增多,“獨自備課—集體觀課—教者說課—眾人評課”的傳統(tǒng)教研模式是否仍然適合現在的語文教研呢?怎樣的教研方式能更大地調動教師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助力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呢?筆者參加了一次以教學敘事為教研方式的新型教研活動,感慨良深,不禁開始對傳統(tǒng)教研模式進行審視和追問。
[關鍵詞]傳統(tǒng)教研模式;教學敘事;審視;追問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8)04000702
“獨自備課—集體觀課—教者說課—眾人評課”,是語文學科常見又常用的傳統(tǒng)教研模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師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拓寬了,語文教師的隊伍不斷壯大,人們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也不斷提高,沿用至今的教研模式是否仍是最有效的呢?筆者帶著這一思考參加了一次語文教研活動。
【過程再現】
語文教研活動中,全體語文教師像學生一樣認真地坐在位子上聽課。兩位教師不是說課,也不是授課,而是以教學敘事的方式,分別呈現自己的教學案例,清晰闡述前一階段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敘事過程中,PPT上圖文并茂,敘述者侃侃而談,聽課者全神貫注。這一形式新穎別致,聽者與敘述者零距離接觸,聽到精彩處,掌聲陣陣,兩者的思維火花在教室里不斷碰撞,引發(fā)了一場熱烈的研討。
季老師敘述的是《背影》的教學實例,從選文到研文,從分析學情到實施教學,其見解獨到,研讀深刻。他摒棄了常態(tài)課的固定思維,突破窠臼,在眾人忽略處尋找新思路,以質疑的方式,提出邏輯嚴密的問題。三次質疑,多層次解讀,既呈現了課堂教學情境,又闡釋了教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課題組制定了三個階段的訓練內容:口頭表達階段(課前演講)、書面表達階段(小練筆)和綜合表達階段(作文),并且按階段安排了具體內容。三個階段的訓練內容有呈遞和交疊,每個階段的訓練內容各有側重,積累、閱讀、思考的要求貫穿始終。實驗教師參照安排表進行訓練,及時匯總各階段訓練成果。各階段訓練內容的部分展示如下:
訓練階段訓練內容訓練方式
口頭表達階段(2016.9-2016.11)“我的座右銘”系列;“我推薦……”系列;“名人風采”系列;“時事短評”系列課前演講活動
書面表達階段(2016.12-2017.2)“現象與本質”專題;“理智與情感”專題;“自由與規(guī)則”專題;“樂觀與悲觀”專題;“創(chuàng)新與繼承”專題;“過程與結果”專題;“個體與群體”專題;“人與自然”專題;“新聞時事”專題練筆
綜合表達階段(2017.3-2017.6)1.繁星星稀與萬馬一騎。2.外傾型人與內傾型人,你更愿做哪種?3.讓城市交通更安全,靠法律還是自律?4.“中國式”哄搶何時休?5.高調行善觸痛了哪根神經?6.不求人人點贊,但求無愧于心。7.欲帶王冠,必承其重。8.屹立民族文化的潮頭,找回失落的自信心。9.公益行動,溫暖世界的每一個角落。10.大學生就業(yè)選擇,自當遵從本心。11.傷疤人生:袒露還是遮蓋,這是一個問題。12.生命中的完成與未完成。13.父母探望,是驚喜還是驚嚇。14.“友誼小船”頻頻翻,情感大廈不足堅。15.既生我,為何再生弟妹?——全面二孩的思考。16.師道,不止“傳道授業(yè)解惑”。
辯論賽
大作文
考場作文
五、課題研究的成效
通過本課題研究,課題組教師對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特點、原則等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并且探索總結出關于結構模式精巧、議論方式多樣等的訓練技巧。教師“教”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成長。
通過學習積累、思考感悟、修改升格、反復訓練等過程,學生能寫出結構合理,內容充實,認識深刻,說理透辟,富有思辨性質、時代氣息,積極向上的評說文,熟練掌握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技巧,議論說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學”的效果明顯,學生在學習、寫作中成長。
以上就是我們課題組在任務驅動型作文方面所做的嘗試,但這次研究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學生的視野不夠開闊,閱歷不夠豐富,致使他們很容易受到強勢話語的引導,表現在寫作中,最常見的就是對社會現象作一元化、簡單化、情緒化的支持或反對。教師自身要有怎樣的見識和學識才能引導學生,思辨能力、邏輯思維的訓練還能通過怎樣的途徑來提高,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只有關注現實,回歸生活,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具備關注現實貼近生活表達的智慧和策略,擁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赤忱,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中,傾注尋找的激情;在對假惡丑的認識中,表達評判的態(tài)度;在對趣味與幽默的欣賞中,訓練哲思與機敏。除此,還要鼓勵學生有敢于針砭時弊的勇氣、膽識和魄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有別樣的發(fā)現,在思維上能大膽地突破,在表達上能勇敢地抒寫。
(責任編輯陳劍平)
師的教學意圖。尤其是從“紫色的大衣”“朱紅的橘子”“白色的家書”三個角度出發(fā),層層鋪設思維引導的階梯,讓人眼前一亮。
馬老師將《植樹的牧羊人》的教學設計娓娓道來,就像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她對文本的研讀功力深厚,談編者意圖,談單元主題,談教材價值,談學生認知水平,準確把握文本特點,精心設計了貫穿全課的主導問題:“這件事到底有多難?又到底難在哪里呢?”然后,準確預設學生的疑難,巧引妙聯,逐一攻破重難點,一氣呵成。難能可貴的是,馬老師還敘述了自己的思考:“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想試著讓主題更深刻一點,便以原版中的背景介紹為引,讓學生在牧羊人與同鄉(xiāng)人的對比中理解牧羊人的平和與專注?!?
兩位教師的精彩敘事,激起聽者們的熱情,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李老師:季老師的教學敘事,讓我感受到語文教學外延豐厚,只要不斷鉆研、勤思不止,經典課文亦能重煥異彩。馬老師的教學穩(wěn)扎穩(wěn)打,深研學情,精研教材,課堂教學機智爐火純青。
袁老師:真是課如其人啊。馬老師的教學非常嚴謹,對文本研讀“精”“細”“深”“實”的特點令人嘆服。這種用教學敘事的形式向我們展示教者教與思的方式,讓我們受益匪淺。季老師的研學精神,也讓我們這些同輩人自嘆不如,要奮起而追??!
唐老師:雖然沒有親歷季老師的課堂,但從方才的教學敘事中,我能感受到季老師是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他在備課時能研讀眾多資料,結合教學實際探索出一條嶄新的思路,令人贊嘆。
江老師:教研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徒有形式的教研是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師素養(yǎng)的。所以,我們要做好每一次語文教研活動,多思多研,不斷創(chuàng)新,激活語文教學的活力。
沈書記:教學敘事考驗的是執(zhí)教者的匠心,與傳統(tǒng)研究模式截然不同。通過敘事,我們可以清晰了解兩位老師的立足點、關注點、思考點和研讀深度。其實,語文教師最基本的素養(yǎng)就是研讀文本。
施校長:教學敘事是一種獨辟蹊徑的教研方式,充分展示了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語文教研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教研活動扎實有效,大家對這種教研方式認可度很高。二、“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研之路任重道遠,關鍵是尋找一條有效之路。所以,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教學中的難題,勇敢創(chuàng)新,打破僵局,開拓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活動結束了,幾位教師卻遲遲不愿離去,連連感嘆:太難了!一人問:為何?一人曰:壓力太大。幾位教師紛紛坦言:今天的兩位老師顯然是通過精心打磨而捧出了精品,是來自實踐的結晶,可謂一言一行間竟是心血。下次教研無論輪到誰,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首先必須要立足學情確立自己某一階段的研究方向和重點,設計系列教學,然后邊實踐邊收集資料,形成一定的教學成果,接著還得針對性地尋找解讀案例的理論,將兩者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理論高度的教學敘事。這樣的過程比原先上一堂課要難得多啊!
【審視追問】
語文教研的目的是提升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進而提升教學質量,這是師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海門教研一直堅持開發(fā)校本研修資源,力求在豐富多元的活動中激發(fā)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內驅力,注重教師的交流與反思,鼓勵教師的研究與提升。
于是,筆者開始審視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不禁追問: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能否充分激發(fā)教師的參與熱情?能否達到全員參與、主動反思的效果?觀課時我們能否理解每一步設計的意圖與收效?能否把握住文本之精髓與設計之重難點?能否分辨出課堂的既成與生成?能否在學生表現背后品味出教者的教學機智?……
傳統(tǒng)教研模式下的備課、評課活動,常常是磨煉了部分人,而松懈了另一部分人。安排上教研課的教師絞盡腦汁、多方求教,備課、上課、說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準備,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蛻變。反之,無需點評的教師則悠閑自得、思維松懈,每一次活動僅作觀望而已。
傳統(tǒng)教研模式下的觀課活動產生的效果更是懸殊。課堂教學就像放電影,不同理解力和觀察力的觀眾會有不同的收獲?,F場的“有聲畫面”是相同的,但品讀出的匠心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才會出現東施效顰的尷尬課堂。
以教學敘事形式展開的教研活動的確是獨辟蹊徑,“教”“研”雙修。首先,對敘事者來說,這樣的教研形式是一種極大的考驗。沒有學生的課堂,指向更明確,更能突顯教者的實力與智慧。他必須用示范課的要求上好常態(tài)課,課后反思成文形成鮮活的教學案例,并立足研究者的高度自我評析課中得失,方可在教研活動中呈現精品。其次,節(jié)省了觀課者的時間,觀課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欣賞到兩節(jié)課。它們或風格迥異,或同題異構,更能讓觀課者碰撞出強烈的思維火花,獲得更大空間的提升。最后,這樣的教研是各顯神通的智慧展示臺,是思維碰撞的知識提升場。有展示者的解讀,有同仁們的分享,還有專家的評價引領,無論對教者還是聽者來說都是一次營養(yǎng)大餐。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勤流的水才能永遠明澈,只有常轉的門樞才能永遠堅固。面對傳統(tǒng)的語文教研模式,我們不能一味拿來,而應立足現實,取其精華,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路徑,激活語文教學的生命力,豐盈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