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敏 徐作英 劉奕彤
學情分析雖然是近代才提出的概念,但其根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學情分析是指對學生的“已知、需知、未知、能知”等情況的分析,既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方法和態(tài)度等,又有新知識學習前的興趣和需要[1]。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學情分析是必需的,因為學情分析對于教師來說是決定“學案”及“教案”設計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因素,而對于學生來講則是有效提升學生興趣和明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的重要指標。自我國新課改以來,生物學的課程性質與地位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從課程設置來看,高中生物課程現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其意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fā)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2]。由此可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學情分析的繼續(xù)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學生對于即將學習的內容和概念可能會有一個先前的認知,但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基礎和學習環(huán)境不同的情況下,對于同一知識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是有效設計教學方案的前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問卷調查法是比較可行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在準備新課之前,可以將相關的課程內容加以梳理并設計小問卷,此時的內容主要是涉及的相關概念及規(guī)律等,比如在對重要概念、次位概念的理解上。該問卷的內容不宜過多、問題設置不宜過深,對于學生來將,應當是淺顯易懂的,停留在了解的層面上。如關于“光合作用的原理”這一節(jié)內容,教師可設置的部分問題如下:①你知道什么是光合作用嗎?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宏觀表現是什么?③你知道光合作用的發(fā)生場所、過程及條件嗎?教師在課前將問卷發(fā)放并收集分析相關數據,便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課程設計及重難點講解,以幫助學生進入新的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會重視在課堂中的學情分析,但是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幾十分鐘的課堂上,由于時間限制,教師難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能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進度。然而,最高效的學情分析是對課堂教學的高度關注[3]。在課堂教學中的學情分析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反饋等,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向,從而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二是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感受,及時發(fā)現學生的疑惑之處并釋疑。在課堂中的學情分析可采用隨堂小結的方式,讓學生隨時記錄自己在聽課中的困惑和不解之處,也可以記錄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方法和對教師的有效建議,在課程結束后交予教師。教師在收集到這些資料以后,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惑和學習進度,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探索解決方法,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建議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課后的學情分析是對整個課堂學習的總結,是比較全面的分析。其目的主要是分析學生通過該堂課學到了什么、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完成、教學設計是否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學生對于這節(jié)課的評價如何等等。對于課后學情分析的開展,可參考的方法很多,如后測法、學生訪談、作業(yè)分析、建立回饋單、歷程檔案、學習單等等[4]。其中最簡單有效也最常見的就是作業(yè)分析法,通過分析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可以直截了當地觀測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而相對來講,學生訪談等方法的耗時較長,不適合長期使用。在整個課后學情分析的過程中,為學生建立相對獨立的檔案是極為重要的,對學生的自我評價及進一步學習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情分析是一個系統(tǒng)、持續(xù)、循環(huán)的過程,是從課前、課中到課后的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隨著學情分析的深入,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便逐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但學情分析的方法并非放之任何情境皆有效,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方案。教師在開展學情分析的時候必須做到從學生出發(fā)、嘗試與學生建立信任、培養(yǎng)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并且堅持長期深入地做好學情分析,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情分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