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馬太效應”

2018-04-22 01:24郭培
文教資料 2018年36期
關鍵詞:馬太效應教育資源公平

郭培

摘? ? 要: “馬太效應”作為社會各領域資源配置的一種客觀現(xiàn)象,在高等教育領域也同樣存在。本文通過對南京師范大學近五年的生源情況、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工程及省優(yōu)秀碩士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揭示了當前教育資源配置的現(xiàn)狀,建議通過制度完善,盡量避免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人為的“馬太效應”,維護教育的公平性,爭取做到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和諧統(tǒng)一。

關鍵詞: 馬太效應? ? 教育資源? ? 公平? ? 效率

一、 引言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xiàn)象,1968年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1]其名字來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焙髞恚鐣W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在科學界、經濟學、社會心理學、文獻學等生產、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榜R太效應”在高等教育領域也同樣存在,無論是在學生個人發(fā)展層面還是學校管理層面,都有廣泛的影響。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經過持續(xù)而快速的發(fā)展,在個別發(fā)達省份,甚至已經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但就總體而言,我國的高等教育還處于英才教育階段向大眾化階段過渡的進程中,高等教育資源依舊是稀缺的社會資源。

本文主要從碩士研究生生源角度,將碩士研究生分為“211”生源和普通生源兩類,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通過對該校碩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全過程(生源、培養(yǎng)過程、省級優(yōu)秀論文獎等)中教育資源配置及教育成果評選現(xiàn)狀的統(tǒng)計分析,了解當前碩士研究生教育管理過程中“馬太效應”的存在程度。理論上“馬太效應”是一種客觀存在,本文結合近五年的數據實證,通過理論分析和教育管理實踐,理清當前研究生教育管理過程中“馬太效應”的存在形式和形成原因。作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合理看待教育成果中體現(xiàn)的“馬太效應”。對于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人為的“馬太效應”,應該通過有意識的頂層設計,構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規(guī)避。在配置教育資源時盡量做到公平公正,保證每位研究生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權利,實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目標,做到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和諧統(tǒng)一。

二、數據分析

圖a:近五年南京師范大學錄取碩士研究生新生中“211”生源比例情況;圖b:近五年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計劃入選名單中“211”生源比例情況;圖c:近五年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獲江蘇省優(yōu)秀碩士論文中“211”生源著者比例情況。

我們首先對2014年至2018年南京師范大學招收碩士研究生新生中“211”生源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圖a:這五年的生源中“211”生源比例分別為27.72%、28.22%、26.62%、28.62%、28.85%,這五年的平均占比為28.02%。南京師范大學每年會在全日制學術型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是研究生一、二年級學生)中選取優(yōu)秀學生進入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計劃,為其提供科研機會與條件,促進其開展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科研訓練,發(fā)揮創(chuàng)新優(yōu)勢,發(fā)掘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和科學創(chuàng)新水平。圖b為2014年到2018年的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計劃中“211”生源比例,分別為50.00%、31.71%、48.65%、55.56%、53.55%,平均占比為47.90%。圖c為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碩士論文作者中“211”生源統(tǒng)計數據,獲得者中“211”生源的占比分別為42.86%、55.56%、21.43%、35.71%、25.00%,平均占比為36.11%。

由圖示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計劃入選名單中“211”生源比例遠遠高于其占總生源的比例。

2.“211”生源獲得教育優(yōu)秀成果的比例高于生源比例但低于其占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計劃的比例。

由此可見,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有著較明顯的“馬太效應”,在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有著較明顯的向“211”生源的傾斜性。

三、原因分析

1.“馬太效應”的客觀性

“馬太效應”的提出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曾將“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qū),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yōu)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在科學界,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即使與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有著相似的成就,通常也會得到更多的聲望。在經濟學領域,富裕國家的生產力更加發(fā)達,會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前往,生產力也會愈發(fā)發(fā)達,也就會更加富裕。在社會階級層面,則是富裕的階層會更加富裕,窮人生活更加貧窮,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2.從微觀角度,“馬太效應”是“理想人”合理選擇的結果

理論上,人們總傾向于和更優(yōu)秀的人組成團隊,尤其是在進行科學研究或是攻堅學術難題時。對于導師們來說,“211”高校畢業(yè)生往往意味著學習能力更加優(yōu)秀或天資更加聰慧,是新招錄研究生中的佼佼者。而“牛導師”相對于普通導師又有潛在的選擇好學生的權力,同樣地,成績更優(yōu)秀的學生(其中主要是本校學生)對于導師亦有潛在的優(yōu)先選擇權。正因如此,“牛導師”和“211”高校畢業(yè)生就更加容易結合成師生團隊,理論上也就更加容易獲得教育資源的傾斜及最終的教育成果。

3.評選制度的不客觀性

就制度而言,好的機會才更有可能獲得好的結果。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計劃的評選時間為每年的4月份,評選對象一般是剛進入研究課題的研究生一年級新生,研究生一年級主要是進行課程學習,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還沒有開展課題研究,少部分學科研究生也才剛剛進入課題研究階段,此時的評選只能根據課題組的累積成果來評價,而優(yōu)秀的課題組往往又是“牛導師”所指導。所以,現(xiàn)行的學術潛力評價體系是“馬太效應”的推手,主觀上加劇了教育資源向“211”生源學生的傾斜。

四、對策及結論

首先,我們有必要認識到高等教育領域“馬太效應”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區(qū)別??陀^性,即在同等條件下,綜合素質更加優(yōu)秀的學生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學業(yè)水平和科研能力會得到更好的提升。這種客觀性同時也是教育實施后教育結果的一種客觀體現(xiàn)。主觀性,即在當前的實際情況下,綜合素質更加優(yōu)秀的學生會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這其實是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一種人為的不公平干預。我們要合理看待高等教育中“馬太效應”的客觀性,又要避免“馬太效應”的主觀性。也就是說,要辯證地看待高等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既要保證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又要考慮教育產出的效率問題。

作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者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應該盡量避免在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人為的“馬太效應”,在制度設計上盡量體現(xiàn)公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弱化生源地等既得優(yōu)勢因素對教育決策的干擾。例如,在評選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計劃時,可以采取“盲評”,即評審專家在評審過程中看不到參評者的姓名以及指導老師信息;建立校際間互評機制,盡量由外校同學科專家參與評選,借以弱化生源地等因素對評審公正性的干擾。

建立多種評價機制,不能僅僅建立以最終科研成果的多少來決定學生是否成功及導師培養(yǎng)學生成功與否的教育評價體系。教育應該是一項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各類型高素質人才的過程。教育是否成功不應該僅僅由可量化的教育成果的多少來決定。因為除了論文、專利、專著等教育成果外,更多的成果是無法量化的。譬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營造出融洽的師生及同學關系,畢業(yè)生對母校的認同感,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等。這些成果都不是能用數字量化的,但對個人、對社會卻又是比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成功。高校在制定各種評獎評優(yōu)政策時應該多考慮這些因素,爭取能起到高校應該起到的社會價值導向作用。

羅爾斯曾在他的著作中闡述過關于公平正義的兩個原則,其中第一個原則是這樣表述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與他人的自由并存的同樣的自由,包括公民的各種政治權利、財產權利。”[3]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同樣受此原則維護,因為一個人的潛在能力絕不可能在某段時間內被全部認識清楚或是得到施展,而只能設想,如果提供一個良好的和他人同樣的發(fā)展機會,它的可能結果。[2]所以為使每個人都通過教育而獲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必須提供相同的教育機會。非“211”生源學生相對于“211”生源學生客觀看可能前期累積優(yōu)勢是差一些,但對于個人而言,他卻處于上升階段。作為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我們應該看到這一點,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這部分學生成長、成才的權利。

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在于創(chuàng)設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因為競爭往往會帶來效率的提高。[4]雖然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在運行的過程中不可否認地存在著各種客觀或者主觀的打破公平的可能性因素,但它應該是以保證公平為要義而設計的。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教育的目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同目標。我們應該采取一切措施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環(huán)境,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成長、成才的機會。

參考文獻:

[1]Robert K. Merton,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J]. Science,1968(5):56-63.

[2]謝安邦,等編著.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楊德廣,張興.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63.

本研究得到了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的支持,項目編號:XJGGJG14_03。

猜你喜歡
馬太效應教育資源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笨柴兄弟
公平比較
馬太效應下的中國醫(yī)改
面向數字化教育資源的Flash到HTML5轉換研究
自主學習視角下的開放教育資源文獻綜述(上)
“五老”是金錢買不到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