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目的論的視角對維文版《穆斯林的葬禮》的翻譯方法進行了探究,發(fā)現(xiàn)本書主要運用了以意譯、直譯為主的翻譯方法。我們認為,譯文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可以不完全忠實于原文,翻譯目的對翻譯方法的選擇具有制約作用,目的論對漢維文學作品翻譯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目的論;翻譯方法;《穆斯林的葬禮》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漢維雙語翻譯的發(fā)展關乎著兩個民族間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融合,通過語言文字深入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熱愛彼此,才是把民族團結做到實處,才能為“一帶一路”的建設發(fā)展添磚加瓦。目的論是在翻譯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譯理論,對于目的論在漢維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運用還沒有做太多的研究和進行理論的認證,只有幾篇以目的論為視角對影視作品及公示語進行研究的論文。本文擬通過對維譯版《穆斯林的葬禮》的譯文與原文的比較探求目的論的實用性及普遍性,為漢維翻譯實踐提供理論依據(jù)。
一、理論依據(jù)
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xiàn)的功能翻譯理論中影響最廣泛的一種。“目的論”遵循三條原則: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還有忠實性法則。其中目的法則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方法。根據(jù)翻譯要求來指導翻譯過程,翻譯要求包括譯文的收受者、譯文所使用的環(huán)境、譯文的功能等等①。目的論要求譯者首先要能夠充分理解原文的寫作意圖并能最大限度地在譯文中將其再現(xiàn),同時要兼顧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連貫性法則要求譯文能夠做到上下文連貫通順,它與要求譯文要忠實于原著的忠實性法則一起從屬于目的法則,貫穿于翻譯過程之中。目的論的特點是打破了之前原文與譯文要求字、詞、句完全對等的翻譯標準,提出了以完成跨文化交際為準繩的翻譯思想。
二、譯文翻譯方法分析
(一)詞匯的翻譯方法
1.意譯
“意譯”是目的論最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旨在用譯語表達出原語文本所闡述的內涵與意義。在《穆斯林的葬禮》一書中,如成語、俗語和方言詞語在維語中常常找不到可以直接對應的詞語而出現(xiàn)了言內空缺,面對這些情況,譯者拋開原語文本的語言形式和字面的含義,以充分表達出原語的語用意義為目的,使用了意譯。
例1.“袁大頭”被譯為t??g?。“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的貨幣之一。而t??g?在維語里是銀圓、銀幣的意思。
例2.“命根兒”比喻最受某人重視的晚輩,也比喻最重要或最受重視的事物,被譯為?enim balam。根據(jù)原文所有的語境得出這里的“命根兒”指的是女主角新月,譯者用意譯的方法譯為“親愛的孩子”,按照譯入語讀者的文化背景表達出原文中“命根兒”的含義,通俗易懂、簡潔明了。
例3.“少年夫妻老來伴兒”在譯文中是ja??r-χotunlar h?mi?? bir -bir ig? h?mrah bolidu.
再看文中曾出現(xiàn)“逐客令”一詞,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譯者將其譯為qo?limaq,只譯出了詞語的核心部分“逐”。
例4.再看成語“無妄之災”,本是指平白無故的受到災禍或損害。譯者譯為keli?m? silik(不幸)。從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為視角進行的維譯,在能夠達到讓讀者理解此成語并做到切合語境的同時,不影響原文與譯文的語際連貫。
例5.北京方言“鼠霉”被譯為?umluq,“遛彎兒”譯為ajlan?ili ?iqip k?tk?nliki 。簡潔明了地把真實含義譯出。
例6.歇后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大家都耳熟能詳,霍達在原文中只寫了前半句,在原文中引用這個歇后語的目的是突出人物天星此時尷尬害羞的神情。譯者將此譯為χi?ili?iliq,跳過歇后語這種語言表達形式譯成難為情、害羞。
2.直譯
對于漢維語中詞的意義范圍一致的情況,我們可以用直譯的翻譯方法,直接找出與之對應的詞語。如:“醫(yī)生”譯為doχtur、“老師”譯為oqutqu?i、“女孩”譯為qiz等等。再如詞語“沖喜”被譯為?jg? χu?alliq ja?duru?,就是按照字面意思譯為家充溢著喜悅。這樣翻譯的目的在于能夠讓讀者更直接地了解這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在不影響語際連貫的情況下,既符合了經濟原則,又可以免去過多的解釋給詞語帶來理解上的歧義。
(二)句子的翻譯方法
1.意譯
經過將原著與維譯版進行比較分析得知,全書中對于句子的翻譯大部分運用的是意譯的翻譯方法。如:
例7.對勿起,阿拉再去蒸一蒸,儂慢慢吃!
k??yry?,j?n? azraq dyml?p kir?j,andin asta j?jmiz.
這句原文為上海方言,譯文作者將其譯為:對不起,需要再蒸一蒸,然后我們慢慢吃。各個民族語言中的方言都是獨一無二、不可代替的特殊的文學表達形式,因此,這里用意譯的翻譯方法直接有效地將原語的意思表述出來,在譯語讀者的接受范圍內完美地實現(xiàn)了原語文本的交際目的。
例8.和新月編織夢幻的經緯。
?inj? bil?n kallisidiki χijalij dunijani t?? jariti?iqa razi.
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有自己的表達習慣和修辭方式,為了使譯文通順、明白,不能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硬譯,面對這種抽象的修辭表現(xiàn)形式,譯者選擇了維吾爾讀者可以理解的并貼近原文的表達形式來闡釋原文的意義。
例9.我這心里頭也不是一檔子事兒。
meni? k??lym?imu ?u bir i?
原文想表達的主要含義是這在“我”心里也是事。譯文按照譯入語的表達習慣把其內在含義表達出來,以譯文讀者能夠理解原文要表達的意思為目的,選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以上例句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以譯語讀者理解原文表達的含義為目的進行翻譯。面對維語中沒有的漢語文化內容和表達形式選擇意譯的翻譯方法,既使譯文簡潔自然,又可以讓譯語讀者費最少的力了解原文要表達的意義。
2.替代加意譯
本書中對于句子的翻譯,有一部分運用了替代與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方法。替代翻譯方法是指當譯語中找不到與原語文本相對應的詞語時,用譯語中與之相似的詞語來代替。
例10.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asmanda tolun aj, dilda hi?iran , piraq.
由例句可知,亞森·斯伊提在此處運用了替代加意譯的翻譯方法,目的是重點突出原文蘊含的濃重的相思之情,并且忠實了原語文本的表達方式以“月亮”進行烘托和點題。又因為在維吾爾文化中沒有“明月”一說,與其相近的形容詞是“圓”,月亮越圓則越亮,“圓月”在譯語文化中所起到的修飾效果與原文相同。所以譯者在翻譯這句詩時,用譯語中的“圓月”來代替原語文本中的“明月”。
例11.丟下這一枚石子,并沒有試出他的水深水淺!
.teriqt?k bir tal qa?ta?ni? mehirdin ke?i? bil?n uni? tirik?ilikiχarabli?ip k?tm?jtti
對于譯語文化中沒有的表達方式在此處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直接準確地表達出了原語文本的語用目的,即韓子奇一口氣花了一萬銀圓這筆巨款也看不出他的家底有多少。這樣既順應了譯語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使之能夠透徹地理解了原文想表達的意義,又實現(xiàn)了對藝術形象的二次創(chuàng)造。
3.直譯
例12.管得了人,也未必就能管得了心啊!
ad?mni ba??ur?ili bol?ini bil?n q?lbini ba??ur?ili bolmajdu-d? .
例13.韓太太順著話音兒說。
χ?n ianim g?pni? orami?a beqip .
例14.可是,這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lekin kes?l patmanlap kirip misqalap ?iqidu.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例14 這句熟語在維語中有相對應的譯文,便直接采用。其他例句均按照其字面意思進行了翻譯,在譯語讀者能夠接受理解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語的語言形式,用了看似最簡單的翻譯方法但是同樣達到了最佳的翻譯效果。
三、結語
通過以上對《穆斯林的葬禮》維譯版中的翻譯方法的探析可得知,無論譯者使用哪種翻譯方法,都是以目的論作為指導,更加完美地為譯語讀者呈現(xiàn)出原語文本所有的語用功能。翻譯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都是為了達到翻譯目的,也就是說翻譯目的決定譯者選擇什么翻譯方法,并且要盡量滿足譯語讀者對譯文的期望,同時還要考慮到譯語讀者的接受能力。
注釋:
①仲偉合,鐘鈺.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8.
參考文獻:
[1]仲偉合,鐘玨.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7-49.
[2]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0(4):9-12.
[3]張帆.從目的論角度探討方言的翻譯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121-124.
[4]陳亞杰,王新.目的論視角下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詞匯翻譯——以蒙古族特色詞匯為例[J].中國翻譯,2011(4):79-81.
[5]鄭燕.漢語文學作品中詞語形象色彩義的維譯特點解讀——以《穆斯林的葬禮》一書為例[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5(4):59-62.
作者簡介:張夢璐(1992-),女,回,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維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