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鮮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理念的發(fā)展,高中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音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上要想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應當轉變教學觀念,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和審美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本文將針對信息技術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并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談談看法和體會。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課;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音樂鑒賞課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有利于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鑒賞過程中,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聆聽者,而是應當積極地參與到鑒賞課中。教師也要轉變觀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一、針對教材學情,提高學生興趣
高中音樂課程共6個模塊:音樂鑒賞、音樂與舞蹈、音樂與舞蹈、創(chuàng)作、歌唱、演奏。其中《音樂鑒賞》為必修文化課,需要學習中西方傳統(tǒng)音樂,分析各種風格音樂的特點,認識重要地位的音樂家及作品,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在音樂的殿堂里感悟人生、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帶領高中生走進音樂藝術。然而受到教材篇幅限制,很多音樂內容只截取了其中的某個片段,需要深入學習的學生還可以在拓展與研究中拓寬視野。
初中生音樂課“淺”在音樂“欣賞”,而高中生音樂課“深”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上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生對傳統(tǒng)音樂的脫節(jié)和抵觸,反之流行音樂元素興趣較濃,教師更應該擔負起傳承傳統(tǒng)音樂的使命,在傳統(tǒng)音樂傳承中巧妙的滲透流行音樂元素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音樂。
二、專注教材研究,原創(chuàng)課件制作
(一)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鑒賞課的有效導入
在進行音樂鑒賞之前,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導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背景、作曲時代的認識,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比如音樂歌曲《草原放牧》,是一首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70年代的琵琶協(xié)奏曲曲,通過蒙古族孩子玉榮和龍梅在暴風雪中保護公社羊群的動人事跡為依據寫成,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英雄精神的擁護。
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播放了當時年代的背景資料,以及蒙古公社場景資料,使學生對于歌曲的描寫時代背景有了明確的認識,從而提高了他們對于歌曲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解決鑒賞課難點
歌曲鑒賞課需要向學生展示曲譜,對作品進行直觀地分析。傳統(tǒng)的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曲譜雖然學生也有,但是要想對曲譜進行深入的深吸和準確的視唱還有些困難。在現(xiàn)在的高中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課件很容易的展示曲譜的節(jié)奏、力度和情緒標記,有利于學生在視唱時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音樂的意境和情緒體驗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影視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意境和情緒。比如《第九交響曲》這一龐大的變奏曲,在鑒賞過程中,學生可能對其中蘊含的多種意境和情緒無法很好地理解。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播放電影中貝多芬親自首演《第九交響曲》的片段,使學生身臨其境處在音樂欣賞之中,感受到其中透露出來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精神。
通過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對樂器和樂隊的編組了解,通過實況演奏視頻的觀看,學生能夠直觀的看到樂隊成員的位置,感受不同樂器在演奏中的作用,使學生在鑒賞中不斷提高音樂知識經驗,促進學生音樂才能的全面發(fā)展。
在進行音樂鑒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聯(lián)想教學。聯(lián)想是音樂鑒賞中的重要能力之一。通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視聽設備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時代背景。
三、總結
在音樂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音樂理解能力和感受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音樂鑒賞進行緊密結合,提高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效率,擴寬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音樂鑒賞課,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欣賞水平,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教師應當注重教學觀念的改變,鑒賞不是被動的聆聽音樂,而是通過各種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作品的內涵,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表達,使學生在聽音樂時能夠注重鑒賞,深入了解作品內涵。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深化音樂鑒賞內涵,給課堂賦予嶄新的生命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徐夢.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