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紅
【摘 要】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理論為指導,基于城市化進程學生自然活動空間被壓縮的事實,并正視應試教育和所謂的素質教育的重壓,以及網絡時代的客觀背景,探討自然教育缺失勢必導致學生核心素養(yǎng)缺失。因此,核心素養(yǎng)提升亦要重視學校的自然教育。學校在自然教育中應該要建立思想共識和敬畏心,遵循普及性和多樣化原則,并建立序列化常規(guī)化機制,讓學生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中完成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從而確實提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學校 自然教育 提升
當下提出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本人認為自然教育和核心素養(yǎng)有密切聯(lián)系,若是缺失了自然教育,勢必導致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不健全。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癥”。孩子們和大自然的親密而充分地接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而大自然本身也是豐富的課堂,自然教育能讓人的天性和思維得到健康的提升,并為人的一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促進生命和諧成長。為此,核心素養(yǎng)提升亦要重視學校的自然教育。學校在自然教育中應該要有勇氣和作為,其可行性的探索迫在眉睫。
一、建立思想共識和敬畏心。
第一,學校自然教育的可行性探索,首要任務是上下一心,共同深刻認識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并達成共識。自然教育與智育(常規(guī)的升學考試)德育、美育、體育、勞育等無論在形式和目的上并無沖突和矛盾,反之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勿讓教育只盯著考分和升學率,而吝嗇或忽略自然教育,從而使學校教育偏離理性和科學的軌道,誠如戴維·布魯克斯所說“從而把我們的孩子修剪成平庸而又自滿的造分機器”。因此在大自然中以美立德,以發(fā)現(xiàn)、思考、探究為依托,找到自然教育和其它類別教育的契合點,探索學校最恰當?shù)淖匀唤逃J?,重建自然教育生態(tài),進而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學校對自然教育要有敬畏之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以人合天,我們教育只有引導學生處理好天人關系即大自然和人的關系才是完整的教育。而自然的熏陶、浸潤及喚醒的力量十分強大,現(xiàn)代健康人格需要讓自然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進行相互融合和深度碰撞,如引導學生關注二十四節(jié)氣的傳統(tǒng)智慧、關注大自然的生物給予我們的生命啟示等,從而擴大學生的生命容量,可以有效避免讓學生成為冷漠的知識容器和“社會空心人”。
二、遵循普及性和多樣化原則。
第一,自然教育活動應該是普及性的,從而達到學生機會均等。學生若長期處于應試的受抑制的、靜止不動的、僵化的“鐵籠青春”狀態(tài)中,生命靈性就會喪失,必然對整個心理、精神生活的和諧造成嚴重影響。這種普及性就是要力求使每一個青少年有真正的愿望、興趣、理智、渠道去接觸大自然,真正讓自然在心靈里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美好印象,而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因缺乏自然的熏陶而導致精神世界的狹隘和內心的空虛。
第二,自然教育活動應該是多樣化的,即強調多梯度,多層次,多維度。只有這樣的豐富多彩,才更容易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彰顯個性。
如開設勞動課,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開創(chuàng)一個美好空間,建立一個辛勤揮灑汗水、享受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的通道,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很強大的精神武裝。學生會對植物、土地和自然界的成長產生熱情的眷戀,并將激發(fā)出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深刻的歡樂感——發(fā)現(xiàn)世界,進行創(chuàng)造的歡樂感”
如推行“尋找大自然”的詩畫教育。 我們可以就地取材,讓學生為校園的野花野草編一本植物手冊;也可以因地制宜,為某公園編個昆蟲手冊;可以根據(jù)春夏秋冬,引導學生尋找大自然中的圖畫和詩歌,如梵高繪畫里的星空和麥田,李商隱詩歌的太陽和雨,課本里的春天,課本里的江南等;還可以確定關鍵詞“綠色” “生態(tài)” “詩意” “秋收”等開展主題自然活動。
學校還可以拓寬自然教育路徑,進一步規(guī)范自然社會實踐基地的課程,或號召各班家長委員會于假期開辦各種主題自然日等,學生必然會在普及性和多樣化探究中,找到自然生靈的細節(jié)和律動,在春賞繁花,秋觀葉落中得到來自自然的洗滌凈化,并會在這個過程中謙卑對待萬物,提升自己的慧力。
三、建立系列化常規(guī)化機制。
第一,開發(fā)自然教育的系列化課程。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大力開發(fā)和自然相關的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題,如晉江兩岸的四季風貌、紫帽山與八仙山的植被對比、詩歌里的四季、園藝插花、野外求生、建立小動物園等。在課程研究中,增加學生和大自然的機會,培養(yǎng)責任心和探究合作精神,并根據(jù)年齡層次不斷提升科學理性思維。如讓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現(xiàn)象編故事或讓小組撰寫自然教育課程或課題的學習報告,學生思維必將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清晰和完善,并獲得理性提升的契機。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我們學習科學事實或科學法則,如果注意科學育所內含的這種理性精神是任何個體或民族所不可缺少的,無論是人的發(fā)展,還是民族素質的提高,都需通過教育發(fā)掘自然科學中的理性精神?!倍鴮W校也會在自然教育課程建設中也會形成系列化,積累經驗,不斷優(yōu)化并推出精品課程,并將課程教研化,教學相長,互相輝映。
第二,設置鮮活的常規(guī)任務驅動。學校還可以制定周末“一小時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活動,在寒暑假彈性要求學生家庭的自主登山、參觀植物園或其余主題園林等活動。用固定的課時要求進行必要的任務驅動和督促,并布置鮮活的作業(yè)進行實踐反饋和形式多樣的交流。在任務驅動中,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動,進而用更廣闊的視野、更堅定的行動去影響自己的精神世界。
總而言之,自然教育缺失會吞噬學生對自然的基本敬畏心,并導致生命靈性和思維理性的缺失,當代學生不應該單純生活在應試、影視、網絡、游戲中,學校有責任規(guī)范并豐富孩子的自然教育,并在制度建設、規(guī)范保護、實踐反饋中進行突破,讓學生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中完成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從而確實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2016年9月發(fā)布,聯(lián)合課題組由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員組成;
[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