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摘 要: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下,本研究旨在分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種學科下的英文學術(shù)寫作中,連接標記是如何構(gòu)建作者立場的。傳統(tǒng)意義上,連接標記可以作為銜接手段幫助語言使用者按照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實現(xiàn)篇章意義的連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項目除了分析上述意義之外,從人際功能視角分析連接標記與寫作者立場建構(gòu)的關(guān)系,指出不同學科背景下,作者會使用不同性質(zhì)的連接手段傳達的符合或違背讀者期待的認知判斷和情感態(tài)度,從而對學術(shù)英語寫作的教學和研究有一定的啟發(fā)。
關(guān)鍵詞:英語 連接標記 人際功能
★基金項目:上海理工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項目(CFTD17033Y)、上海理工大學人文社科培育基金項目(SK17YB14)、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教研科研培育基金項目、2017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
一、引言
連接標記在英語語篇中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根據(jù)已掌握的文獻,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連接標記進行定義、分類和研究。傳統(tǒng)上,學者們主要關(guān)注連接標記的結(jié)構(gòu)而非意義。主要代表Quirk et al. (1972)致力于根據(jù)連接標記之間是否有主次之分將其進行分類;國內(nèi)學者對連接標記的傳統(tǒng)研究一是集中在漢語連接詞的分析;二是傾向于研究單個連接標記而不是系統(tǒng)研究。從形式語義學角度,代表學者Saeed(1997)從邏輯語義關(guān)系對主要連接標記and, but, or等進行分析;Davies(1979)主要研究因果連接標記并將其分類。國內(nèi)學者如賈改琴、鄒崇理(2009)也從形式語義學的角度分析漢語句法和連接詞。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在分析連接標記中,學者們主要關(guān)注語境。本課題中連接標記的范圍比語用學角度中所謂的“語用標記”涵蓋范圍要廣。認知語言學角度上,Langacker (2009)等從動態(tài)的角度分析連接手段。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概念功能和篇章功能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已掌握的文獻,之前的國內(nèi)外研究主要致力于連接標記的語篇功能和邏輯功能(Martin, 1992等)。
文獻綜述表明,之前的國內(nèi)外研究主要致力于連接標記的語篇功能和邏輯功能,缺乏在其人際功能維度,即能夠構(gòu)建作者立場的連接標記的系統(tǒng)研究。本文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下,從人際功能視角分析連接標記與寫作者立場建構(gòu)的關(guān)系,指出不同學科背景下,作者會使用不同性質(zhì)的連接手段傳達的符合或違背讀者期待的認知判斷和情感態(tài)度。
二、學術(shù)語篇中的連接標記與作者立場
有關(guān)作者立場建構(gòu)的研究主要包含態(tài)度性和理據(jù)性作者立場,學者們對其內(nèi)涵從不同角度設(shè)立了不同術(shù)語,如元話語 (例如Harris,1989),情態(tài) (例如Palmer, 1986), 評價體系(例如Martin & White, 2000), 以及評價(例如Hunston, 1994)都是同時包含態(tài)度性和理據(jù)性作者立場。目前針對連接手段和作者立場關(guān)系研究主要代表為Hunston & Thompson(2000)和Hoey(2001),連接手段不僅僅是作為文本中的邏輯機制,還可以折射出讀者的期待與作者的立場。
由此可見,學術(shù)論文雖然要求客觀性和科學性,但是作者為了使讀者了解并贊同自己的學術(shù)觀點,會使用顯性和隱性的語法標記來說服讀者,并傳達自己的認知判斷和情感態(tài)度。如果作者想要在語篇中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需要關(guān)注和強調(diào)讀者的期待。因此建立一個研究連接標記和作者立場關(guān)系建構(gòu)的體系,對英語寫作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理論框架和語料選擇
本文將連接標記(conjunctive markers) 定義為形成延伸性小句復合體的顯性的正式的連接資源。從作者立場建構(gòu)的角度將“期待閾”作為劃分連接手段的標準并對其進行重新分類。本文參考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實現(xiàn)理論,即語境由語義來實現(xiàn),而語義范疇由詞匯語法來實現(xiàn)。進而從跨學科角度對連接手段和作者立場構(gòu)建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旨在為高校英語寫作教學提供指導意義和相關(guān)政策建議。
本研究根據(jù)Bernstein(1999,2000)對學科的分類,選取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shù)論文各80篇,共187萬余字,其中自然科學論文49萬余字,社會科學論文59萬余字,人文科學論文77萬余字。具體來說,根據(jù)英語國家語料庫(Leech, 2001),本文界定重點分析的連接標記共132個,涵蓋44 個連詞, 51 個連接副詞, 8 個數(shù)詞和29 個介詞短語。同時采用軟件Antconc 3.2.2、SPSS22.0和手動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式,以確保分析的精確性。同時,根據(jù)Hoey(2001)的研究,本文將“期待值”(expectedness)作為衡量連接標記的標準,因此本文中的連接標記又被分為符合期待值的連接標記(CMFEs: the conjunctive markers fulfilling the expectedness)和違背期待值的連接標記(CMCEs: the conjunctive markers countering the expectedness)。其中,前者包括同位標記(如in other words)、說明標記(如for example)、因果標記(如because, in consequence)、時空標記(如then, next, finally)、肯定性附加標記(如moreover, in addition)、肯定性對比標記(如similarly)以及肯定性條件標記(如in that case);后者包括反義標記(如but, on the other hand)、變化標記(如 on the contrary,instead)、讓步標記(如yet, however, nevertheless)、否定性附加標記(如nor)、否定性對比標記(如 in a different way)以及否定性條件標記(如otherwise)。
四、研究結(jié)果
該部分將對不同學科下連接標記的不同類別在不同學科中的分布情況進行總結(jié),并簡要闡述其原因。
表一闡述了CMFEs在三種學科中的分布情況。首先,每百萬字中人文學科中的CMFEs所占比重最高(560.9),而這個比重在社會學科中降為371.5,在自然學科中降為311.9。其次,在每種學科下,對CMFEs具體類型的使用也呈現(xiàn)不一樣的比重,自然學科的幅度是從12.5到117.6, 在社會學科中為15.3到132.4, 在人文學科中為44.2到140.6。也就是說,每個學科下的作者都有自己學科性質(zhì)的使用傾向。例如,在自然學科中,肯定性附加標記是使用率最高的(117.6),而在社會和人文學科中,時空標記的使用頻率最高,分別為132.4和140.6。
表格對三種學科下,違背期待的連接標記的不同類型進行了定量分析。從表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文學科中的每10萬詞中CMCEs所占比重最高(303.7),相對比中CMCEs 在社會學科中的比重為88.7,在自然科學中為38。也就是說,人文學科性質(zhì)的論文作者最傾向使用CMCEs。不過,三種學科中使用頻率最高的CMCEs 類型是一致的。例如,反義標記和讓步標記在三種學科中的比重都是最高。同時,CMCEs的具體分布也有很多不同,如表二所示。
五、結(jié)語
本研究通過自建語料庫,調(diào)查了三種學科下連接標記的分布情況。人文學科的學術(shù)寫作中,CMFEs和CMCEs的使用頻率都最高;相比之下自然學科在顯性的連接標記使用上頻率最低,社會學科的使用頻率居中,這顯示了連接標記使用的學科差異性。分析顯示不同學科下的作者在使用連接標記時有不同的傾向性。影響因素有研究方法、論文內(nèi)容、作者角色、知識類型以及寫作要求等。在自然學科中,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主要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弱化了文章中的個人立場,已符合自然科學簡明扼要的寫作風格。因此,讀者主要離開研究的事實性而非顯性的連接標記等來理解作者立場和態(tài)度。相比之下,社會人文學科學術(shù)語篇中的作者傾向于通過符合或者違背作者期待的連接標記,顯性地詳述表達作者立場。因此,在這兩種學科中,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更加頻繁,連接標記的使用更加高頻化和多樣化。
參考文獻
[1] Chafe,W.L.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 [A]//In W.Chafe and J.Nichols (Ed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C].1986:261-272.Norwood:Ablex.
[2] Davies,E.C.On the Semantics of Syntax [M].London:Croom Helm,1979.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n.)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 Harris, J.The idea of community in the study of writing [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9,40(1):11-22.
[4] Hunston,S.and G.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Hoey,M.P.Textual Interaction[M].London:Routledge,2001.
[6] Langacker,R.Investigations in Cognitive 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
[7] Leech,G.N.P.Rayson and A.Wilson.Word Frequencies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8] 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Benjamins,1992.
[9] Mushin,I.Evidentiality and Epistemological Stance[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1.
[10] Palmer.R.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1] Quirk,R.,S.Greenbaum,G.Leech and J.Svartvik.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2.
[12] Saeed,I.J.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13] Yang L.X.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Research Papers [D]. Unpublished PhD Thesis.Xiamen:Xiamen University,2009.
[14] 賈改琴,鄒崇理.形式語義學和漢語語義[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