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目的論從20世紀的后期開始成為英語翻譯界的新秀,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翻譯目的論強調(diào)筆者在翻譯過程中從自己的目的出發(fā)。本文從翻譯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個人對英語翻譯的理解旨在說明如何在筆譯過程中根據(jù)自身目的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譯文呈現(xiàn)出其隱喻功能。
【關(guān)鍵詞】翻譯目的論;英語新聞翻譯;隱喻翻譯;方法選擇
【作者簡介】王怡娟(1995.02- ),女,漢族,河北永年人,山西大同大學(御東校區(qū)),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英語專業(yè),英語翻譯筆譯方向。
伴隨著我國國家經(jīng)濟和國際地位的不斷發(fā)展,我國越來越多地投身到國際社會大事件的溝通和協(xié)調(diào)當中去,隨之而來的是對新聞翻譯需求的增加,不同于簡單的將外語直譯成母語,新聞翻譯講求將外語翻譯為母語的同時,使讀者能夠了解到新聞背后的隱喻。本文通過對翻譯目的論的了解,想要說明如何處理翻譯過程隱喻部分的相關(guān)問題。
一、目的論含義及提出簡述
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y)是將Skopos概念運用于翻譯的理論,所謂的翻譯目的論主要是指翻譯過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進行翻譯的目的。功能派翻譯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于德國興起的,它的創(chuàng)始人凱瑟琳娜·萊斯認為翻譯除了要體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外應(yīng)該體現(xiàn)出其他的翻譯功能性,至此目的論的雛形出現(xiàn)。而后期費米爾提出翻譯過程應(yīng)該遵循語法原則,但翻譯的決定性因素是翻譯的目的,要通過翻譯是讀者了解到譯文的主要思想,并增加讀者的興趣。
對于英語新聞翻譯而言,目的論的運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新聞的翻譯過程中,原文的實際內(nèi)容并不是決定筆譯人員工作的核心,相反的,在翻譯工作開展前筆譯人員就要了解譯文的受眾是誰,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所能接受的譯文是什么樣的,而進行譯文整體翻譯希望給受眾傳達什么樣的信息。
二、隱喻翻譯在英語新聞翻譯中的認知
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運用隱喻,并對隱喻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隱喻被認為只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人們慣用的類似于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但是隨著翻譯學的理論不斷發(fā)展,語言學家認為隱喻實際是將原文的詞句運用到翻譯目的的過程,在翻譯時會因為翻譯的筆者和受眾所接受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而出現(xiàn)差異。
隱喻不同于直接表達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同時由于各國的文化環(huán)境因素影響在隱喻的使用和表達上就有極大的不同點,正是由于各國文化在翻譯過程中的碰撞才是隱喻研究更有了實際意義。
從事英語翻譯的筆者能夠?qū)懗鍪故鼙娊邮艿膬?nèi)容并吸引讀者的興趣,通常會運用十分新穎和具有活力的詞匯,而隱喻恰恰能夠使語言活潑、充滿幽默感同時也不失去新聞價值,滿足了新聞寫作和翻譯這種特性,所以在英語新聞翻譯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就比如:標題”AGroundWar
Begins”譯為”地面戰(zhàn)打響了”,比喻布什與佩羅之間總統(tǒng)競選對抗開始”Middle East:ACradleofTerror”譯為”中東:恐怖主義的搖籃”等,這樣的描述方式比直接翻譯成總統(tǒng)競選和中東戰(zhàn)爭更加生動形象,同時讓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能獲得更深的印象。
有時由于不同的國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所以在進行新聞報導和新聞翻譯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這種文化差異,在使用隱喻的過程中不能直接的將另一國語言中所運用到的隱喻進行直譯這樣會導致讀者不能理解,比如:ItwasthefirsttimethatMr.Clinton,whoisfacingthemostseverepoliticalcrisisofhiscareer,pickedthePentagonasthebackdropforamajoraddress.譯文:這是克林頓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他把五角大樓(美國 國防部)作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的擋箭牌. backdrop原意是”背景”,但是由于中國讀者并不理解克林頓所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什么,所以要對這個詞進行解釋,才不至于讓人感覺一頭霧水。因此,筆者認為針對不同的英語新聞筆譯人員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1.直譯英語翻譯法。英語翻譯研究學者認為雖然各國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由于全球信息是互通的,所以人們對于一些事物的認知是相同的。即使是不同國家的語言也有存在有共同的特點,當英語新聞中所要要表達的事物與中國人對該事物認知相同就可以采用直譯法。
2.意譯英語翻譯法。各國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很多時候就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英語新聞的翻譯,就是指表達文內(nèi)容的同時,也不局限于原文表達翻譯目的性。比如:“the Nicaraguan Contra rebels” 應(yīng)該翻譯為“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因為“rebel”一詞在英語中是中性詞,所以如果我們翻譯成“尼加拉瓜叛亂分子”是不符合英語中的習慣。
3.增譯英語翻譯法。“A new reality in Somalia”譯為: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現(xiàn)狀,譯文標題加了“首都摩加迪沙”幾個字,使得事件發(fā)生的地點更精確。由于讀者對索馬里不了解,如果直接翻譯成“索馬里的新現(xiàn)實”,就會使讀者有一種一頭霧水的感覺,因此,從目標翻譯論的角度而言增譯法可以使讀者更好的理解譯文的內(nèi)容,也達到了筆譯人員進行翻譯的目的。
三、總結(jié)
英語新聞翻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新聞受眾能夠了解筆譯工作人員進行翻譯的初衷,通過筆譯人員的翻譯使受眾對新聞內(nèi)容和所揭露的現(xiàn)實進行思考。因此,在進行英語新聞的隱喻翻譯時要注意基本的理論支持,針對不同情況的英語新聞在翻譯目的論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1]李敏.試論英語新聞中的隱喻及翻譯[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7, 16(2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