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為更好地豐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課堂內(nèi)容,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現(xiàn)就本土資源案例法的含義、特點、功能及其融入課堂的路徑進行闡述,使其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得到更好地運用。
關鍵詞:本土資源;案例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一、 本土資源案例法的含義及特點
本土資源案例法是指以學生生活所在地的真實案例、文化背景等為教學載體,順應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師的指引下,由學生通過分析案例,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
本土資源案例法的主要特點有:
(一) 生活性與實踐性?!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中基本課程理念要求構建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立足學生真實生活,著眼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使理論觀點的闡述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機結合。以學生生活所在地的案例為媒介,且能反映當前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有一種主動參與的“沖動”。所謂可操作性是指選取的案例需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服務。真實的案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課堂上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 開放性與互動性。通過利用本土資源的案例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感受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使學生在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本土資源讓學生和老師之間有更好的互動,一個共同熟悉的話題,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三) 典型性與趣味性。教師在引入本土資源案例時,根據(jù)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典型案例可以給學生一個實踐中存在的解決問題的模式,使學生掌握某些管理策略、技能和習慣。使教學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并學以致用。同時,通過本土資源案例能夠激起學生求知欲,不斷探求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老師,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變成主動地挖掘知識,這將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
二、 本土資源案例法的功能
(一) 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想象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有的知識比較枯燥、難以理解。細化知識點使其與本土相關資源相結合,使學生清晰地想起身邊的事物也蘊含著政治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土案例學生較熟悉,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可根據(jù)知識點舉一反三、發(fā)現(xiàn)身邊很多耳熟能詳?shù)氖挛锒寂c政治課程中的知識點息息相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領悟知識點本身。
(二) 促進“三方”關系和諧
結合本土資源,傳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三方是教師、學生、學校。將本土案例教學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點深入結合,是“三方”關系和諧的有力保障。教師利用本土資源教學,將知識點通過身邊的典型案例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可化繁為簡、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在接受該知識點的過程中,既避免了因一些知識點晦澀難懂而產(chǎn)生學習趨避心理,又避免了因知識點本身看似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甚少而降低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信心及興趣。如結合萬州區(qū)三峽移民為背景產(chǎn)生的三峽移民精神,講授三峽移民群眾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情況下,做出的偉大犧牲精神,搬離故鄉(xiāng),重新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等等。
(三) 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引用學生生活周圍熟悉或較為熟悉的事例,將其融入教材,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靈動”。學生的興趣細胞會受到“激勵”,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本源,從而達到知其所以然。在本土資源的這個“熟人”的指引下,學生將主動參與教學,這就水到渠成地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
(四)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結合本土資源會激起學生好奇心,會促使學生主動探索、領悟生活,由“灌輸式學習”演變?yōu)椤爸鲃邮綄W習”。案例內(nèi)容的新穎性、時代性、現(xiàn)實性以及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極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打破以往傳統(tǒng)課堂的沉悶。在課堂上教師將學生生活周圍的典型事例,通過“加工”“制作”到課本具體知識點,會引起學生注意力,將知識延伸到課堂外,這恰到好處地將課堂與生活完美地結合,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學生在探索知識、感悟生活的同時,會積極參與生活,鍛煉體力和思考力。從而將行動與思維全面、和諧、充分地有機結合。
三、 將本土資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路徑
(一) 深入把握教材,密切聯(lián)系生活。只有在對教材結構、層次、重難點等了然于心,才能將本土資源恰如其分的融入教材里。要將教材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知識的學以致用。例如在經(jīng)濟生活《國家財政》時,在講財政的巨大作用時,將萬州區(qū)2016年度財政支出具體方面展示出來,讓學生逐項分析對應的財政作用,這可以清晰準確地讓學生區(qū)分財政作用。同時,也有利于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出2016年度萬州區(qū)政府財政支出,讓學生有主人翁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能力。
(二) 善引本土資源,精心教學設計。教師首先要善于觀察生活,收集生活中典型且與實際教學相聯(lián)系的事例。在備課時,有意識地將生活的事例與書本知識巧妙地融合。如《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中對按勞分配概念的理解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從教材上分析,主要是從內(nèi)涵和外延上把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空洞、無趣。這時候教師可以將某一學生父母的職業(yè)為例,具體分析其父母收入來源是否屬于按勞分配。這既傳授了知識,也關心了學生家庭生活,是局部的“家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三) 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高中政治課程中大多數(shù)知識點較為理論化,學習起來較為枯燥。如果將本土資源融入進去,學生就會跟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知識有了生活性,這樣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實現(xiàn)快樂學習。例如在講我國基本分配制度時,我國是實行的按勞分配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什么叫做生產(chǎn)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呢?這時候?qū)⒅貞c萬州本土資源:桂香園蛋糕、冉師傅牛肉干融入課堂,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桂香園蛋糕店老板是按勞分配嗎?冉師傅牛肉干的店員又是按什么參與分配的呢?這樣順理成章地引入生產(chǎn)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具體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S].
作者簡介:羅嬌,重慶市,重慶三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