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解析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要求設置豐富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通過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領會隱含于問題背后的學科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課改實施以來,教師們的問題意識增強了,問題教學成了常態(tài),但教師們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設計的問題往往不夠合理:如因缺乏情境而無趣、指向性不明而無序、層次性不足而無度、開放性不夠而無效等。本文以《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教學為例,談談問題設計要把握的原則。
關鍵詞:情境化;指向性;層次性;開放性
一、 情境化原則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lián)系。教學中,如果能將主題、教材、方法、場景融為一體,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框教學過程中,筆者以2016年中國女排里約奧運奪冠作為情境導入,出示女排領獎照片后,教師作如下評述:
在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上演了蕩氣回腸的絕地反擊,以3∶1大勝塞爾維亞隊,時隔12年再次登上冠軍領獎臺,又一次振奮和感動了全中國。這是中國女排的勝利,更是女排精神、中國精神的勝利。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奧運女排賽場上那些激動人心的片段,并帶著這份感動和驕傲來一場頭腦風暴,用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點,探究中國女排奪冠的奧秘。之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2016年度感動中國特別致敬中國女排》片段,重溫中國女排奪冠的感動瞬間。
同樣的,在從“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過渡到“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時,讓學生了解中國女排在奪冠歷程中的分組情況及其戰(zhàn)況,讓學生認識中國女排奪冠過程的艱辛,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探究活動1】:主教練郎平在戰(zhàn)術和排兵布陣上做了哪些調整?),觀看視頻《中國女排戰(zhàn)術分析》,揭開中國女排實現(xiàn)逆襲的奧秘。
這樣就既明確了本課的主題,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借境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學科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指向性原則
在問題教學法運用的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指向性要明確,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的目標要求,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队寐?lián)系觀點看問題》這一框,教學重點為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思維方法是教學難點。在本框教學中,在“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根據(jù)主題情境設置以下探究問題:
【探究問題1】:女排團隊和隊員們是什么關系?整個比賽過程與每一場、每一局、每一球的勝負是什么關系?
用以引導學生理解“整體與部分的含義”。
【探究問題2】:為什么《感動中國》致敬女排團隊,而不是致敬教練或貢獻突出的某位隊員?
幫助學生準確認識“整體與部分的區(qū)別”。
【探究問題3】:女排的成功與隊員們的努力有什么關系?
明白“整體與部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又如,為突破本框的教學難點“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設置【探究問題6】:“為什么說女排團隊不僅是一個整體,更是一個系統(tǒng)?”這一問題較難解決,到底整體與系統(tǒng)有何不同,學生很難說清楚,需要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支架,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出示習題:
【判一判】:下面材料分別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的哪一基本特征?
1. 球場上我們不可能追求每一個球、每一場球都贏,但是,我們要追求結果要贏。(體現(xiàn):系統(tǒng)的整體性。)
2. 教練會依據(jù)對方隊員的變動和自己球隊隊員之間的配合情況,調換自己的隊員的出場先后。(體現(xiàn):系統(tǒng)的有序性。)
3. 教練調換隊員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球隊隊員之間配合更加默契,更有利于克敵制勝。(體現(xiàn):系統(tǒng)的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這樣,不僅讓學生明白了系統(tǒng)的含義和特征,還為接下來分析如何處理系統(tǒng)和要素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通過設置這一系列問題,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既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又能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形成完整的思維導圖。
三、 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教育對象的特點出發(fā),根據(jù)教育對象的不同思想狀況,因材施教,因人利導,分層次進行教育的原則。其實質就是承認受教育者的差異。為了提高問題教學的實效,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要把握設問的數(shù)量。問題教學法當然離不開設問,但不能不斷地向學生提問,否則會把整堂課從“滿堂灌”變成“滿堂問”。課堂設問的數(shù)量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和教學情境具體決定。提問過多,使學生忙于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提問太少,會使學生思維松懈,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本堂課教學我依據(jù)教材邏輯,設計了7個探究問題,每個問題約3分鐘時間完成,效果較好。
其次,要把握問題的難度。問題過易,學生會不假思索地隨口喊答,因“唾手可得”而“不跳而獲”,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問題過難,學生利用已知的知識解答不了,因“跳而不獲”而“望而生畏”,也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調動不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所以問題的難度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要求來確定。如針對“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這一重點知識,筆者要求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并設置【探究問題4】:要贏得比賽,隊員要注意什么?教練要注意什么?為什么?這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如果直接設問“女排贏得奧運冠軍的過程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必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再次,要把握問題的梯度。學習活動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問題的設置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采取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辦法,把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設計成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小問題,搭好臺階,逐層解決。設問要隨教學進程和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推進,其難度要逐漸提高?!咎骄繂栴}4】有一定的層次性,前兩個問題,所有的同學都能回答,包括是學習暫時落后的同學,也有發(fā)言的機會;第三個問題,要從這些事例中歸納出原因,難度更大,需要一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學可以回答;第四個問題,需要一定的概括和抽象思維能力,需要學科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來回答。在這里,教師只提供信息,不提供現(xiàn)存答案,學生必須對設問信息進行主動思考、主動探究才能轉化成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這些問題的設置,為學生搭好了臺階,方便學生通過思考逐層解決。
總之,把握設問的層次性,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啟迪,要使人人主動進取,使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相互競爭的場所。
四、 開放性原則
為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需要重視問題的開放性。一般地,封閉性問題的答案的選擇余地有限,而開放性問題的答案則不唯一,具有發(fā)散性、開拓性的特點。封閉性問題多用觀察和回憶的方法回答,用以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開放性問題則需要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建構理解。顯然,為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問題設計時,應少用判斷性問題、聚合性問題、封閉性問題,要多用疑問性問題、發(fā)散性問題、開拓性問題。
如在本框教學的小結環(huán)節(jié)之后,設置如下課堂延伸的【探究問題7】:
里約奧運會奪冠是中國女排成長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請運用本課所學的哲學觀點,談談中國女排如何才能續(xù)寫輝煌?
這一問題答案不唯一,具有開放性,可以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也可讓學生進行辯論,讓他們百家爭鳴、各抒己見。
學生1:要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學生2:還要運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
到此,根據(jù)我的預設,學生基本回答出了我要的答案,但思路僅限制在本課所學的內容,總感覺不太滿意。于是追問:“還有嗎?”這時一位男生主動站起來,說:“最近,我看了《刻意練習》這本書,在書的封面,我看到了郎平指導的推薦語,她說:中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那不是靠講故事或者喝雞湯得來的,關鍵是平時的‘刻意練習,如果你每天的練習都不是正確的,即使你花了時間,也會變得南轅北轍,離成功越來越遠。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發(fā)揚意識的能動作用,堅持女排精神,團結拼搏,自強不息;二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按規(guī)律辦事,實事求是。三是要掌握和運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針對性地進行專項訓練,補好短板,才能既激發(fā)每位隊員們的潛能,又提高團隊整體實力,打造最優(yōu)秀的團隊。這其實對我們的學習也很有幫助,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彼幕卮疒A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這一開放性問題對于訓練和考查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這樣自由的思想碰撞和“旁逸斜出”中,學生們不僅掌握了知識,還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總之,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把握好問題設計的情境化原則、指向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才能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完成意義建構,我們的問題設計才能做到有趣、有序、有度、有效,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作者簡介:余紹會,福建省三明市,泰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