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守望尊嚴”到“互守尊嚴”:民族關系態(tài)度的新轉向

2018-08-06 08:25焦學振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民族關系

【摘 要】在談及民族文化問題時,人們習慣用“守望尊嚴”來表達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然而,這種“守望”往往并非是全民性的認同:“守望”更多體現在“大”民族上,而人口數量少、文化影響小的民族則多是“守望”其他民族的文化,鮮有“大”民族主動“守望”小民族的自發(fā)性行為?!盎ナ刈饑馈笔切聲r期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有效嘗試,對于跳出本民族視角觀察理解其他民族,對于更好地聯(lián)系歷史、聯(lián)系時代來認識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進而做到將美德、正義、自覺等要素引入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多元一體格局;守望尊嚴;互守尊嚴;民族關系

【作 者】焦學振,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3-0009-005

一、困境中成長的“民族”

在全球化程度日漸緊密的今天,我國民族關系雖早已結束了在封建王朝的尖銳對立狀態(tài),但在現代化社會里,在多元性文化中,如何處理民族關系仍然是包括政府、學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議題。不同民族應如何相處?不同文化空間應如何對話?這都是各界始終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在數字化全面來臨的新環(huán)境中,民族關系的處理考驗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在以“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口號的新背景中顯得愈發(fā)重要。

單就“民族”而言,這一外來詞匯可追溯到16世紀初的英格蘭, [1 ]49其意義近似于現代的“人民”(people),是行為主體主權及團結意識的產物。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民族主義得以產生并迅速發(fā)展,成為國民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這種強調族群差異性、重視特殊性的文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起到了擴張自我、消除外敵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此消彼長”。

反觀我國,中華民族歷經滄桑,是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超級復合體。這種復合體不僅僅是文化意義上的民族復合體,更是將政治信仰、生活習俗、情感認同等在內的多個因素涵蓋其中,顯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包容性。我國的“民族”概念是繼承與發(fā)展“民族”而得的“民族”,既有歷史文化要素蘊含其中,又將時代給予的創(chuàng)新性表現出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包括文化領域在內,我國在各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蘇聯(lián)的影響,但在民族問題上卻體現得并不明顯。①斯大林于1913年提出的關于民族的定義,特別強調了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及文化的共同性,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盵2 ]294他還特別指出這四個因素在民族概念中缺一不可。如果嚴格以斯大林民族概念四要素為標準來開展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顯然無法得到現今中華民族的概念。

縱觀世界文明長河,中華文明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未曾中斷過的文明, [3 ]因而具有其他民族難以比擬的文化連續(xù)性。如果將這一重要背景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必須強調民族的歷史繼承性及歷史情感性。在我國,民族概念具有“彈性”與“中和”的內涵,并且不斷發(fā)展、變化。如,中華民族在最初也僅僅是指漢族,①而后,才有了開放而包容的中華民族概念。翻開中國的近現代史不難發(fā)現,中華民族概念的含義經歷了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到“五族共和”②,最終到“56個民族”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雖然在民族問題上還存在著諸多值得探討的余地,但無論如何,在少數民族問題的處理上,承認“56個民族”平等地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較之“中華民國”顯然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具有更多的彈性與空間,緩和了相當程度的沖突與危機。

二、從“守望尊嚴”到“互守尊嚴”

“尊嚴”,顧名思義,是包括強烈文化因素、情感內涵在內的超越底層需要的文化認同感。回歸到民族尊嚴來說尊嚴,則是促使不同民族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源泉。本民族之于他民族的不同,除了固有物質、生存環(huán)境等絕對意義的不同之外,當屬以文化為內核的民族尊嚴最為重要。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革新,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認知有趨同化的態(tài)勢,但深藏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卻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恰恰相反,在物質日益發(fā)達的今天,這種本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文化烙印,更加被各民族珍視。要發(fā)掘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的深層不同,這種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不可缺少的參照內容。

在談及民族文化問題時,人們更多的用“守望尊嚴”來表達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然而,這種“守望”往往并非是全民族性的認同,“守望”更多體現在大的民族上,而人口數量較少、文化影響較小的民族更多是“守望”其他民族而鮮有其他民族主動“守望”該民族?!盎ナ刈饑馈笔切聲r期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有效嘗試,對于跳出本民族視角觀察其他民族,對于更好地聯(lián)系歷史、聯(lián)系時代背景來認識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進而做到將美德、正義、自覺等要素引入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認同尊嚴、互守尊嚴,在珍惜尊嚴的共同心理中存異而共生也是形成交流、形成合作、相互改進的基礎。[4 ]19“守望”之于“互守”,是由少到多、由點及面的多渠道融合,并能克服枯燥的單線條傳播模式滯后的時效性。文化生態(tài)的構建、民族自信的生成離不開各個民族的“互守”之道,各民族文化的內在交流與文化共享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有了形成更大文化場域的可能。為此,“互守尊嚴”更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下各民族同胞探索的“默契地帶”與“中間范疇”,“求同存異”“和而不成”成為時代背景下新的寫照。

無獨有偶,費孝通先生曾提出過不同文化相處的16字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5 ]18,也曾提出過對人文社科學科形成深遠影響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6 ]1。然而,即使到民族關系環(huán)境已日趨和諧的今天,各個民族在認識本民族文化時往往還存在著一些普遍的誤區(qū),如:在出現問題時,只看其他民族而不反思自己,將所有問題的出現都歸咎于其他民族;處理民族問題時,不聯(lián)系時代,不聯(lián)系背景,只是選取有利于自我表達的部分,自說自話;更有甚者,將民族感情與正義拋之腦后,一味強調本民族的優(yōu)越性與完善性,完全無視兄弟民族的情感。故而,將“互守尊嚴”的民族意識融入日常的民族關系中顯得刻不容緩,這種“互守尊嚴”是將民族自觀與他觀、民族自覺與民族正義統(tǒng)籌考慮之后的必然結果。

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在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13.3億人口中,漢族人口約有12.2億。①就基數而言,漢族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相對于其他民族而言,無論從人口數量,抑或文化輻射來說都具有兄弟民族難以比擬的影響。由于人口數量始終保持著絕對比例,早期有相當數量的學者、政客從本民族利益出發(fā)(即從漢族利益出發(fā)),主張形成一種“同文同種”的狀態(tài)。這一提法得到了不同朝代統(tǒng)治者的認同,他們認為,通過語言、文字、宗教、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統(tǒng)一,能夠形成與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類似的理想狀態(tài),進而有利于其政權的持久與穩(wěn)定。這與蓋爾納的“邊境理論”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即強調民族邊界和國家邊界的一致性。

然而,這種強調單一民族強勢地位的實踐或想法,卻遭到了少數民族群體的強烈反對?;厮輾v史,民族同化絕不是新鮮詞匯,但主張這一想法的人卻忽略了幾個關鍵要素:地域、邊界與物產。首先,從數量上講,雖然漢族占據著很高的比例,但從空間上看,少數民族始終生活在相當廣闊的地域范圍中,人口密度與分布并非是等量的。其次,自封邦建國形成“中國”以來,我國的疆域范圍始終是變化的,這也意味著邊界隨之變動。最后,民族文化的形成說到底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7 ]1也是這個道理。任何脫離了生活實際、物質條件而泛談文化的文化,終究只能是腦海設想中的文化,其構想雖多,但也只能是滿足于自我陶醉的幻象。

三、“大”“小”之辨與互守之道

正如前文所言,在幾千年的不斷發(fā)展之中,中華民族或形成、或融合了相當數量的文化要素并加以綜合,使之貯存于民族整體文化之中,形成了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文化。此外,從包容性來講,對于“大小”“黑白”“好壞”等對立事項,也有相當超前、灑脫的認識。不同于列維·斯特勞斯的“二元對立”理論②,中國道教文化講究“形、氣、神”,主張以轉換、生成的概念、理論去解釋與化解尖銳的對立現象。就民族文化來言,真的有“優(yōu)”“劣”之分嗎?

文化的適應群體存在著不同,文化的影響力也有大小,但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并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過往,學術的話語體系掌握在西方學界中,話語權的界定、事物的性質判斷更多出于其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并在結合相關利益后被加以定義。在紛繁復雜的各國理論與方法下,我國部分人文學科的學者在研究初期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迷惘,也導致了文化高低有別觀點的濫觴。然而以我國各民族為例,大民族如漢族、壯族、藏族等,其各自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京族、珞巴族等人口數量不多的民族也同樣具有其他民族不可替代的獨特文化魅力,這些民族的文化尊嚴絕不能因相對較小的文化影響力而加以踐踏。須知,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離不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守望。

從“守望尊嚴”到“互守尊嚴”,是一個持續(xù)而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就現階段而言,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和諧相處,保持團結友善的民族關系,還需要“大民族”對“小民族”的文化自覺的形成。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先后對包括壯族等民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進行了語言文字的拉丁化處理,力圖從語言文字入手,更好地保護少數民族文化。③然而,這些舉措雖然當時在關愛少數民族群體及保存少數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就與效果,但在21世紀已走過近20年的今天,似乎其余輝稀松而不可見。究其原因,這種努力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社會需求,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大力推廣的時代背景下,即使是在高校學習拉丁壯文的第一批大學生也很難真正利用到這一拉丁化、拼音化后的書面語。放歸到“互守尊嚴”范疇來講,其現實意義也就愈發(fā)明顯。

“守望尊嚴”是無論自覺與否的被動行為,“互守尊嚴”則是主觀意愿的自發(fā)行為?!笆赝焙握??如何“守望”?必須重視歷時與共時這兩個不可忽略的要素。在第三產業(yè)決定綜合國力的當今社會,誰掌握了文化主導話語權,誰就能更好地掌握世界話語體系。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卡通動漫,在我國都有為數眾多的“迷粉”,這強大的文化吸引力背后的形成機構是更需探討的內容。我國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不同時期具有各自獨特的地位及影響,無論是歷時或是共時角度,不同民族的影響雖各不相同,但都為構建一個統(tǒng)一的超級文化共同體而持續(xù)發(fā)力。中華文明從“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經歷了近2000年的洗禮,以此而言,也只有達到各民族心理的平衡與生態(tài)的健康,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守尊嚴”。

四、“非遺”保護與“互守尊嚴”

“非遺”這一典型的外來詞匯,隨著我國文化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在政府、社區(qū)、學者、商人共同的參與中,其概念得到了全國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群眾自覺參與到“非遺”保護這一活動中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建設現代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是每個民族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貢獻。[8 ]1從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算起,至今已有四批名錄被陸續(xù)公布,各個民族、各個區(qū)域都有相當數量的項目得以入選,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通過代表性傳承人得以傳承與保護。但是,這種傳承與保護多是以地域或族群身份為依據而進行的,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性原則,似應加強代表性項目的吸引力,努力爭取更大地域范圍及更大人群的參與。為此,國家又根據社會發(fā)展現狀,推出了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同時,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建設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舉措。

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系列交互作用因素集成的產物,涵蓋了自然環(huán)境、語言內容、價值觀念、經濟方式、生活群體等內容,這種整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與民族生存現狀存在著很大的關聯(lián)性: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建立給民族關系的相處之道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并帶來啟發(fā)。

在民族工作中,首先應強調、重視政府的引導作用,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狀況要求,又是促使民族事業(yè)得以保障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其次,應發(fā)揮各民族民眾的能動性,將隱藏在民眾當中的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動能充分加以調動,形成促力。再者,尋找文化交界的公共領域,求同存異,將開放性原則付諸民族文化融合的各個領域。以政府為主導,以民眾為主體,堅持互利互惠、互幫互助的平等互守,將萬象共生下的民族關系升華為自我意識進而形成自發(fā)行為,摒棄“非黑即白”,克服二元對立,都將對新形勢下和諧民族關系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五、結語

從“守望尊嚴”到“互守尊嚴”,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期。這個時期包含了觀念、認知的轉變,也囊括了行為方式的生成?!盎ナ刈饑馈?,無疑是脫離了被動接受的主觀行為,是超脫了族群概念的文化自覺,也是中華民族概念下每個個體應有的理想狀態(tài)。

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多種途徑,既可以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繼承,又可以在故紙文獻中找尋。這些最樸實、最深層的民俗及思想,總能通過各個途徑展示?!按竺褡濉蓖ㄟ^主動了解、學習、理解“小民族”的文化,進而通過物質、精神等方面加以“守望”,形成更為包容的政治-文化共同體,是中國多族共生、和而不同的必然途徑。摒棄本民族中心主義,跳出狹隘族群知識的窠臼來觀察世界,同時對于規(guī)范族群認同、建立文化互補格局,成為理想狀態(tài)的“中華民族”意義非凡。

在當今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的背景下,構建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的民族關系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努力打造“互守尊嚴”的民族關系新格局,開展各類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將各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加以整理、保護、利用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利用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智慧,形成更加有利的保護格局。

參考文獻:

[1] 納日碧力戈.萬象共生中的族群與民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 [蘇]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許嘉璐.中華文明——唯一未中斷的文明[N].新華日報,2009-12-30.

[4] 納日碧力戈,哈建軍.守望尊嚴的必由之路及民族經驗的認同理性[J].探索與爭鳴,2016(2).

[5] 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上[J].群言,2005(1).

[6]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7] 趙家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的形成過程及系統(tǒng)論證[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1).

[8] 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

猜你喜歡
民族關系
構建新形勢下和諧民族關系
新時期銀川市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路徑
當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發(fā)展中存在問題分析
再論仫佬族族稱、族源及其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廣西邊境民族關系問題
宗教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關系圖式
關于民族關系與民族經濟的探討
清代西北馬政探析
捉箐雞